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第一集推出,獲得影評、影迷,甚至漫畫迷一致推崇,不但打破漫畫不可能搬上大銀幕的迷思,更做到口碑票房雙贏的難得成就,DC世界一切前景是那麼美好,到底接下來是出了什麼問題?
Browsing: 影業觀察
80 年代後,在新浪潮電影之外,商業電影開始出走至香港,而全面開放的電影政策,也使台灣商業電影歷經一段空白期,好萊塢投資的台灣電影《雙瞳》失利,更讓國片陷入黑暗期,紀錄片便從中殺出一片天地,延續國片歷史。直到《海角七號》的票房成功,商業國片才出現一絲轉機⋯⋯
1982 年,正逢台灣電影大片失靈,連年虧損的中影已沒有成本重複過去公式,只能姑且放手讓一些年輕導演嘗試,沒想到竟開創一個嶄新的電影時代。這群新浪潮電影導演採取獨立製作,敘事皆貼近台灣社會,其形塑出的題材與美學傾向,至今仍然深深影響台灣電影的發展。
1965 年,以健康寫實路線為主的李行看中瓊瑤小說的商業價值,開始執導瓊瑤電影《婉君表妹》,評價與票房的長紅,立刻帶動瓊瑤電影翻拍熱潮,也催生台灣最早的明星經濟。1967 年的《龍門客棧》等武俠片不但本土票房極佳,更銷售海外,屢屢刷新台灣電影票房紀錄,港台武俠片同時進入聲勢極旺的盛世。
70 年代,國民政府大力投資國語影業,講國語的港片被視為「國片」、黃梅調電影開始盛行、台灣國營片廠積極實行「健康寫實主義」路線、港片擴增國人電影視野等,種種事蹟是如何促進台灣電影進一步的發展?
台灣第一部台語電影在 1956 年推出,結合本土歌仔戲團體演出《薛平貴與王寶釧》,迎來台語電影的黃金時代,甚至需要特地設立「推展國語運動」、擺明打壓台語片的「金馬獎」;而從那時候到 1981 年之間,又經歷了什麼,讓台語電影正式在台灣落幕?
第 66 屆柏林影展於昨日落幕,得獎作品呼應柏林影展的高度政治性和社會關懷特色,緊扣政治社會議題;各單元入選影片也呈現對宏觀世界的豐富觀察,而臺灣電影也在影展中佔有一席之地。
近年,各式改編自小說、戲劇的電影興起,不僅是好萊塢,中國也興起一股改編風潮,如《小時代》、《鬼吹燈》系列等;但反觀台灣電影產業仍是以原創劇本為大宗,是什麼因素造成這樣的差距?
大陸電影進台灣的年度配額,日前經由抽籤程序得知十部中籤影片名單,依序為:《繡春刀》、《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大同》、《北京愛情故事》、《筆仙驚魂 3 》、《捉妖記》、《師父》、《鐵道飛虎》、《爸爸去哪兒》、《路邊野餐》。偏偏沒有大家最期待的,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