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討論這次金曲獎,獨立與主流的入圍比例,不如仔細看金曲獎這獎項的地位高度是否式微?老將西進,得獎並非首要考量,獨立樂界實力強大的戰神輩出,已收人氣,金曲僅是錦上添花,這屆更逐漸顯出金曲面臨時代轉變的尷尬處境。台灣市場的不景氣,如何使金曲成為一個未來不被遺忘的指標性大獎,這兩年才是金曲是否被邊緣化的關鍵時期。
這次金曲發布入圍名單後,平均只有一天的討論熱度,主要是獨立音樂在新人獎入圍名單上贏得實至名歸,無論以謝震廷還是柯智棠的實力並不令人意外,但國內主流唱片的棄守與無力回天,讓這場仗打得乾得很。沒有群雄並立,只有靠新的勢力力撐大局,一向隨著民意波動的金曲,這次只是反射了台灣音樂界的徹底洗牌,且蜀中無大將的窘境。
一天之後 人走茶涼的入圍名單
這次第 27 屆金曲入圍名單出爐後,樂迷很容易發現到這次討論時間很短,頂多同溫層交換一下情報,差不多一天後,就人走茶涼,不知該熱烈討論些什麼。一方面是少數幾個同溫層外,人們其實很久沒討論國語唱片了;二方面宣布入圍後,評審總召就話很少地離開了(可能怕像上一屆伍思凱被砲轟?);三方面是,這名單一時也很難講得清楚,因為比起其他屆,這次更像兩個平行宇宙的相遇,所謂的主流與獨立音樂剛好併桌的尷尬。「主流與獨立」在音樂市場上的疆界早已經消失,主流甚至有時演唱會與專輯賣得比獨立差,但兩派人馬仍然以自己是獨立與主流自傲與自居,簡直像《倚天屠龍記》中,武功式微的九大門派圍攻光明頂,就等著一個世外高手張無忌來以一檔百,收拾殘局,讓九大門派看清「今夕是何夕」。
金曲獎真的還受人重視嗎?
這屆金曲獎入圍名單讓人難以討論,與其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一個世代交接的名單,也充分展現剛好站在轉型期的十字路口。不同於以往金曲獎,主流音樂的位高權重,如第十一屆紀曉君得新人獎、新人陳建年打敗眾家男歌手,一舉擒歌王,讓台下看傻眼,唱片大老威脅以後不出席,讓金曲受到相當大的壓力——如今,時代已完全改變。
這次金曲獎反映「時局就是如此」,主流音樂的式微,讓往年唱片公司的反彈與拒絕出席的聲音都不再被群眾重視,就算王力宏或蕭敬騰沒入圍最佳男歌手,也沒有發酵超過半天時間,此現象背後代表的是:主流唱片已不再管金曲獎是否入圍,有沒有歌給商演更形重要。金曲獎這次也非評審讓獨立出頭,而是金曲獎項在台灣的式微——亦或說得直接點,國內三金的式微——使成名者多視海外商演為重點,而積極在從事音樂創作的仍屬新人居多,於是我們這次的入圍名單,便以新人為最驚喜。最尷尬的是最佳樂團入圍名單,沒有評審總召所謂的創新為主,其實新、舊樂團去年發片量相當多,在樂風與演出上突出的樂團相當多,於是出現了這次不知獎項精神何在的尷尬名單,入圍樂團明顯不同世代,是意圖討好兩邊的名單。
這兩個獎項的入圍名單,突顯了評審面對轉型改變的尷尬與不知所措,幾面都想討好,盡量不得罪主流或獨立的氛圍,又想區分自己跟金音的差別,然而金曲到底是什麼?這獎有沒有指標性的魄力?除了推薦出新人外,其實金曲在第 27 屆開始,更是處於自身獎項定位模糊的交關處境。
與其談台灣歌壇生死存亡 金曲能否突破以往才是關鍵
但這種評審團對世代與市場板塊的矛盾尷尬期也是最後的了,因為以今年目前為止的發片品質,獨立樂界的人才輩出,專輯水準也提高,且在樂風與群眾魅力上都略居主流上風。在主流逐漸棄守台灣市場的當頭,並且棄守金曲之後,這屆或下一屆都可以預期,將是獨立樂界繼續發酵的年代。這種生態的翻轉,是否讓金曲未來更將無異於金音獎?
這屆觀眾的亮點仍是林俊傑、蘇打綠與蔡健雅,也就是觀眾對於歌手的熟悉度多半仍停留在 20 世紀的名單,台灣音樂圈的問題早該突破主流/獨立的兩邊思維,問題在於市場的蕭條,讓金曲獎必須轉型,成為一個中生代歌手會想逐鹿的影響力大獎;無論演出舞台(這幾年一直不穩),還是名單上,都不要試圖多面討好的矛盾,才能做出一個獎的高度。不然老將西進,新生代其實場子多,年輕樂迷也自有平台與管道,不差這個金曲獎。金曲獎如何提升自己的江湖地位,這兩年才是生死存亡之秋。
第 27 屆金曲獎:
- 最佳新人:Hello Nico、謝震廷、柯智棠、張三李四、岑寧兒、蘇運瑩、熊仔
- 最佳國語男歌手:黃明志、李健、柯智棠、Matzka、林俊傑
- 最佳樂團:麋先生、io 樂團、宇宙人、脫拉庫、旺福、蘇打綠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