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1 月 11 日,在紀念楊德昌生前最後一部電影《一一》的日子,長達 237 分鐘的完整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在台灣電影院上映,距離它首次在台灣上映的 1991 年 7 月 27 日,忽忽已過 25 年。
對一般觀眾而言應該會很好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就是部 90 年代初期的早年經典電影,還讓我們的父祖輩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那為什麼時至 2016 年,上映宣傳時卻還會說這部電影是「初登」大螢幕呢?要說起牯嶺街少年的曲折流離身世,電影本身和它所紀錄的新聞事件與人員相比,亦是不遑多讓,真是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了。
1991 年上映時的「強力閹割版」和其後流傳的「一般閹割版」
1987 年台灣解嚴後,台灣豐沛的創作者能量,終於能夠直面過去的歷史傷痕,如果說 1989 的《悲情城市》,是從戰後的 1940 年代動盪與 1950 年代白色恐怖初期作為切入點,從二二八開始探討本省政治菁英的悲慘血痕;那 1991 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剛巧就是書寫 1960 年代白色恐怖時代,描繪高壓而無所不在的政策壓抑與苦悶,如何影響了在其間生活的每個人,那種不安全感、漂流感、對未來的惶惑和恐懼,最終如何化為刺向最愛的人的尖刃。
是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但是楊德昌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台灣最成功舉重若輕、以一件刑事案重現整個歷史時代氛圍的電影傑作。戲中數十個角色每人都有自己背後的故事,才足以搭建起時代的厚度,所以楊德昌第一個定剪的版本,本來就長達 237 分鐘,送去坎城影展時還因片長過長而被婉拒。(時代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今年菲律賓導演拉夫達茲,才以也是差不多四小時的《離去的女人》拿下威尼斯金獅獎。)
連以獎勵電影藝術為主的坎城殿堂都認為,237 分鐘的長度實在是超越當年對於電影的想像太多,就更甭提有商業實務考量的發行商和戲院端。當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拍攝期不斷展延,導致資金需求越來越大,所以在拍攝尚未完成時,就已把國際版權賣斷給日本發行商,以換取拍攝資金。初剪就在日本發行商的壓力下,被刪減成了 185 分鐘的版本。雖然楊德昌對這個版本不是太滿意,但好歹日本發行商還是有對導演的基本尊重,這個版本還是楊德昌自己完成的,而且在東京影展上,拿下影評人費比西獎和評委會特別獎。
而台灣戲院端呢?那當然就更慘了。楊德昌首部長片《海灘的一天》即使請到當年兩大玉女紅星胡茵夢和張艾嘉主演,只不過拍到 2 小時 46 分鐘就已經讓戲院端大反彈,紛紛要求剪片。因為當時的院線片多因為戲院排片因素,必需壓在 2 小時之內,一旦有片超過 2 小時,一天可能就少放了好多場。《海灘的一天》後來在影評人與業內人士爭取下,以原片長上映,但即使如此,要他們播映《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堂堂超過 185 分鐘的版本,也是難如登天。最後還是硬是刪出一個支離破碎的 2 個多小時版本 註,究竟這個版本的終剪( final cut )是誰,就不是那麼明朗了—–事實上現在連當年上映的 2 小時多版本分鐘數長度究竟多久,都不是很容易查證。
換言之,1991 年 7 月在台灣院線上映的版本根本是「強力閹割版」,是強暴了電影和作者意志後搞出來的悲劇。即便命運如此多舛,上映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但在金馬獎光榮入圍 12 項大獎,最後更打敗王家衛、李安、關錦鵬等環伺強敵拿下最佳影片;同時國際發行的 185 分鐘版本也在法國獲得《電影筆記》的極高好評,從此台灣在國際影壇上的身分再下一城。坎城影展顯然對未能讓《牯嶺街》進入競賽後悔莫及,因為此後楊德昌只要有新片都進了坎城,最後更以《一一》拿下坎城最佳導演獎,比新電影的同期生侯孝賢整整早了 15 年。
237 分鐘完整修復版如何出土?兩位國際大導都幫了大忙
