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wsing: 產業


由文化部指導、泛科知識主辦的審議式論壇本月24日正式展開,聚焦探討國片輔助金制度。論壇上半場邀請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電影產業組楊秀玉組長、牽猴子整合行銷的王師、台北電影節策展人塗翔文及電影評論家鄭秉泓參與會議,針對台灣長片輔導金分流及補助方式做意見交流。

「不如就我先來給別人掌聲吧!」影視產業資訊平台《拍手Clappin》創辦人吳芮甄說,過去當演員時,每每站在舞台上,情緒總在期待掌聲,卻又失落未獲得之間起伏。也因此,當自己決定創業,想為台灣演員做點什麼時,於情上不免同理,另一方面,開拍每一場戲時所用的場記板,英文名(clapper)也源自於拍手(clap)一字,公司名稱因此而生,「我覺得拍手(這個名字)跟影視產業的連結很有趣。


林文錦的新書《掌鏡人生:金馬獎攝影師林文錦自傳,見證1950-1980年代台灣電影發展史》是台灣第一本以攝影師視角說出的台灣電影史故事,在講述電影拍攝故事與影人行誼之外,也收錄了珍貴的拍攝現場及資深影人照片六十餘幅,讓讀者一窺1950至1980年代台灣電影工業的樣貌,是一本讓想要了解台灣電影歷史的讀者們絕對不能錯過的好書。

此次專訪國家電影中心中曾任與現任的放映師,分別是曾於一九九九年到二〇一四年在放映室工作,現在於樹林片庫工作的葉聰利先生,以及曾在片庫做整飭工作,從二〇一四年來到放映室的楊杰麟先生,兩人在成為放映師前都沒有相關經驗,靠的是前一任同事的交接與教導,如一九九八年的《新天堂樂園》中艾費多與多多間經驗傳承的情誼,傳統膠卷放映的基本技能與知識約需花一禮拜到三個月的時間養成,而後需要靠自己去摸索,熟能生巧。

為振興藝文產業發展,鼓勵民眾於疫情趨緩後擴大藝文消費,繼行政院振興三倍券後,文化部加碼推出每份600元之「藝FUN券」,預計發行200萬份。因公布後各界反應熱烈,為了讓民眾更便利、公平地取得「藝FUN券」,將於 7 月 18 日上午 9 點至 20 日下午 9 點,開放民眾一人一機下載「藝 FUN券」APP並完成註冊,另於7月21日中午12點採公開抽籤方式,公布獲得「藝FUN券」的幸運人選。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共同主辦,第十二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活動,徵件將於6月30日截止!今年以「台北人的愛情」為徵件主題,邀請有志於編劇寫作的人才們,一同寫下屬於台北最獨特的愛情故事。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簡稱影視聽中心)與韓國映像資料院(Korean Film Archive, KOFA)合作「電影中的城市:臺北」(Cities on Film:Taipei) 專題,於 6 月 16 日至 6 月 29 日開始線上電影放映活動。以三個不同時期的概念劃分臺北:「經典臺北」(Taipei in Classics)、「轉變中的臺北」( Taipei in Transition )及「愛在臺北」( Taipei in Love ),藉此探討城市的流動、運轉與電影間的關係

如今的日舞影展已經不再一支獨秀,它必須與特柳賴德影展、西南偏南影展、翠貝卡影展、多倫多影展等影展「分食」北美的優質作品。就連選片方向也不再如過去如此講求「獨立性」,許多參展作品可能已經掛上Plan B 等知名影業或 Netflix(網飛)等大牌串流網站名號。影展總監約翰.庫柏(John Cooper)對此曾有一種開脫說法:「我不認為日舞影展需要這種商業作品,但電影工作者們需要日舞影展。」強調了日舞影展同樣也有賦予電影人榮譽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