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之路》/馬林卡米茲:阿巴斯與奇士勞斯基的御用製片人

1
Marin Karmitz

法國製片人馬林卡米茲。

馬林卡米茲是一位奇才──他是與他同世代的法國製片人當中產量最多者之一。除了製片工作,他也創立了 MK2 ,這是一家成果卓著的發行、放映與銷售公司。

卡米茲與法國名導路易馬盧( Louis Malle )、亞倫雷奈( Alain Resnais )、克勞德夏布洛高達都合作過。他的觸角也延伸到國際,曾經製作過伊朗大師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波蘭大師級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及美國作者型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電影。

Preferred-three-colors-blue

他製作奇士勞斯基的經典作品「紅白藍」三部曲,圖為《藍色情挑》劇照。

這位製片人的電影代表作包括:奇士勞斯基執導的「藍白紅」三部曲—–《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夏布洛版的《包法利夫人》、雷奈執導的《通俗劇》(Mélo)、阿巴斯執導的《風帶著我來》( The Wind Will Carry Us ),以及喬納森諾西特(Jonathan Nossiter)執導的《不義之徒》( Signs & Wonders )。他也擔任聯合製片人,如葛斯范桑執導的《迷幻公園》( Paranoid Park );或是擔任助理製片人,如高達執導的《人人為己》( Every Man for Himself )。他的公司還製作過馬盧的經典作品《童年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 )。

the-wind-will-carry-us-feature-1600x900-c-default

阿巴斯作品《風帶著我來》也是卡米茲製作的作品。

卡米茲本身就是個充滿矛盾的人。他是 1960 年代的知名人物、激進的左派,在騷動的 1968 年之後,冒犯了電影製作體制,導演生涯在 1970 年代初期戛然而止,並被列入黑名單。這位與革命運動息息相關的理想主義電影工作者,同時也成為精明的電影公司擁有者和商人。從外表看起來,他的電影製作模式似乎與好萊塢製片廠相近。他的公司垂直整合,處理從製作到發行的所有業務。他則認為,他的公司更接近盧米埃兄弟( Lumière brothers )的傳統。當然,卡米茲與好萊塢主流製片廠有一個最大的明顯差異:他只製作作者型導演的電影。

卡米茲正因為具有國際觀點而能在影壇舉足輕重。他出生於 1938 年,童年在羅馬尼亞度過,後來以難民身分來到法國。以製片人身分發跡後,他就與世界各地的導演合作,這也意外引出另一個與他有關的事實—他不喜歡旅行。他說,他的護照就是電影。

我相當晚才開始正式擔任製片人,在 1977 年才製作了自己最早的 2 部電影。我這麼晚才開始擔任製片人,部分原因是因為我是所有銀行體系的拒絕往來戶。1974 到 1980 年間,法國政治對曾涉及革命或極左的一切都採取強硬路線,當時的政治氣候是右翼且嚴酷的。在那種環境下,我沒有信用,也無法向銀行貸款,所以無法製作電影,直到 1976 年左右才開始有能力製作電影,而且一直等到 1981 年密特朗總統上任,法國的政治氣候改變,我才能夠正式成為製片人。

certified-copy-copie-conforme-6

茱麗葉畢諾許在《愛情對白》表演一樣令人難忘。

高達曾說:「移動鏡頭是個道德問題。」對我來說,製片也是關於道德的問題。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每部電影必須找到本身的一致性。因為我想處理原型模式、獨特主題,我總是必須配合電影內容來機動調整經濟狀況,同時也必須配合經濟狀況來調整電影內容。

關於我和奇士勞斯基的合作,是這樣開始的。有一次,巴黎有一場歐洲電影導演的聚會,我希望能與他見面。奇士勞斯基來找我,他不會說法語,而我不會說英語,所以現場有一名翻譯。我們聊了一整個下午,那就像一見鍾情,就像當下就產生的新戀情。我當時想和他合作一部電影,他對我說:「我有一個電影三部曲的計畫:自由、平等、博愛。」換句話說,那可算是某種歷史。他立刻就觸動了某種感覺。我認為那至關重要:自由、平等、博愛的概念組合而成的故事。

Trois_couleurs_rouge

《紅色情深》女主角伊蓮雅各。

不過要怎麼完成?這變得非常有意思,因為我能夠實踐我從雷奈、夏布洛、高達和其他人身上學到的所有經驗,然後應用在「藍白紅」三部曲。這個計畫非常困難,也非常複雜,如果想讓電影成功,我就必須在這過程當中完全用上我的所有知識。我想,如果我們真的成功了,那是托我們之前的電影的福。

關於阿巴斯,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有個伊朗人讓我看一部阿巴斯執導的電影,片名是《特寫鏡頭》( Close-Up )。我對伊朗電影不甚瞭解,但覺得那部電影不同凡響。我問自己:阿巴斯是誰?還有,他在電影裡提到的名叫穆森馬克馬巴夫( Mohsen Makhmalbaf )的導演是誰?這兩個人我完全不認識。

tasteofcherry_600x391-1600x900-c-default

阿巴斯導演作品《櫻桃的滋味》。

我問他能不能跟阿巴斯見面,對方說當然可以。於是我跟阿巴斯見了面,同樣的,那又像是一見鍾情。我告訴他,我想製作他的電影,但他說他不需要製片人,因為他的電影都由他自己製作。那麼我會等!我們變成朋友,每次他來巴黎,都會用他的個人小故事來逗我開心。他因為《櫻桃的滋味》( Taste of Cherry )贏得金棕櫚獎之後,他來到巴黎,全世界每個製片人都想和阿巴斯合作,這時他對我說,我們可以一起拍攝一部電影,從此之後,我製作了他所有的電影。

延伸閱讀:

從《藍白紅三部曲》與奇士勞斯基對話:生命機遇與影像美學 


2019870126251b

 

本文摘自《製片之路:世界級金獎製片人如何找到足夠資金與一流人才,克服各種難題,讓想像力躍上大銀幕》,漫遊者文化出版。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