正因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此重要,藝術成就讓許多愛電影的導演與影迷同樣印象深刻,大家都希望能讓楊德昌原本的 237 分鐘「正版」出土。尤其後來由中影發行的 VCD 畫質極其悲劇,字幕還直接烙印在影格上,也讓這部電影下了院線後,還是很難有一個好的版本為影迷收藏。至於中影為什麼多年來都沒能修復或重發呢?他們究竟是沒有任何動作,或是談版權(由中影與遺孀彭鎧立共同持有)始終談不下來—–畢竟楊德昌和中影後來也不是那麼愉快,這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了。
天可憐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在全球影迷中真的佔了極高的地位,很早就傳出美國標準收藏( Criterion Collection,簡稱 CC )已確定會重發權威版本。不過多年來可能是因為版權和畫質都難以搞定,一直只聞樓梯響,不見有人來。
還好《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熱愛電影的影迷心中,不管道路如何阻且長,永遠不會褪色。馬丁史柯西斯創辦的的世界電影基金會,在 2007 年啟動電影基金會世界電影計劃( The Film Foundation’s World Cinema Project )。而基金會兩名華人理事之一,正是在金馬獎曾以《阿飛正傳》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狹路相逢的王家衛,他鄭重推薦《牯嶺街》的修復計劃,終於在 2009 年正式啟動。他們千辛萬苦取得楊德昌的 237 分鐘原版,並在義大利進行修復,也因此有了隨後幾場在亞洲地區的經典重映,包括 2011 年台北電影節神秘場上映的也是這個版本。
連馬丁史柯西斯的修復完整版都出來了,總也該輪到「美國標準收藏」上場發行了吧?果不其然,在 2012 年舊金山一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放映後,楊德昌遺孀彭鎧立(不知是否在觀眾強力逼問下)終於正式透露影片修復版正在計劃下一輪映演,且影碟發行權確實歸屬「美國標準收藏」。
自此,影迷每年望穿秋水在等《牯嶺街》的 CC 高清版,然而又是年復一年地過去了,直到 2015 年「美國標準收藏」終於宣布 2016 年 3 月將正式發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藍光版,而這次終於沒有食言!筆者也是搶第一波就入手了藍光版,修復的聲音和畫面都非常好,好到讓人感動的程度。這三年內「美國標準收藏」再針對先前修復版以更高的 4K 技術去做修復,最終藍光版出土後,能有大銀幕上映的機會真的極其難得,請大家務必進戲院一睹這 25 年來未曾從影迷心中離開過的經典,真正的本來面目。
註 相較於曾經正式國際發行版本的 185 分鐘版,與現在要上映的修復的 237 分鐘完整版,盛傳的近三小時版的記憶與內容,還待各方專家提供更多資料交叉比對。本文作者多聽聞及讀到,許多人當年第一次在戲院看的,是不到三小時的版本,但多沒有確切長度。恰巧《再見楊德昌》一書,也有幾位有幸曾參與人的採訪佐證。書中小野提及:「當年,《牯嶺街》在台灣上映的是兩個多小時的版本,去年我到新加坡看到四小時的完整版後才恍然大悟…」,經重擊編輯確認,本片的編劇也是中影人小野,當年看的應該是 2 小時 50 分的版本,可見此一版本的存在性。書中另外有明確提及片長時間,陳以文在討論到版本時表示:「《牯嶺街》有兩小時五十分的戲院上映版本,有三小時的國際版本,有四小時的導演版本。」重擊編輯求證本片編劇之一鴻鴻,他也同意此說法。有趣的是,本片剪接陳博文亦在書中卻提及「日本有購買發行權,他們要求片子不能太長,希望能有三小時的版本,我們就剪了一個三小時的版本。台灣上映時也是播映刪節版。完整版則是四小時,只有在影展上才有機會播映。」因陳博文的口述僅說三小時,有可能指的是 185 分鐘刪節版,但因兩小時五十分亦接近三小時,所以也有可能說的和小野及陳以文口中的是同一版本。多相對照之下,最明確的是當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院線首輪有上映過三小時左右的版本,許多人看的都是不到三小時的兩小時多版本(有可能是兩小時五十分),有沒有上過185分鐘版本暫存疑,但也找到 1992 年 1 月中影系統的真善美與梅花戲院,的確曾經上映過 4 小時版本。 ⏎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