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wsing: 專欄


《星艦》系列的電影或影集雖然並不是一直都深受粉絲喜愛,但的確在影史及劇史上寫下不少記錄。而當初《銀河威龍》的新影集一出,為《星艦》系列帶來另一個高峰。


台灣電視與電影小生的演法與風格涇渭分明,兩邊活水不流動,固然是因電視台短視近利的演員時間壓縮,也有著導演界長久的文青迷思,而台灣真能扛起票房的小生,又在哪裡?

由於第一集《星艦迷航記》收入不理想,電影公司依然批准了第二集的準備工作,允許在較低的預算之下執行第二集的拍攝作業,但充滿理想性的羅登貝瑞,仍希望維持他心目中的星艦世界,在巧妙的節省經費之下,拍攝完成了第二集《星戰大怒吼》,並於 1982 年 6 月推出,立刻成為當周票房冠軍。

今年年初OTT平台戰已打得火熱,到了年中又將加入新的競爭者:KKStream。挾帶其在KKbox成功的經驗,早在三月先成立了KKStream,將OTT成功的要素之一的技術掌握在手中。到底這場硬仗結果如何,又將創造出怎樣的商業模式,我們都拭目以待。

今年金曲新人獎入圍名單百花齊放,擺脫過去傳統的窠臼,以不同的管道將音樂傳入聽眾的耳朵。不論新舊歌手,每次都將以「全新」的樣貌驚豔自己與聽眾。這將是一個「全新」主導的世代。

《星際爭霸戰》的影集可說是後勢看漲的類型,一直到現在還深深影響我們。今年即將推出新的電影,沒有原創者的編導,將會以什麼模樣出現在我們面前?

強化編劇的話語權或高報酬真的能解決台灣戲劇的問題嗎?恐怕未必。在台灣,我不知道這些前仆後繼投身於影像的創作者,會不會在年紀更輕的時候,就開始盤算著打死不退或者很怕餓死的權衡?

台灣偶像團唱的歌為何總是千篇一律,為何形象上像是有同樣基因的同樣面貌跨代傳承,而反觀近年的韓團如「防彈少年團」「BIGBANG」卻一再精進,我們到底輸在哪裡?為何小鮮肉們唱的歌卻像是做給家長聽的?這樣無法有傳唱度的代溝歌,到底要在台灣歌壇抱殘守缺多久才能醒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