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有種如吸血鬼般必須喝血的衝動。」、「我覺得我做的都是對的,因為如果我做錯了,上帝派來的天使應該會阻止我」、「我是否可以聽得見電流穿梭在我體內的聲音?要是可以聽見自己的骨頭被電到粉碎的聲音,應該會是我人生最後的終極享受吧!」
上述的語句,是美國 1930 年代的連續殺人犯亞伯特.費雪在被逮捕後到行刑前的自白,他在二十多年之間殺了至少 15 名小孩,虐殺、分屍、食人(孩童)。他只有 160 公分高,被逮捕的時候手上還捧著一杯剛泡好的熱茶,看起來就像一個和藹的爺爺(這也是他讓孩子和家長沒有戒心之處),根據被捕後診斷他的一位心理醫師表示:他很有禮貌、態度溫和還很善解人意⋯⋯
像這樣的一個人物,總會讓人想起電影《沈默的羔羊》當中的食人魔,也是一名權威的心理醫生漢尼拔.萊克特。那種外在毫無殺傷力,貌似恭謹,舉止溫文,甚至帶著「瘋子一樣的機敏」(張愛玲語)的角色,與他們犯下惡魔一般的罪行,形成相當大的反差。這類型探討人性黑暗面的影片,經常會刺激觀影者不得不面對內在最深沈的自我,那個自我就像是披著人皮陶醉在月光下舞蹈,讓人好奇著迷,卻又不寒而慄。透過這樣的檢視,人才能被黑暗洗滌,理解自己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擁有不同面向的人性,不需要透過作奸犯科。
在寫作這類型的戲劇,經常會面對許多「技術上的問題」,例如:「遭人活生生剝皮的被害人可以活多久」或者「在埋屍地點添加點什麼會加速屍體溶解」,這時你就會需要一本好用的工具書。幾乎大多數的問題在《法醫.屍體.解剖室:犯罪搜查216問》、《法醫.屍體.解剖室 2 :謀殺診斷書》這兩本書中都可以獲得解答,就算找不到答案,也可以引導出如何問對問題,才能找到可用的答案。
作者萊爾醫師(D.P.Lyle)曾經參與《 CSI 犯罪現場》、《怪醫豪斯》這些影集的編劇工作,他本身是心臟病學家,也是執業醫師,還教授法醫的課程。寫小說與劇本之餘,他經常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者,詢問在編寫劇本或小說時遇到的問題。於是他把兩個類型完全不同的工作經驗與自己的醫學專業結合,在一問一答的文字間,讀者(觀眾)可以更了解這些犯罪類型的作品生成的背景。
由於提出問題的都是從事寫作的人,有老手也有新進,他們提出的問題天馬行空,更有些不是當代醫學鑑識或醫學知識可以解決,例如「哪種傷害會讓一個十世紀在戰場上打仗的公爵在受傷後十年才喪命?」,這已經涵蓋到醫學史的範疇,甚至推理的佈局。而他的回答也很有趣,公爵如果受到劍傷,會有難以癒合的傷口,當時的醫學觀念也有切開感染的傷口,但與現今對於傷口化膿的想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化膿是件好事,代表傷口癒合得很好。公爵的傷口可能受到感染,而且轉移到骨骼與骨膜,造成慢性感染,導致骨髓炎,這在現今都是很難治療的病況。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就是遇上這種狀況⋯⋯
當然全書會引起爭議的可能是這樣看似鉅細彌遺地解說,萬一成為作為犯罪工具時該如何是好?當然緒論就提及不得採用來進行任何犯罪活動或用來傷害任何人,這類的警語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所以仔細審視他的回答,未必就是「犯罪操作手冊」,反而是他常會點到為止,解說到足夠寫作所需就適可而止。當然更嚴重的是用來診斷或治療任何疾病,提醒閱讀者應該有這樣的基本常識。
