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1 月 11 日,長達 237 分鐘的完整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在台灣電影院上映,距離首次在台灣上映忽忽已過 25 年,書寫 1960 年代白色恐怖時代,描繪高壓而無所不在的政策壓抑與苦悶,那種不安全感、漂流感、對未來的惶惑和恐懼,最終如何化為刺向最愛的人的尖刃。
Browsing: 金馬獎
3
25 年後修復完整 4K 上映的台影經典:《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修復秘辛
0
專訪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同》導演周浩:「真實不可能被還原,只能夠趨近」
周浩曾經在一次演講中,形容紀錄片工作者猶如牆頭上的蒼蠅,又像遙遠的上帝,與被拍攝的對象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干預,安靜地、隱形地看待所有事情的發生。然而正是這樣一個低調到你幾乎看不到、聽不見的瘦小中年男人,連續以《棉花》、《大同》兩部作品,獲得第 51、52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他也因此寫下了金馬獎史上,第一個連莊最佳紀錄片獎項的歷史紀錄。
5
《我們的那時此刻》外一章:被遺忘的台語電影史
台灣第一部台語電影在 1956 年推出,結合本土歌仔戲團體演出《薛平貴與王寶釧》,迎來台語電影的黃金時代,甚至需要特地設立「推展國語運動」、擺明打壓台語片的「金馬獎」;而從那時候到 1981 年之間,又經歷了什麼,讓台語電影正式在台灣落幕?
1
專訪/《我們的那時此刻》導演楊力州:台灣電影從沒倒下過
拍攝台灣電影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導演楊力州,對於台灣電影有著道不盡的愛;紀錄片從政治、社會、流行文化的角度,逐面向探討與電影的關係互動。儘管如此,整部片仍像是獻給所有影迷的一封熱騰騰情書⋯⋯
0
【娛樂重擊產業系列報導】(二)/從類型創作看國片的商業未來
從導演世代交替看 2015 台灣電影,侯孝賢和張作驥,「兩個人沒有同類」,在各自美學領域都走到了最遠的邊界,是勇氣更是才氣,《刺客聶隱娘》和《醉.生夢死》的意義,是台灣新電影作者論這個式微傳統的文藝復興…
0
院線影評/《一個勺子》:在小人物傳統中求新求「變」
扣除老梗的故事,陳建斌和蔣勤勤這對夫妻自然逼真的演出,與不失可看性的調度、敘事與對白,讓《一個勺子》仍是值得一看的電影。不過,要在故事裡發掘太多新意與洞察,那就不是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