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影本事】跟著媽祖走──黃春明、張照堂的《大甲媽祖回娘家》

0

 

全文轉載自《國影本事》第十五期

文/陳平浩、圖片/國影中心

高齡八十五的黃春明,近日出版大膽情色的小說新作《跟著寶貝兒走》(「寶貝兒」指的是陽具),恰巧,黃春明在四十五年前「跟著媽祖走」的紀錄片《大甲媽祖回娘家》,今年也經過數位修復,重新面世。

由黃春明編導、張照堂攝影,二人合作的16mm電視紀錄片《大甲媽祖回娘家》,屬於中視「芬芳寶島」節目系列──因此,很難不讓人拿它與稍晚中視「六○分鐘」節目裡張照堂的實驗紀錄片《王船祭典》(1979)並置觀看、對照比較。

確實,「迎媽祖」的前者不如「送王爺」的後者那般具有高度實驗性──比如,一反當時紀錄片常態而抽去畫外音旁白,破格出軌的音畫配置與辯證,以張照堂六○年代超現實主義攝影視角切入或框構寫實的鄉土民俗紀錄片,冶實驗與紀實於一爐等等。然而,《大甲媽祖回娘家》仍值得當代觀眾繼續求索,報導式的紀錄片,能否「在寫實的框架內」找出內在或內嵌的、政治與美學之間的張力(或其痕跡),進而翻出「在紀實裡實驗」的可能性。

臺灣許多媽祖廟乃是由北港朝天宮分靈出去的,故每年農曆三月的「瘋媽祖」即是各地的媽祖回北港娘家──《大甲媽祖回娘家》正是記錄大甲鎮瀾宮媽祖及其信眾返回娘家的旅程。全片敘事十分古典:人手一支隨香旗,「跟著媽祖走」,沿循遶境節慶八天七夜的時序日程,逐一呈現。既有集體「群像」,也有個體「肖像」,全景的段落鏡頭和特寫的蒙太奇,組構成行進的節奏,攝影機有時位置稍稍高於信眾,呈現報導視角底下藝閣、陣頭、民藝隊和進香團的人山人海俯瞰鏡頭;有時貼近善男信女,凝視苦難的臉孔或虔誠的表情(也許因苦難而虔誠)。擔任編導的黃春明,沿襲了他在小說寫作裡最擅長的、大眾讀者較易理解的「順敘法」(現代主義意識流的〈兒子的大玩偶〉,仍屬其創作裡的異數)。

口白裡的鄉土與政治

除了敘事結構與黃春明文體的台語口白予人親切感,其述說位置也似乎不同於新聞式紀錄片那種措辭客觀的、站在一個距離之外的報導口白。這種「擬主觀」的獨特述說位置,有一例是畫外音口白替落後脫隊的婦女香客配上內心獨白:「腳實在很痛,只好慢慢ㄟ行。」緊接著畫外音退回客觀位置,「這是媽祖給他們的考驗,而考驗就是祝福。」

當古早傳統裝束的進香團走在現代工業鋼骨架構的西螺大橋上,口白乘機宣揚了西螺大橋此一(國民黨)現代建設的成就:既便利南北交通和貨物流通,也方便了媽祖進香。雖然片中出現了張燈結綵「恭送天上聖母起駕」的牌樓,正中「頭香小塔」上插了國旗的鏡頭,但也有進香人群中推擠著一隊白色鋼盔警察的鏡頭,「人山人海要維持秩序不是輕鬆的代誌。警察先生真辛苦,希望媽祖也能給他們保庇」。這影像彷彿預示了稍晚八○年代末「綠色小組」紀錄片的街頭影像,而且解嚴前夕黨外時代確實有運動幹部組織了以「神明遶境」掩護「上街遊行」的抗爭行動。最終,媽祖保庇的不是代表國家機器的警察,媽祖保庇的是人民。

