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院線影評/《一一》:對台北一輩子承諾的集大成
《一一》裡仍然探討城市中產階級的家庭疏離與情感疏離,以及人被拋擲在城市脈絡中的隨機性與無奈——其實你就是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活著,永遠改變不了什麼,你也無法看到你視角以外的東西-彷彿寫給 10 年前自己筆下角色小明的回應。
《一一》裡仍然探討城市中產階級的家庭疏離與情感疏離,以及人被拋擲在城市脈絡中的隨機性與無奈——其實你就是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活著,永遠改變不了什麼,你也無法看到你視角以外的東西-彷彿寫給 10 年前自己筆下角色小明的回應。
楊德昌首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已將他此生的電影命題,以及對城市疏離的探討表露無疑。儘管面對創作上的初生兒,免不了熱切地說得太多太雜的初心錯誤,對城市的洞察卻是冷靜犀利,完全預言了 10 年乃至 20 年後台北及台北人的核心疾病。
要怎樣讓人去看一部片長長達四個小時的電影?與其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成政治批判或青春成長,不如把它當成時光機,回到一個對於多數觀眾來說如此遠又如此近,早已遺忘卻又陰魂不散的時代。
2016 年 11 月 11 日,長達 237 分鐘的完整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在台灣電影院上映,距離首次在台灣上映忽忽已過 25 年,書寫 1960 年代白色恐怖時代,描繪高壓而無所不在的政策壓抑與苦悶,那種不安全感、漂流感、對未來的惶惑和恐懼,最終如何化為刺向最愛的人的尖刃。
影劇作品中有許多許多經典的父親形象,雖說無法一一細數,但今天是父親節,娛樂重擊編輯部仍然忍不住想聊一聊十個我們印象最深刻、最喜歡、也各有特色的父親角色,不知道你喜歡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