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專訪/《相愛相親》導演張艾嘉:從愛的代價到愛的教育,終於找到了最想拍的題材
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相愛相親》,可謂今年金馬獎入圍的最佳劇情片中最溫暖動人的一部。本篇專訪到張艾嘉,聊聊她的創作歷程與信念。
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相愛相親》,可謂今年金馬獎入圍的最佳劇情片中最溫暖動人的一部。本篇專訪到張艾嘉,聊聊她的創作歷程與信念。
《一一》裡仍然探討城市中產階級的家庭疏離與情感疏離,以及人被拋擲在城市脈絡中的隨機性與無奈——其實你就是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活著,永遠改變不了什麼,你也無法看到你視角以外的東西-彷彿寫給 10 年前自己筆下角色小明的回應。
《青梅竹馬》說的不只是一對漸行漸遠的青梅竹馬間的感情故事,更是城市與現代化進入台灣社會後變與不變的掙扎,骨子裡講的是城市與鄉村的拉扯,也處理人面對現代化時所遭遇的斷裂與適應問題。
楊德昌首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已將他此生的電影命題,以及對城市疏離的探討表露無疑。儘管面對創作上的初生兒,免不了熱切地說得太多太雜的初心錯誤,對城市的洞察卻是冷靜犀利,完全預言了 10 年乃至 20 年後台北及台北人的核心疾病。
要怎樣讓人去看一部片長長達四個小時的電影?與其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成政治批判或青春成長,不如把它當成時光機,回到一個對於多數觀眾來說如此遠又如此近,早已遺忘卻又陰魂不散的時代。
2016 年 11 月 11 日,長達 237 分鐘的完整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在台灣電影院上映,距離首次在台灣上映忽忽已過 25 年,書寫 1960 年代白色恐怖時代,描繪高壓而無所不在的政策壓抑與苦悶,那種不安全感、漂流感、對未來的惶惑和恐懼,最終如何化為刺向最愛的人的尖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