從50年代的《萬花嬉春》描述默片轉有聲片所衍生的趣事、10年前的《大藝術家》利用黑白與彩色畫面交錯鋪寫的精彩故事,到近年的《樂來越愛你》吟唱發生在好萊塢追夢尋愛的淒美詩篇,由好萊塢來拍好萊塢其實並不是特別新鮮的題材,但因為喜歡電影,進而喜歡這樣的氛圍,或許也是我在看完《好萊塢》的預告後就引頸期待、而看了之後更無法自拔的原因吧。
Browsing: 電影
如今的日舞影展已經不再一支獨秀,它必須與特柳賴德影展、西南偏南影展、翠貝卡影展、多倫多影展等影展「分食」北美的優質作品。就連選片方向也不再如過去如此講求「獨立性」,許多參展作品可能已經掛上Plan B 等知名影業或 Netflix(網飛)等大牌串流網站名號。影展總監約翰.庫柏(John Cooper)對此曾有一種開脫說法:「我不認為日舞影展需要這種商業作品,但電影工作者們需要日舞影展。」強調了日舞影展同樣也有賦予電影人榮譽感的價值。
這兩位獲獎連連的青年影視幕後工作者,身處《海角七號》(2008)後的台灣商業電影復甦時期,各有其學習之道,試圖理解並靠近觀眾。雖已在業界站穩腳步,但他們強調自己「不是雀屏中選的天才」,工作成績源於理論、方法與持續不懈的練習。
走進攝影師林贊庭的家,占據客廳最多的藏品,莫過於那一台台的電影攝影機。有的龐然大物雄霸一角,有的斑駁風華蝸居展示櫃,林桑先是熟練用紅色雷射光筆,以一行家姿態,隔玻璃介紹櫃內名器。不久,他乾脆笑瞇瞇從櫃裡拿出寶貝,親自比畫示範,時而詳述機械構造,時而由此閒談電影人生。原本既定一小時的訪談,破錶長達三小時。
YouTuber、台劇配樂與主題曲、遊戲配樂等雖然都是音樂創作,但由於面對的群眾與想溝通的核心訊息不同,其實不但工法有所不同,所需要的音樂類型與效果也不同。娛樂重擊採訪了前後與 YouTuber 異鄉人、滴妹合作單曲的音樂製作人米奇林(MCKY),了解其如何為YouTuber 量身打造單曲;並採訪大慕影藝負責人、華研唱片代表、歌手周蕙與 Karencici,探討從台劇天花板《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做工的人》,影視公司在質感影集式的台劇浪潮中,怎麼跟音樂創作人做整體深入合作,而非只是搭配唱片公司現成主打歌的傳統作法;最後,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當然就是近年台灣遊戲展現出的音樂新浪潮及其潛力,針對這部分我們採訪到《打鬼》製作人暨配樂家柯智豪、《返校》製作團隊與配樂家張衛帆。透過這些訪談與經驗的分享,試圖重新盤點異業合作的可能,及做出成功案例背後的關鍵方法論,希望能為產業打開更多新路與新想像!
一九五八年,林摶秋成立了「玉峯影業有限公司」,培育演藝人才,並引進最新的電影設備,在鶯歌湖山里建造當時臺灣規模最大的「湖山製片廠」。翌年他完成玉峯的第一部電影《阿三哥出馬》,其後又陸續推出《嘆烟花》(1959)、《錯戀》(1960)、《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六個嫌疑犯》(1965)共五部臺語劇情片,活躍於戰後盛極一時的臺語電影界。林摶秋之所以在復出後能有這樣的能量,除了過人才華與富家的條件,無疑是拜戰前在日本東寶影業的經驗所賜,以及臺灣新文學運動曾給予他的滋養。
《大甲媽祖回娘家》仍值得當代觀眾繼續求索,報導式的紀錄片,能否「在寫實的框架內」找出內在或內嵌的、政治與美學之間的張力(或其痕跡),進而翻出「在紀實裡實驗」的可能性。
2019年,《留給未來的殘影》於台灣數位藝術中心(DAC)重製部分影片場景,以音像展覽形式重新映演。《放映週報》專訪陳芯宜導演,和她一同回看影像技術、身體感知、經驗捕捉種種,與VR創作密切關聯的實踐和思考。
老電影經過數位修復後重返大銀幕這件事,在近幾年的臺灣屢見不鮮。許多人討論「數位修復」,但或許並不清楚這個名詞其實包含兩個重要的意義與功能,一是「影像修復」,另一則是「調光」。影像修復能修正影像在過去因為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缺陷、刮傷與髒污,而調光則是重新找回各場景連續性及視覺美感的重要步驟。
樹林國影典藏中心數位修復實驗室的調光室裡,大多數時間只有調光師徐庭珮一個人,為了讓大銀幕顯影,她常不開燈,房裡的光源就來自那裡,以及她眼前的兩個小螢幕。談起不久前剛修復完的《空山靈雨》及《大甲媽祖回娘家》,有點害羞的徐庭珮說,雖然過程很辛苦,仍覺得有趣又幸運。
被問到當初為何會想以胡金銓導演為影展主題,舒琪先說了一個小故事。幾年前他在一個公開活動放映了胡導演的《俠女》(1971),並在座談上談及電影裡蘊藏的政治訊息,沒想到一位陸生觀眾竟當場舉手指控他「上綱上線」,認為不該凡事都牽扯政治。舒琪雙手一攤說,「可是電影就是這樣子,裡面就有這些東西」。
無論是在當年或者當下,討論到胡金銓,很少人會立即與政治進行連結。但如果回顧當年他轟動港、台、東南亞的《龍門客棧》(1967),便能發現一些端倪。胡金銓曾自述自己之所以選明朝作為時代背景,是因為當時看了轟動全球的007電影,一方面對於一個人能如此跨越道德界線四處殺人,感到不解與憤慨,一方面也認為諜報故事是具有發展潛力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