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影本事】還給老電影一副漂亮好氣色!數位修復之調光

0

*全文轉載自《國影本事》十一期

採訪、撰文/陳芷儀:圖片提供/國影中心

調光室全景

老電影經過數位修復後重返大銀幕這件事,在近幾年的臺灣屢見不鮮。許多人討論「數位修復」,但或許並不清楚這個名詞其實包含兩個重要的意義與功能,一是「影像修復」,另一則是「調光」。影像修復能修正影像在過去因為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缺陷、刮傷與髒污,而調光則是重新找回各場景連續性及視覺美感的重要步驟。

樹林國影典藏中心數位修復實驗室的調光室裡,大多數時間只有調光師徐庭珮一個人,為了讓大銀幕顯影,她常不開燈,房裡的光源就來自那裡,以及她眼前的兩個小螢幕。談起不久前剛修復完的《空山靈雨》及《大甲媽祖回娘家》,有點害羞的徐庭珮說,雖然過程很辛苦,仍覺得有趣又幸運。

「很多人都跟我說,想想看如果妳生在過去,搞不好就沒機會親手碰到這些經典的片子了,我也覺得這真的是滿幸運的事。」半年前從廣告後期製作轉職,她還在慢慢適應電影修復的不同:「之前在廣告業,影片顏色怎麼動都可以,只要漂亮就好。但現在就要經過很多程序,也要考慮修復倫理,兩者是很不一樣的東西。」她隨手開啟一份修復檔案,展示調光前後的差異給我看,原本整個幾乎慘白的畫面,在她的調整下有了好氣色。

修復《空山靈雨》的掙扎

徐庭珮回憶《空山靈雨》這部片的工作過程,說是複雜到令她難忘:「調光是接在影像修復後的工作,通常到我手上的影片都是已經連接、修復好的段落,但《空山靈雨》因為保存在香港的原底只有九十分鐘,原片長應該是一百二十分鐘,其他不足只能用中心的拷貝片去補,造成兩種片源有品質上的落差。」問庭珮是否需要增加韓版的片源,她說,原底的保存其實還算完善:「原底其實顏色很飽滿,接到拷貝片段卻很淡,但其實這種狀況已經救不太回來了,因為根本連膚色都沒有了。」

《空山靈雨》微調原底

這個狀況在當初造成了數位修復組的意見分歧,到底要保留原底的顏色、包容段落品質有所落差,還是要降低原底顏色讓整體視覺更有一致性?「那時大家在拉扯,我好像會希望保留原底,讓觀眾至少能看到部分接近當時上映時的顏色。可是也有意見是認為,這是中心第一次修復的長片,應該要有整體性讓大家比較好入門。」最後,他們選擇微調原底顏色,讓觀眾在欣賞修復版《空山靈雨》時更順暢舒服。

事實上,數位修復從來就沒有完美的標準答案,各個國家也會因為民情不同,而對修復有不同的想法。

「像有同仁在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看過一支修復的黑白片,也是段落之間品質高低差滿多,但那邊的民情可以包容,可能因為我們修復的歷史沒那麼長,大家還需要一些時間適應。」前陣子,國影中心也安排數位修復組員工前往日本映畫實驗室(IMAGICA Lab.)進行教育訓練:「當時他們覺得不應該修掉字幕,認為那是電影的一部分,所以很委婉地說這個決定有點奇怪,問我們要不要放回來?」徐庭珮說,中心目前就是讓大家多方學習,參考各國作法後,期望也能規劃出最符合臺灣狀態的原則。

修復開始前,典藏之重要

問徐庭珮至日本參訪後,是否有察覺任何臺灣的軟硬體落差?她回答有,卻認為差異在於典藏,而非數位修復:「他們習慣保存原底,所以品質很穩定,也會保留放映時的拷貝片,以此做為參考依據,修出來就會很準,我看他們調出來的成果都比較沒有疑慮。可是我們收藏的好像是拷貝片居多,造成資質通常會比別人差一點。」

調光師工作檯

日本人對保存的執著,在小細節上顯露無遺,讓她相當佩服:「像他們最近又重修小津安二郎一部片,我們就好奇,這樣一直重複掃描不會很傷底片嗎?沒想到他們是把原底片先沖印一份出來,掃描都是掃那一份,原底是不會破壞的。」在臺灣沖印廠愈來愈少的情形下,日本卻可以為了老電影保留沖印廠:「而且他們的庫房也很完整,還為了硝酸片建一個小片庫,因為那個片種燃點比較低、很容易自燃,所以用一小間一小間隔開,即便一間燒起來,也不會延燒。他們對這個很自豪,我覺得非常厲害。」典藏與修復畢竟環環相扣,從保存開始做好,掃描、修復、調光都會因此更順利。

一種讓老電影重現風華的浪漫

相較於日本,臺灣典藏尚未完全系統化,因此在沒有太多資料可循的情況下,修復過程常常像偵探找線索:「修復《空山靈雨》時我們先去網路上看了很多,加上香港保存的那一份,但都會覺得有點怪怪的,好像檔案都已經經過很多次轉檔。」

面對這種情況,徐庭珮的做法是先將檔案裡較能準確判斷光線的片段抓出來:「例如我先確認挑出來這片段是白天還是晚上,抓出時間線,再把它調成比較合理的顏色,之後就慢慢往前、往後調整,去接近片子原本的顏色。這時也可以參考一些平面資料,但那顏色通常會比較銳利或鮮豔,可能被調整過,所以也只能參考,譬如知道是冷色或暖色。」

《大甲媽祖回娘家》調光前後差異

她每天盯著螢幕,多少會眼花,因此也要借助軟體的幫忙,許多肉眼分辨不出的細微顏色及光線差異,可以從裡頭的色相、明度觀測器裡看到。她親自示範給我看:「這上面的明度跟色相,可以輔助我判斷、降低調整時的誤差。譬如這個紅,我不想要它偏向洋紅色,但這肉眼很難判斷,就要靠軟體幫忙。」《大甲媽祖回娘家》裡,遶境遊行的神明原本應該是喜氣的大紅色,卻都因歲月而褪成了桃紅,透過調光的程序,能找回當年的風光。

面對這項有點孤獨的工作,徐庭珮其實心情有點複雜:「雖然一直調褪色的影像沒有很開心,但真的調出來又會很開心,會覺得竟然可以調得出來!」她最後以浪漫來形容修復這件事:「底片真的滿神奇的,比我想像中的空間還要大很多,這滿浪漫的。」讓老電影重獲新生,原來也是一種浪漫。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是我國唯一典藏影視聽資產專責行政法人機構,以強化影視聽資產典藏研究修復推廣、實現資產公共化任務為宗旨。為「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正式會員,前身為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及「國家電影資料館」,成立迄今已逾四十年。在14座片庫中典藏計有電影膠片約2萬部、影視聽文物逾20萬件,自2008年起開始數位修復業務,至2019年高階數位掃描171部,合作修復42部,自主修復8部電影。致力於透過數位修復技術搶救保存影音檔案,以影視聽媒介保存記憶、典藏歷史。除以推動與保存臺灣電影藝術文化為首要目標,為建立台灣電影面向國際市場橋梁,國影中心自104年起,將積極扮演海外市場推動使者、溝通者等角色,協助台灣電影、紀錄片作品國際行銷任務。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