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發錢程序、藝術商業分流!業界民間接力討論 望台灣電影征服國際|國片輔導金專題_結論篇

0

特約記者YP

演員莫子儀。翻攝自金馬影展臉書

「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賦人權。致電影,致創作,致生活。」第57屆金馬獎影帝莫子儀的得獎致詞,一語道盡這屆金馬獎的得來不易。

57屆金馬獎剛落幕。翻攝自金馬影展臉書

在肺炎疫情持續及中國抵制下,金馬獎在21日如期舉辦並收視亮眼,收視人口破千萬,加上本屆參賽電影更加多元,包括來自香港、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甚至有參賽片無法在自己的國家播出,或根本無法參加自家舉辦的比賽,顯示台灣為華語電影市場難能可貴的自由創作之地。在多國激烈競爭下,台灣電影今年大發威,奪下不少重要獎項,顯示今年國片表現亮眼,也讓觀眾們直呼:「進戲院看國片不再只是挺國片,而是為了看好片!」

審議式文化論壇10月24日展開,探討國片輔導金制度。泛科知識攝

文化論壇接力討論,業界民間提出六大改善意見

講到國片就不得不提到文化部長片輔導金制度,它培養無數年輕導演,提供資金及資源上的輔助,以「打造出創作者友善國家」為目標,被認為是台灣電影的推手。但這項制度要能與時俱進,需要參考業界及民間的意見反饋,才能讓這項制度更有效率施行。

泛科知識今年獲得文化部的文化論壇辦理補助,以「國片輔導金制度整體探討」為題,先後邀請產業人士,包括投資、製作、創作、發行等10位利害關係人提供建議,並於10月24日舉辦公民審議論壇,上半場邀請文化部影視局電影產業組組長楊秀玉,以及業界專家牽猴子整合行銷的王師、電影監製及影評人塗翔文及電影評論家鄭秉泓參與會議;下半場則由參與的60位公民在根據專家分享的背景資訊及個人經驗下,分組討論出輔導金的改善方向;公民提出的改善要點會後也放至網路上供民眾投票 (方案投票),選出目前最理想的改善方案。

論壇大合照。泛科知識攝

在首輪與10名產業人士的訪談中,以及公民審議論壇業界專家與公民的討論下,對於輔導金制度主要有六大方向建議:

申請流程繁瑣!初期要交工作人員名單 變數太大很難搞

首先,在「申請流程及所需資料」方面,多數產業人士建議以雲端及Mail代替紙本檔案;此外,因多數電影在申請輔導金時,電影仍在前期募資,此階段演員及工作人員變數都很大,因此要提供親簽的意向書等資料相當耗時費力,不少產業人士認為可參考歐美國家類似補助中,重視劇本、導演理念、導演經歷及整體電影規劃等務實面,而非將重點放在演員及工作人員上。

分流更明確!藝術片需更多補助,商業片可轉投資

第二,「補助金額及核心策略」中,產業人士中最常提到的就是補助金額太低,2000萬製作預算只拿到10%補助200萬的情況並不少見,不少人認為金額太少可能選擇放棄簽約,且指出補助要在30至40%才有「輔導、幫助」片子成行的效果。若資源有限,無法提供太多補助金,也有人希望可以放寬限制、可以降低成本攝製電影。

包含與會專家、公民及產業人士,大多都認為輔導金主力可放在國家補助文化的角度,也就是幫助不易在市場上募資、但具國家文化價值的藝術片為標的,甚至有產業人士建議這些藝術片的合理補助範圍約落在80%以上,不該受到49%的採購法規限制。

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泛科知識攝

對於補助藝術片電影,與會專家、牽猴子整合行銷的王師指出,可將檢視成效的標準訂為「能否在國際影展或國際重要獎項中獲得好成績」,並建議提高多元組的補助上限,「因為這類電影就注定不會賺錢,主要是出國打仗為台灣爭光,讓製作團隊的籌措資金的壓力可以降低。」

此外在籌資部分,有受訪的產業人士提出,商業片電影可交由文策院協助投資,與會公民也認為當投資機制成熟,便可將商業類電影補助金降低,轉而將資源放在藝術片上;另外,多數與會公民們還建議,籌資是內容產製者的大魔王,建議健全投資環境,或更積極協助資方在審查階段最前期就介入,幫助製片方與資方對接。

發錢流程不符業界期待,限制優秀導演不能二投浪費人才

給予補助款的方式也是輔導金核心策略的改善重點之一。受訪的產業人士、與會專家及公民皆曾提出,因電影開拍階段需大量資金投入,建議可「頭重腳輕」,拍攝前就提供7至8成輔導金;也有與會公民認為可將補助金改為分級距的定額補助,有利劇組做前期預算規劃,或新增「啟動金」,以定額、低門檻方式補助新人組。

