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二十年來,同志電影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走向回頭路?

0
another country

1984 年的《同窗之愛,他鄉異國》描述兩名青年在寄宿學校生活,並逐漸發展出情愫;此片榮獲同年坎城影展藝術貢獻獎。

相較於早期《墨里斯的情人》( 1987 )、《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 1991 )對人性的深入描寫,如今的同志片是否太過在意爭取認同,而成為耽美且自溺的表達形式循環?若這成為爭取人權片的公式,是否反而會失去藝術史上,歷久不衰的價值與思考?

成長在 80 年代的我,那時要看同志電影,除要去影展排隊外,也必須鑽入各大小 MTV (當時的 MTV 各國影展電影都齊全,如同一個寶庫)。有一票被漫畫《風與木之詩》養大的我們,早就習慣劇情中,社會無孔不入的階級與性別控制,環環相扣,以至於造成就學與就業障礙的結構體系;以及當時當紅的 PET SHOP BOYS 唱出的〈 It’s a Sin 〉,挑戰我們內心反對的階級與學校宣傳的權威。於是當 1987 年,《墨里斯的情人》與《同窗之愛,他鄉異國》等歐陸同志電影上映時,我們不只在欣賞同志電影,更是集體藉著電影衝破藩籬,跟著劇中角色臉紅心跳,且大剌剌地站在電影後面,質疑大人不許發問與懷疑的權威,跟著 80 年代的司迪麥系列造型顛覆廣告,一同勢如洪水般破牆而出。

《墨里斯的情人》:在各方面投下革命震撼彈

當時同志電影因故事縝密,涉及社會各環節,不只是同志買單與共鳴,其他觀眾與影迷也深有同感,尤其是《墨里斯的情人》,最後休葛蘭演的角色,選擇政商路上的平步青雲,一輩子都不打算、也不能出櫃的決心,毅然又黯然。配上極為傑出的配樂——當時這類電影的配樂通常會配上教會聖歌,盤根錯節於國外教會學校的體制,如同心魔或巨大的問號在主角內心掙扎盤旋。

4eb8F

1987 年的《墨里斯的情人》描述 20 世紀初的一段同志三角愛情故事,獲得同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銀獅獎,成為同志題材電影經典。

《墨里斯的情人》與《同窗之愛,他鄉異國》都鎖定英國貴族教會學校,那無論同志與否的動輒得咎,除跟台灣 80 年代的教育體系一樣令人窒息,也造成《墨里斯的情人》除成為同志電影先驅,更在 80 、 90 年代青少年中,埋下一個巨大的反叛因子,成為隱性的革命圖像。

早期同志電影廣度深度都夠

同志電影雖不盛產,但 90 年代推出的都是經典,由墨里斯珠玉在前領軍,在藝術成就上都讓影迷無法迴避這類沉重題材。如 1991 年《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便是由名導葛斯范桑執導,並改編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第一、二部分與《亨利五世》,片中主角化為流落街頭的男妓,對家世優渥的市長公子的情愫萌芽;而演員是當時被視為天才的瑞凡菲尼克斯搭配基努李維,這兩人當時靈氣逼人,成為銀幕絕響情侶。

但這部電影與搖滾樂團 Nirvana 一樣,都在 90 年代青年心中,畫下一道心痛傷痕。除瑞凡菲尼克斯的驟逝外,葛斯范桑在這部電影中的運鏡與光影,讓兩個分屬不同階級的青年,於情感面都在這社會找不到歸屬、情感與價值觀與世道錯開的落寞,漾在電影的氣氛與故事的每個環節中;以不同的拍攝形式,讓觀眾潛入主角的夢境,對照怪誕現實,直接訴求了當時青年的茫然——無論在愛情與各方面,兩人的演出都像在荊棘上的知更鳥,不知死活地仍在吟唱。

而早期的《沙漠妖姬》( 1994 )不只是主人翁一場場身體的辯證,也帶出公路電影中,寓於日常的光怪陸離,使故事更形豐富。

以平常人的視角 才能反應這世界的偏斜

之後安東尼明格拉的《天才雷普利》( 1999 ),不只隱隱涉及主角的同志情感,更涉及到貧富差距與種種無所不在的歧視、社會的偽善,讓雷普利抱恨走向各種謊言中。 1996 年,由羅賓威廉斯主演的同志喜劇電影《鳥籠》,因為兒子要結婚,在女方家長面前,他必須裝得像「異男」;電影幽默輕鬆,卻狠狠地戳了社會對異男也充滿各種樣板思考的痛點,是集合笑點與痛點的作品。近幾年艾娃葛林演出的《裂縫》,則透過同儕效應來看同志情結,情感在人性翻攪與百年體制中,變得毫不單純。

6c6d580f94481c259f8f9a5d531676e1_w

同志喜劇《鳥籠》由羅賓威廉斯(右)飾演,影片不僅呈現同志困境,也指出對異性戀男性的壓迫。

過去的同志電影,不只是拍同志與性別認同,而是以「平常人」角度切入,不分你我地對照出,這社會就是以階級歧視在運作;層次分明,各種人的環節,包括非同志的被箝制也拍攝出來,如夠深刻的社會小說,不會只講同一件事。而近幾年的同志片,則比較像自我辯證的成長史,以至於逐漸失去景深。

成長史大過社會景深 是政治正確的拍法還是長久之計?

《丹麥女孩》靠著演員的精湛演技撐起電影的骨架,我們看著他們如何蛻變與掙扎,但電影對其他環節的著墨,卻不夠支撐出故事的厚度。 2013 年大紅的女同志電影《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也像愛情入門,或是主角的成人初體驗,影片對整個背景環節也無支撐力,有種單純在意淫青春的刻意,沒有他者立場的主角故事,總是流於單薄自憐。而備受期待的《石牆風暴》也淪為風潮下的革命形式。

女主角阿黛爾艾薩柯普洛斯和蕾雅瑟杜以《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榮獲坎城金棕櫚獎,成為唯二非電影導獎獲得金棕櫚獎的演員。

最近較傑出的作品是《因為愛你》,由於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也是《天才雷普利》作者)所著小說《鹽的代價》,劇情中不乏主角陷入社會羅網的糾結,與主角控制與反控制整個社會眼光的自覺;使得這部電影相較於其他同志電影,顯現出一定厚度——尤其凱特布蘭琪優異演技對照的不只是演出,她對照出的是,社會眼光如哈哈鏡一般無所不在的扭曲——因此《因為愛你》換到的不只是孤影自憐的同情票。

1200_1455813424carol-cate-blanchett-rooney-mara-kino

《因為愛你》描述一段跨越年齡和性別的戀情,其中包含對當時社會的觀察與批判。

如今同志片掉入一個訴求框架,就是在社會平權法與婚姻合法的氣氛中,力求群眾的同理,其訴求反映到電影,成為半教材性質,而逐漸失去藝術與故事魅力。如此下去,很容易成為黑人人權片或是猶太人的歷史電影,成為被保護的一塊。同志電影不應成為這樣的片型,既然是平等,就該拍出故事的厚度,如此才真能深植人心,而非換取一時流行的同理表態,失去俯瞰人心的藝術價值。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