從福爾摩斯到《 CSI 犯罪現場》,微物辦案始終展現了迷人的魅力。幾乎每個故事都有凶殺案,都少不了「犯罪現場」和「屍體」,還有重要的角色:「法醫」。法醫常常要進「解剖室」檢查,提供警方更精確的「犯罪事證」,再進行對於案件發生的推理,找出破案的關鍵。作為編劇,也會力求真實而具合理性,在網路發達的今日,正確與謬誤的資訊充斥,作者(如同辦案者)必須自我要求不能出錯,小則在論壇上被嘲笑或罵翻,如果是更具影響性的戲劇,更有可能誤導觀眾產生錯誤的認知,在這類型的戲劇中,要求更高的知識含量,成了寫作前必要的準備工作。
除此之外,犯罪戲劇類型更需要的是一名「犯罪者」的來龍去脈。這本《犯罪心理剖繪檔案》(Profile of a Criminal Mind)則是「以真實案例,解讀深奧的心理剖繪理論」,作者布萊恩.隱內(Brain Innes)在書中,以一個個真實的犯罪案件,從英國的「開膛手傑克」、「約克郡開膛手」,到美國的「波士頓勒人魔」與「女學生殺手」,德國的「杜塞多夫吸血鬼──彼得柯爾頓」,他陳述犯罪生成的原因,分析犯罪者的心態。也將犯罪心理學的理論,化成大眾更容易了解的因果關係。著作中再穿插驚悚犯罪電影:《沉默的羔羊》、《紅龍》與《人魔》,更能吸引讀者了解犯罪者究竟為什麼可以無視於道德與立法,犯下人類社會中滔天大罪。
根據序言中所載:「所謂心理剖繪(psychological profiling)技術,乃是將犯罪心理學與司法精神醫學對犯罪者的系統研究,予以整理、比較、分析、歸納、分類並標準化各種罪犯的類型,而能提供實務人員在偵辦刑案時,除借重傳統之物理與化學痕跡的搜集與鑑識外,更能搜集到犯罪者與被害者,和犯罪情境互動後所留存下的「心理痕跡」,而以此心理痕跡過濾人犯,縮小偵查範圍而提高破案比率的刑事偵查技術。」
心理剖繪的手法在近年來的影集、電影中經常可見,在傳統的犯罪心理學中,假設犯罪者的人格核心不會隨著時間改變。一般人如此,犯罪者尤甚。犯罪現場也會反映犯罪者的人格特徵。我們會看見協助警方辦案的心理剖繪師,在勘查犯罪現場之後,好似通靈般指指點點,彷彿模擬出犯罪過程、犯罪者攻擊被害者的方式甚至行兇的工具,連續犯會保持相似的作案手法。而在犯罪現場經常會留下犯罪者的跡證,如同犯罪者的簽名。 由於運用這個手法破過許多大案,這個破案利器一直令人感到相當離奇,專業的心理剖繪人員除了強大的直覺力,實際經驗的累積也很重要。
《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犯罪搜查心理學》、《犯罪心理實錄:危險目標》、《犯罪現場》,另外新興的神經犯罪學也有相關參考書籍《暴力犯罪的大腦檔案》。《上帝的黑名單》一書,則是根據許多檔案資料改寫而成,更是限制級十八禁。書中對於每個連續殺人犯的犯案過程描寫過程相當赤裸裸,對於犯罪者的心理狀態分析明顯不足。
電影《沈默的羔羊》改編自湯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說,另外一部小說《紅龍》也改編成續集電影。哈里斯在寫作過程中,曾經在 FBI 的協助下,親身到坎迪克學院參與「行為科學小組」接受追蹤連續殺人犯的相關課程,直到拍攝該片時都還求助於 FBI 的支援。
犯罪驚悚的主題成為一種類型而歷久不衰,寫好這類的故事對於心理學有充足的掌握。如同人對於人性的陰暗面始終懷抱著好奇與敬畏,黑暗中傳來的動靜總是讓人警覺。黑暗未必被歌詠,卻是可盡情書寫的面向。要打開臺灣戲劇題材類型不夠多元的禁錮,這或許是個刺激的開始。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