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中心數位修復探秘(中)‬】電影修復內幕大公開!

2
IMG_6533

電影修復過程相當繁瑣

文╱周偉仁

現今我們所熟知的電影拍攝技術,已經從早年的膠捲攝影走向數位化,在技術革新浪潮的席捲之下,看似屬於膠捲的年代即將告終,卻仍有不少導演對「舊東西」情有獨鍾,像是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執導的《星際效應》,或是侯孝賢導演花費七年拍攝的《刺客聶隱娘》,都不約而同地使用膠捲拍攝,這些導演的老派堅持,傾訴著他們對於膠捲的喜愛,同時讓影迷們重新看見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其實臺灣也曾有不少膠捲電影的存在,早在近幾年國片熱潮興起前,就已經有許多電影圈的前輩不斷努力,拍攝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舉凡《光陰的故事》和《悲情城市》等,都是 80 年代新浪潮電影時期所孕育的經典之作。

然而,過去臺灣並沒有所謂「影像保存」的觀念,膠捲在運送與播映的過程中,常常受到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於是國影中心在 2012 年啟動臺灣電影數位修復計畫,期望能藉著修復電影的過程,保存臺灣重要的影像史料。而電影究竟要如何「修復」,其中又有多少需要注意與琢磨的眉角?這次,我們走入國影中心的電影修復室,一同探究「電影修復」這份神祕的工作。

◎ 整飭、掃描、修復與輸出:膠捲重生的不思議旅程

過去的電影拍攝,大多是透過 8 與 35 釐米(mm) 的膠捲底片錄製而成,這裡指的釐米是以膠片的寬度來區分,愈寬的底片,通常記錄的影像品質愈好,而隨著技術不斷演進,目前最寬的膠捲已可達 70 釐米 (mm)。「膠捲」、「底片」這些名詞聽起來或許親切,其實早在 1920 年代,便開始作為影片拍攝的載體,它們保存的不僅是影像資源,更承續了時代記憶的瑰麗,讓觀眾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穿越古今。

IMG_6635

隨著技術演進,膠捲從 8 釐米到 70 釐米都有。(國家電影中心展示)

很難想像,在每秒 24 格的底片顯像裡,竟能捕捉每一個令人再三回味的時刻。不過即使具有長期保存影像的功能,因底片本身材質含有硝酸鹽,存在著易燃與高溶解性的風險,導致膠捲相當容易發酸、沾黏,存放環境與使用過程都必須謹慎對待。

為了延長壽命,大部分送到國影中心的膠捲,都會在低溫、低濕度的環境下存放,再視其毀損情況進行修復。而在開始進行數位掃描的工作前,會事先檢視膠捲的受損狀況,確認影片能夠完整順暢的播放,才能準備後續的數位修復作業。

IMG_6527

國影中心拷貝檢查室內,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檢查與整飭膠捲。

一般來說,底片會受到的損傷類型,大多是過去人為操作不當所導致的損傷,像是時常出現在底片和底片交接處的斷裂傷、長期使用所造成底片上的刮傷、過去為了剪接所沾黏上的指紋或灰塵等,這些損傷,都可能使得放映機運轉不順暢,因此必須針對個別狀況進行修復,例如將斷裂或缺損齒孔的底片重新以膠帶黏接,或使用特殊清潔方式去除髒污與殘膠等。

可見傳統底片相當脆弱,在使用和放映的過程中常會造成各式各樣的汙損,而藉由數位掃描技術轉換成影片後,這些傷害同樣會如實呈現於畫面上。整飭膠捲的前置作業之所以如此耗時、費工,正是為了確保影片能成功掃描為數位檔案,待掃描工作完成後,得進一步透過軟體進行數位修復,將影像修復還原至最原本的面貌,再行輸出成現行電影院放映之規格(DCP)、藍光,才能保存並重映每一格極其珍貴的影像資源。

IMG_6565

神聖的「膠捲重生」工作檯

◎ 數位修復,是重新創作一個故事

數位修復」乍聽之下是一件倚賴技術軟體與設備的事情,但整套作業程序,從選片、掃描到數位修復,更需仰賴的是專業人才對於時代氛圍和電影藝術的敏銳程度。在確認修復標的後,為了更精準的達成影片修復後用途的需求與貼近真實,工作團隊需根據每部片可取得的影像與聲音素材進行分析,規劃數位修復的規格與流程,並透過前置完善的田調過程,收集完全可供作參照的本事文物和訪談資料,了解影片的基礎資訊,是黑白或是彩色片、有聲還是默片、是否存在其他保存狀況更好的膠捲等。同時得考量電影的藝術價值與毀損程度,事先熟悉底片狀況,才能著手進行修復,平均每部影片至少都得花上半年至一年才能完成

例如:正在籌資預定修復的鳳飛飛經典系列《秋蓮》,工作團隊須事前進行大量的田調工作,向拍攝該片的導演、攝影師、演員等,了解影片拍攝當下的藝術設定,在色調與光影呈現上都盡可能的還原,而這都需要工作團隊各司其職,經過多次的討論定調後方能進行修復,以取得更完美的修復成果。

IMG_6639

數位修復讓國片風華再現(國影中心樹林片庫辦公室一隅)

正是因為數位修復的過程是一趟與舊時光相聚的旅程,它不是一件機器就能做的事情,需要許多人投入其中,去聽時光的故事,再用修復的技藝當起時代溝通的橋樑,因此創造出了影片之外動人的故事,默默地守護著象徵著臺灣歷史的珍貴影像。他們在乎這些老電影的新生命,讓原本將被遺忘的時代記憶能再流傳。

◎ 臺灣電影修復的下一步

電影修復的工作相當繁瑣、複雜,而這樣謹慎與講究的作業,也有幾分日本職人專注於技藝的精神,數位修復不僅是對電影工業所獻上最虔誠的敬意,同時也拯救了珍貴的影像資源與文物史料。然而,當前臺灣缺乏相關系所,也苦於尋求資源教授技術課程,若要學習數位修復,除了自行摸索,在不斷的嘗試中探取經驗,另外就是自行前往國外的修復室研習,諸多像是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對於電影工業的發展十分重視也相當關心電影保存,都是我們學習取經的對象。

不過,當日為我們導覽介紹修復工作流程的麗華姐也笑說:「讓我們技術精進最快的還是臺灣的氣候,臺灣悶熱、潮濕,所遇到的修復問題遠多於歐美等寒帶國家,我們都是以最嚴格、高規的標準,進行膠捲保存與修復的工作,就怕稍一輕忽,讓好不容易取得的膠卷再受到破壞。」

一部電影從拍攝到上映,往往耗時費工,它不僅是集眾人心血的結晶,在拍攝殺青之後,劇組仍得擔憂於票房成績等問題,待到我們坐在廳院中,盡情享受電影裡的聲光及劇情時,才算是一部電影的完成。只是當劇終人散,購票的群眾紛紛離場後,對劇情的談笑也好,反思也好,我們總是忽略了這些電影從何而來,又將前去何處?數位修復專訪最後一章,國影中心將與讀者分享對臺灣電影修復的未來展望。

IMG_6545

有多年膠捲沖印廠經驗的麗華姐,十分清楚老膠捲在過往拍攝、沖印至放映的經歷中可能受到的損壞,以因應整飭。

延伸閱讀:

【國家電影中心數位修復探秘(上)‬】經典老片的第二春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flyingV 是台灣最大的群眾募資平台,我們致力於建立一個獨立、透明與永續的平台環境,讓所有創新的想法能夠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觸大眾,相信改變,您也能夠與我們一起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創造更好的環境。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