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藉日劇《重版出來》、韓劇《戲子》對照出台劇的困境與不足。然而,台劇所表現出的真的只是炒短線、淺碟,十幾年來毫無進步嗎?身為一個長期的台劇觀眾,目前亦投注於台灣戲劇產製的研究,我想談談這幾年我所認識的台灣戲劇。
Browsing: 馬欣
與其討論金曲獎獨立與主流的入圍比例,不如仔細看金曲獎的地位高度是否式微。獨立樂界實力強大的戰神輩出,已收人氣,金曲僅是錦上添花,這屆更顯出金曲面臨時代轉變的尷尬處境。台灣市場的不景氣,如何使金曲成為一個未來不被遺忘的指標性大獎,這兩年才是金曲是否被邊緣化的關鍵時期。
最近有藝人問起,直播有什麼用?我說:「線上藝人不適合直播啦!」現今從「你醜你先睡,我美我直播」到「美醜都不睡,直播到你醉」,直播成為草根運動,當連臉書都將直播定義成社交時,潛藏的大眾偏見及窺探慾望,很容易被大量喚起,某些想要賺錢的人,一定會利用人性獲取利益,剝削到極致。
唱片圈如今仍是四年級的天下,那市場呢?獨立與非獨立音樂類型在市場上早已不存在,歌曲終究是庶民文化,最珍貴的也正是於此。「台大音樂節」由學生募資,自己主辦的音樂節到了第三屆,在沒有經濟基礎下,仍辦得有聲有色,顯現年輕人想拿回自己的音樂發聲權,且正在全方位地找尋出口。
台灣演員出走潮已非新聞,留下檔期在台拚搏的人,多抱著少賺點錢的決心,如「植劇場」的導演與編劇,準備為台灣戲劇打下最後的第九局延長賽。但沒進軍中國的演員還剩多少?台灣還有當初打下國際市場的黃金陣容嗎?諷刺的是,台灣演藝圈長年的惡劣工作條件,讓我們難以留住戲劇人才。
不是不能太聰明,就是矯情地呈現不真實的女強人面貌,台灣戲劇中的女性角色能發揮的空間實在有限。正因為我們缺乏能觸及廣泛題材的好劇本,與夠成熟的職人劇,以至於劇本總是在女性弱與強、好與惡的單薄點上打轉,如此格局,不正反映了我們仍封建保守的本質嗎?
近年來,愈來愈多魯蛇式的軟爛歌曲出爐,從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的〈大風吹〉,到當紅主流歌手蔡依林的〈我呸〉都顯示出這股風潮。但音樂只是「魯」的形式之一,意欲彰顯的是想要推翻高牆的決心,而台灣音樂市場是否真能因此轉型?
因政治因素而被中國封殺的《十年》,在香港金像獎卻獲最佳電影獎,讓藝術終於有一剎那脫離政治操控,這仍是象徵性的一步,雖然不知能走多遠。而相較於帶著寫實批判力道的韓國電影、具人文關懷的日本和印度電影,台灣電影卻仍執著於懷舊的浪漫情懷⋯⋯
樂團「草東沒有派對」近年在獨立音樂圈造成極大震撼,糜爛又批判的歌詞,讓演唱會場場都一票難求。這波興起的直言敢說爛泥音樂風潮,已不可逆地與前一代全然脫鉤,急速甩尾掉以為還在太平盛世的 90 年代複製情歌,一舉衝破我們粉飾太平的音樂市場,將四年級那一代從唱片操盤手的位置拉下來,表現出 90 年代後的年輕人心情。
「四爺」吳奇隆日前與劉詩詩完婚,媒體大幅報導婚紗鑽戒婚禮排場等,網路快速帶著群眾「穿越」回到過去「雞犬相聞」的村莊互動模式,名人婚禮如同酋長娶親,是「大家」的事。而媒體以這樣「好生羨慕」的眼光,洗版他人私事,會造成什麼社會效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