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109)年七月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舉辦的「辛奇.很新.奇」全臺巡迴影展,放映辛奇導演五部數位修復電影《地獄新娘》、《難忘的車站》、《三八新娘憨子婿》、《燒肉粽》、《危險的青春》,展示影視聽中心數位修復的成果。系列影展首先由臺北光點華山電影館開跑,並在下半年陸續走遍中南東臺灣。臺北場映後座談,分別邀請台語片研究學者王萬睿、蘇致亨、林奎章、陳睿穎、女影策展人羅珮嘉以及當年的童星戴佩珊,與我們分析電影、回顧拍攝軼事。本文為精華片段節錄。
Browsing: 國影本事
我在林老前輩退休的隔一年出生,二十五年後有幸能跟林老前輩從事類似的工作,哪怕這個工作型態與林老前輩的描述有些差異,攝影依然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工作。
劇情講述秀蘭、火土是彰化農村的一對青梅竹馬,秀蘭為還亡父欠債,決定赴繁華臺北賺錢,她在同鄉介紹下成為舞女,內心掙扎卻選擇壓抑。火土來訪,見秀蘭濃妝豔抹內心悵然,默默搭臺北發的早車返鄉,秀蘭追逐未果,傷神之際遭舞廳老闆灌醉失身。
當年,《台北之晨》音軌設計原已擬妥,功虧一簣以致聲部缺席,讓它成了默片,卻反而增加了抽象性、也成了純粹的動態影像。本片完成後,緊接而來的《寂寞的十七歲》(1968)、《今天不回家》(1969)、《家在臺北》(1970) 便在中影健康寫實主義與三廳愛情文藝電影之間拉鋸,但亦有創新
影視聽中心在二○一九年夏天與「光點華山實務學堂」合作,開設了「抵抗時光遺忘:影音修復利用」主題課程。從數位修復的意義、膠卷整飭、最關鍵的聲音及影像修復,到版權的取得利用,一步步解開「數位修復」的技術祕辛。本期連載最終集,由智慧財產權實務經驗豐富的黃秀蘭律師,講授數位修復各階段工作在法律層面上,有哪些需留意之處。
上集,我們提及影像做為文化資產與國族記憶的價值,本期將進入技術部分,依序介紹膠卷整飭、聲音修復、影像修復,呈現一部電影從膠卷轉變為數位檔案的完整過程。
她首先笑談,影視聽中心的同仁們常常會說:「不知道怎麼介紹自己的工作」,因為相對於拍片、發行、映演等環節,電影資產的保存跟修復,在整個產業仍是相對冷僻的領域
當代年輕觀眾可能嫌此古板、棄其板重,殊不知半世紀之前,正是這份濃郁的雅正氣質,兼以優美的抒情氛圍,使這些於臺灣本地攝製的電影,得以走出海隅,迎向國際,不僅征服香港觀眾,更在亞洲各地贏得極佳的口碑。
繼台語片六十週年修復辛奇《危險的青春》與林摶秋《六個嫌疑犯》之現代派電影後;繼二○一六年TIDF重探《劇場》雜誌前衛性而意外發現的陳耀圻紀錄片《上山》、牟敦芾「成為禽獸導演之前」就令人咋舌稱奇的《跑道終點》與《不敢跟你講》、以及邱剛健實驗短片《疏離》後,潘壘的文藝片《颱風》適時現身,可說是一場滂沱及時雨,補足了「改寫/重寫六○年代臺灣電影史」的計劃架構。電影學者有得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