查閱黃春明的創作年表,編導《大甲媽祖回娘家》之際,他也發表了幾篇尖銳的社會批判小說:日本買春團的〈莎喲娜啦,再見〉,美軍俱樂部的〈小寡婦〉。於是,這部紀錄片裡潛藏了反帝、反殖、反美、反日的伏流,飽含了中國和臺灣之間、黨國和黨外之間的張力,也就不足為奇。

影像裡的紀實與實驗

攝影機的框取和運動,引進了土地風景(正港臺灣的)、天地意象(人渺小如蟻、天地廣闊巨大),張照堂也擅於捕捉衝突性的風景:先是剛插了秧的水田,搖鏡到走在田埂上的進香隊,前景是彎腰插秧的農忙者,背景是進香苦行的虔信者,前後對照,旁白說「二者同樣重要」。同樣的張力式對比構圖,也在大安溪橋上:同一畫面裡信眾和鐵道平快車並肩平行,前現代的徒步對比現代化的快速。當張照堂以一個裸裎乩童的特寫zoom-out至俯瞰擁擠廟埕,或者攝影機從石鼓石獅後方快速推進、上攀,廟埕上滿滿信眾赫然入鏡──從個體到集體、從特寫拉到全景、以局部打開整體的攝影機運動,似讓黃春明感受到神靈降臨,而讓旁白謳歌:「媽祖啊,媽祖,成千上萬信眾跪下來心裡只有一種聲音。」

全片以媽祖塑像的臉孔正面特寫做為開頭和結尾、敘事的框架;攝影機的凝視和言語,跟著媽祖走了一趟之後,也有了質變,甚至,正片之前的序曲段落,第一個鏡頭乃是一張酬神扮戲的臉譜,而且望向觀眾、直視攝影機──這是帶有「反身性」的鏡頭;繼之乃是千里眼的臉、歌仔戲野台上下、迎媽祖的信眾全景、阿嬤持香跪拜的特寫,一整段快速剪接的蒙太奇之後,序曲結束在一只手持綵傘的高速旋轉──觀眾似乎被旋進了另一個世界,從世俗世界被捲入神聖世界。

這些,黃春明與張照堂在《大甲媽祖回娘家》裡的合作,似乎為幾年之後張照堂的實驗紀錄片經典《王船祭典》做了準備:在主觀與客觀之間來回的畫外音對比完全抽離畫外音的純粹影像;底層性與政治性;生活日常現實與儀式的異常超現實;社會性與實驗性;寫實主義與現代派;紀實與實驗。

《大甲媽祖回娘家》──臺灣早期電視紀錄片 《芬芳寶島》系列之一

拍攝時間:一九七四年

製拍者:文學作家黃春明、攝影大師張照堂

拍攝規格:16mm

播出時間:一九七五年於中視頻道播映

修復紀錄:本片是以16 mm拷貝片進行修復,影像有變色嚴重、嚴重刮線刮痕、髒污等情形,修復方式主要為進行自動去除刮線刮痕後,再以手動方式逐格進行細微的刮線修復,與全片調色調光等處理,影片透過中心自主修復得以重現天日,讓觀眾可以一窺臺灣當年社會人文之歷史風俗、敬天畏神的純樸民情。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是我國唯一典藏影視聽資產專責行政法人機構,以強化影視聽資產典藏研究修復推廣、實現資產公共化任務為宗旨。為「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正式會員,前身為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及「國家電影資料館」,成立迄今已逾四十年。在14座片庫中典藏計有電影膠片約2萬部、影視聽文物逾20萬件,自2008年起開始數位修復業務,至2019年高階數位掃描171部,合作修復42部,自主修復8部電影。致力於透過數位修復技術搶救保存影音檔案,以影視聽媒介保存記憶、典藏歷史。除以推動與保存臺灣電影藝術文化為首要目標,為建立台灣電影面向國際市場橋梁,國影中心自104年起,將積極扮演海外市場推動使者、溝通者等角色,協助台灣電影、紀錄片作品國際行銷任務。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