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那時此刻》外一章:被遺忘的台語電影史

5
螢幕快照 2016-03-14 下午1.01.04

台灣早期台語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 1958 )(左)和最後一部台語電影《陳三五娘》( 1981 )。

導演楊力州的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出現許多台灣經典電影,但礙於原先拍攝計畫是跟著官設金馬獎的歷史脈絡,只能以金馬獎在 1962 年設立後的國語電影發展為主軸,許多台語電影便成《我們的那時此刻》遺珠之憾。

不過在電影片頭,楊力州特地放了《王哥柳哥遊臺灣》等台語片經典片段,再蓋上金馬獎「推展國語運動」的官方政策,開宗明義告訴觀眾金馬獎的設立就是為了獎勵國語片,是個擺明打壓台語片的官方政策。

BrotherLiuandBrotherWangontheRoadsinTaiwanPart2+1959-3-b

《王哥柳哥遊台灣》為李行於 1958 年編導的電影處女作,更是台語電影代表作之一。

紀錄片因從 60 年代說起,且只跟著金馬國語影片的脈絡走,除 1958 年的《王哥柳哥遊臺灣》外,並無對台語片有更多著墨,但當時台語片究竟有多興盛,興盛到台灣官方不但設立國營電影廠與之對抗,還要大動作設立專獎勵國語片的獎項,去打壓其生存空間呢?這裡就帶大家略窺,從 50 年代開始的台語電影風雲。

從日治到光復 50 年代:台語片第一個興盛期

PIC1020919_99_1

《桃花泣血記》由阮玲玉主演,敘述愛情隨著桃花的枯萎而消逝;甚至催生出台灣的第一首流行歌。

其實台灣在日治時期就躬逢現代電影之盛, 1930 年引進上海黑白默片《桃花泣血記》,並搭配台語辯士演說及台語同名主題曲,使此片紅遍大街小巷。日治時期,日本政治亦企圖透過電影拍攝推展政策,如《莎韻之鐘》便是此時期的代表作品;不過,日治時期的電影必須配上日文配音,還沒有台語冒出頭來的機會。

台灣光復後,已是有聲電影的時代,台灣引進語言相近的廈門電影造成轟動後,才開啟本土台語片的開始。1956 年,第一部台語電影誕生:由何基明執導,結合本土歌仔戲團演出的《薛平貴與王寶釧》。電影大受歡迎之餘,也讓台語電影在 50 年代中、後期,就迎來第一個黃金時代。除《我們的那時此刻》提及的、李行執導的《王哥柳哥遊台灣》( 1958 ) 之外,導演白克取材自真實新聞案件的《瘋女十八年》( 1957 ),張英導演的《小情人逃亡》( 1957 )等片,都是此時期的經典代表作。

不過,由於快速生產導致粗製濫造,市場票房很快慘遭低潮; 1960 年,台灣電影年產量頓時低至 21 部,被視為第一波黃金時代的結束。

六○年代:台灣有個好萊塢

歷經短時間的沉潛,與五○年代的實務經驗, 1960 年代,台語電影很快捲土重來。此時期的電影拍攝場景多集中在台北北投,許多室內景都在北投溫泉館內拍攝,成為特殊的電影文化現象;原名為《台灣有個好萊塢》的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 2013 )背景,就是描寫這個時代。

M_192163-01

《阿嬤的夢中情人》由安心亞(左)和藍正龍領銜主演。

有別於 50 年代的生澀,六○年代的台語電影展現出多元化的題材與想像力,在國語片仍被賦予政教宣傳等過時概念的同時,台語電影從社會寫實、羅曼史、家庭、諜報、喜劇、音樂電影等不一而足,出產出無數經典,能清楚看見創作者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發揮無限想像力為影片注入各種活力。

1961 年的「天然景禽獸裝台語童話故事片」《大俠梅花鹿》,1962 年台語歌星洪一峰文夏分別主演的《舊情綿綿》與《台北之夜》造成的音樂電影風潮,至 1964 年取材上海諜報片,而開啟台語諜報片風潮的《天字第一號》,辛奇導演取材西洋羅曼史的《地獄新娘》( 1965 )等,都是這個時期的經典代表作。從這些電影,不難看出台語電影類型的多元化、百花齊放之盛況。

七○年代:內外夾擊下終於黯淡的台語片

然而,對自從遷台後,便不斷推行國語運動以達到「再中國化」目的的國民黨政府來說,自然不樂見台語片的蓬勃發展,不但 1962 年成立金馬獎,以聲明國語電影的正統性,更透過各種政策打壓台語電影發展;同時,亦抑注大量資金促進國營製片廠轉型, 60 年代推出的彩色電影《蚵女》《養鴨人家》等片,便成功瓜分電影市場。

螢幕快照 2016-03-14 下午12.44.04

李行的《養鴨人家》在當時被視為「彩色闊銀幕寫實文藝鉅片」,獲得第 3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攝影獎。

在政府的一拉一推下,國語電影和台語電影的情勢在六○年代末終於逆轉, 1969 年,國語片產量首度超越台語片。因資金和大環境的限制,始終無法從黑白片升級成彩色片的台語電影,在 70 年代,彩色電影普及後更加慘澹經營;但台語電影仍擅於運用廣受民眾喜愛的明星達到票房號召力,像去年國家電影中心修復上映、楊麗花主演的《三鳳震武林》( 1968 )、《回來安平港》( 1972 )便是此時期的經典。

勉力維持苦撐過 70 年代的台語電影,隨著 80 年代到來,終於無可避免地走到盡頭。1981 年,台灣上映最後一部台語電影《陳三五娘》,仍然是由楊麗花主演的歌仔戲電影,卻叫好不叫座,票房慘澹;自此,楊麗花也從台語片明星搖身一變成為電視歌仔戲天后,道盡台語電影興衰。

《我們的那時此刻》除礙於金馬脈絡而未能說清台語電影史外,也提及健康寫實片、瓊瑤愛情片、武俠片、軍教片、台灣新電影、紀錄片等類型電影,在台灣電影發展過程史中的歷代風潮。接下來將依年代作為提綱告訴你更多紀錄片以外的台灣電影故事。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現為自由寫手,從企劃編劇、影劇評論到採訪紀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無一不能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