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碧
大陸電影進台灣的年度配額,日前經由抽籤程序得知十部中籤影片名單,依序為:《繡春刀》、《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大同》、《北京愛情故事》、《筆仙驚魂 3 》、《捉妖記》、《師父》、《鐵道飛虎》、《爸爸去哪兒》、《路邊野餐》。偏偏沒有大家最期待的,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
而大陸電影配額的由來,是在新聞局的時代,2010 年 ECFA 的早收清單中的協議,限制大陸電影十部進口台灣(其中包含大陸台灣合拍電影),大陸則於同時開放台灣電影無限制配額進口。近年兩岸 ECFA 電影市場談判,曾協議將大陸電影進口配額開放到 15 部,因為反服貿,至今台灣限制大陸電影配額依然是十部。大陸電影申請配額作業進口台灣的片數,則從最初逐年增加,今年已達到 45 部,難免有遺珠之憾。
▲今年大陸電影配額十部電影公布後,周星馳的新片《美人魚》成遺珠,影迷哀鴻遍野啊!
◎ 進口電影開放的對等關係
在台灣,美國電影從早期的配額限制/拷貝數量(映演廳)限制,由於受到美方的壓力,走向逐年開放的局面,從 1984 年的 4 部/4 拷貝,到 1997 年逐漸開放到 50 部/18 拷貝,到 2002 年台灣加入 WTO 時 ,取消了外片配額、映演廳限制,便等於是敞開大門迎接的態勢。於是每年票房呈現出的比例,美國電影在台灣佔比動輒 90% 以上。反觀大陸電影之於台灣觀眾的接受度,即使在大陸是數億人民幣的票房強片,在台灣的票房也少得可憐。二者進口電影的文化洗禮(或謂之「文化入侵」)的程度,誰強誰弱早已不言而喻。
◎ 文化交流重於票房收益
從市場自由競爭的角度來看,台灣觀眾對於大陸電影並不是那麼捧場,然而台灣電影從業者如導演、編劇、製片、行銷企劃、發行商等等,卻希望與大陸電影佼佼者進行更深度的交流與觀摩。這一點倒是衝破了藍綠立場相左的藩籬,一致認為開放比封閉的好。
況且網路資訊無遠弗屆,台灣電影從業者與電影學子很容易搜尋得知大陸的得獎影片,若是沒有正常的放映管道,難道暗自鼓勵從非經授權管道收看?要是賀歲片如《大尾鱸鰻 2 》、《人生按個讚》被網路盜版方式收看,片商肯定訴諸法律,然而,想看周星馳的賀歲片《美人魚》,只能眼巴巴看著大陸風光上映?電影發行業者總是想盡辦法,找出生存之道。目前透過觀摩片的進口辦法(國際影展得獎者),申請配額未中籤的大陸電影,在台灣得以用影展文化交流的方式滿足影迷的期待。
幾年前的《 1911 辛亥革命》因錯過了配額申請,無法如願在辛亥革命滿一百年的雙十國慶日首映,即使該片場面拍得再好、飾演黃興的成龍卡司再大、飾演「意映卿卿如晤」林覺民的胡歌再帥,片商沒有配額,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翌年四月以單廳上映,草草收場,大歎時運不佳。
一般觀眾對於開放大陸電影沒有太大的感覺,業者則希望提供觀眾多點選擇,把關者如民意代表則動輒亮出政治牌,力阻大陸電影開放的速度。但是,兩岸三地的華語電影,往往在資方、製片方、導演、演員、編劇等各個環節繁複地融合了。台灣的電影工作者藉著合拍片,進行實質的交流,並且銜接修復斷層已久的台灣電影工業,電影的呈現也因融合而更加精彩,這樣的結果不也是電影工作者之福、觀眾之福?
◎ 文化產業自由競爭與意識形態
再講到自由競爭,台灣電影想要進入美國市場,有如登天之難,但是美國並沒有對任何國家電影設有配額限制。就說同樣使用華語中國字的中國市場,光說意識形態這件事,就非電影業者或主事者想介入就能介入的,更遑論台灣電影與大陸電影想要融入對方市場,談何容易。
對於愛看電影的觀眾而言,不見得同意外來電影就是文化入侵的主張、甚或政治手段 ; 對於產業提升或是市場佔比,也並非與他們有太直接的切身關連,是否能看到好看的電影,才是觀影者的重點。
◎ 「文化例外」的重要性
站在保護國片的立場,配額制度並不是最佳良藥,因為抽籤的結果,無法保證部部好片。法國在加入 WTO 時,即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張,強調文化產物不同於其他商品。而韓國政府則是規定戲院映演天數每年要有 146 天放映國產電影。
我國曾經在「電影法」中規定影院需按一定比例映演國產電影,以及對外片徵收國片輔導金,然而國片映演廳裡機關槍都打不到人,觀眾卻是擠破頭也還是要去看西片,最後受到業者壓力、以及輿論申以「不應保護爛片」等因素而取消。這說明了保護國片的稅制或獎勵制度的立意,除了需要將「文化例外」納入最優先考量之外,當然也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專業睿智的官僚體系以更細膩的思維設計出各方都能滿意的政策,方能保護國片、提升國片的競爭力。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