公民分組討論改善方案。泛科知識攝

與會專家、曾有電影監製及輔導金評審經驗的塗翔文解釋,製片方最難的任務是籌資,因輔導金非一次到位,簽約後能拿到第一筆30%的輔導金,之後要到片子殺青才能拿到第二筆30%,因此若沒找到投資人或準備周轉金,當電影開拍大燒錢時,容易周轉不靈。尤其新人團隊多數都會遇到籌資問題,甚至可能出現導演或監製抵押房借錢的窘境。

不少受訪的產業人士提到希望能真正鬆綁導演制,除了難以更改導演,更規定一個導演不能投兩案,顯示輔導金過度向導演傾斜,不利產業走向製片制、產業制,因此建議不論是國籍或二投,或許可以製片或導演其一來做限制。

與會專家王師也表示,一部電影製作周期約4到7年,目前導演不能同時有兩部影片申請補助,「對導演來說很消耗創作能量。」他建議,可建立機制,讓過去曾產出賣座或頻頻得獎的導演能申請一部以上的片子。

最後,對於沒有按照企劃走的劇組,與會公民建議可建立成效評估小組,增加最終預算審核機制,在合約中增加文化部有權終止發放剩餘補助,並將該組成效追蹤結果留給下一任評審參考,希望藉此減少企劃與執行的落差,避免輔導金濫發。

投資或補助?規則寫清楚,事後分潤才不會有爭議

第三,「輔導金後續回收機制」中,部分產業人士表示對於輔導金回收制度需要更清楚,例如直接在合約中載明票房多少以上,就需要多少%淨利回國庫;此外,他們也認為,商業片電影若轉型成投資而非純補助,給錢方式就需要同投資一樣一次到位,分潤可按投資者的分潤計算,而非現行的以補助分期撥款的方式給錢,卻要用投資者的方式分潤。

參與討論的公民各自寫下自己的改善建議。泛科知識攝

保護主義難吸引國際合作,望放寬國籍限制及國際合製門檻

第四,「輔導金與國際合製」方面,產業人士表示,輔導金的誕生是因當時國片正值低谷,在強烈民族主義及危機感下,訂定了扶植本土產業、對抗國際市場的補助標準,但隨著時代演變,現行的規定會妨礙台灣電影與國際合作。

無論是受訪的產業人士或與會專家及公民都建議鬆綁導演國籍,可製片、導演其一為台灣人即可,或是看整體人員比例,同時也希望鬆綁在台灣拍攝的想法。產業人士也建議降低國際合製的補助門檻──製作預算達100萬美元以上(約新臺幣3000萬元),他們表示這已是全世界最高的門檻,建議可降至常見的20萬美元(約新臺幣600萬元)門檻。

標準不一、評選不透明!審查制度應更公開

第五,「評審機制及人選」方面,因每年評審都不同,缺乏統一標準。與會公民與產業人士皆有人提出建立客觀評選標準,或固定同一批專業評審,且因為產業圈子小,評審難以完全與申請的團隊毫無關係。甚至有產業人士建議可直接擴大成200人的產業評審團,讓評選意見更多元客觀;也有與會公民認為,建立審查公聽會或公開資訊平台,可提升審查公信力。

最後,在有關輔導金相關機制的補充建議方面,產業人士提出包含行銷補助的問題,建議增加申請梯次,變成一年四期以上,讓電影有明確行銷上映規劃再申請,或是放寬上映時程,讓電影能在最佳時機上映。

公民分組報告。泛科知識攝

在二級以上影展的優秀影人的申請方面,產業人士也認為可減少繁瑣手續,且須1到2年找專家重新認定哪些是屬於二級以上影展;在補助項目方面,產業人士指出,目前影視局各項名目不同的補助都是依「最後播出管道」來認定,但因為隨數位時代界線模糊,此一定義也許可以重新思考。

最後,不少公民組別提出「保障國片上映」方案,除了保障國片放映比例,也有組別希望能減少國外電影配額、新增國片保護月。

線上投票第一名方案。泛科知識製作

在線上投票活動中,逾千名網友針對公民審議論壇當天各公民組別提出的方案進行投票,前三名分別為「提升審查制度公信力」方案、「成立成效評估小組方案」以及「輔導金的定位」方案。(15個投票結果

推薦閱讀:

在台灣拍片難籌錢!文化部補助是唯一靠山?|國片輔導金專題_專家篇(上)

申請限制重重 恐讓導演錯失黃金創作期|國片輔導金專題_專家篇(下)

「好想贏韓國!」「審查透明、給錢放寬」……6建議期望台灣電影大爆發|國片輔導金專題_公民篇

【國片輔導金專題】不得不承受的失敗率?檢視現行輔導金制度

【國片輔導金專題】不是只給錢?輔導金作為扶植國片的養分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