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輔導金專題】不是只給錢?輔導金作為扶植國片的養分

0

「有沒有申請到輔導金?」投資人劈頭就問。如今,幾乎所有電影案子在爭取投資時都面臨此況,沒有輔導金加持就難以說服投資方,就連地方政府補助也如此,一位從事電影企劃4、5年的小C(匿名)說,原本要為手上國際合拍的案子(導演非台灣人因此未符長片輔導金資格)申請今年高雄拍片補助「高雄人投資」,不過在看到每一部補助作品都獲上一年的長片輔導金,便知希望渺茫。

行之有年的國片輔導金,早已普遍被視為拍片的「第一桶金」,它是台灣電影啟動製作的定錨,也是爭取各界投資的最主要資格,更有可能是一部作品能否誕生的決定性因素。

早在 90 年代,我國展開雙臂歡迎外片進場,在國片不敵好萊塢電影之下,國片市場羸弱體質持續至今。近年國片票房市佔率僅 5% 至 7% ,由此可知,投資國片的賠錢風險之高,而輔導金有助於提振投資人的信心,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解釋,一方面是,有輔導金在前,能降低投資風險,另一方面,請來業界專業人士審核,也同時是為作品潛力背書。

不過,輔導金在台灣電影製作的份量不僅於經費,「不是丟錢這麼簡單而已」李亞梅強調,相較於各縣市的拍攝補助款,文化部的輔導金涵有更深更遠的「扶植台灣電影、茁壯產業」期望,李亞梅舉例自己過去擔任輔導金評審的經驗,她說,就算沒有獲得輔導金的作品,文化部也同樣希望評審們能給予建議,為創作團隊指引精進的方向,說明輔導金制度所期許的是,要好,大家一起好,而此一精神,特別對於新導演及其團隊,在作品長成路上極其重要。

李亞梅也說,這幾年評審背景越加多元,也同樣指著整體影視產業發展目標,就像她擔任評審的那一次,評審組成便有以往少見的原住民身份及特效專業的人士,除此之外,審核作品數量、補助金額的逐年增加,也能看出政府為產業注入量能的企圖。

雖說輔導金制度配合產業方向,但作品題材類型卻非審核重點,反倒是劇本內容才是關鍵。曾擔任評審的影評人鄭秉泓表示,劇本的新意、顯現的台灣優勢是自己審核一大重點,因為比起企劃書裡填上的明星卡司、場景、特效,都可以替換,劇本是審核過程最能掌握的一環節。電影企劃小C也轉述曾任長片輔導金評審友人的經驗,近年多部恐驚悚國片《紅衣小女孩》、《返校》、《女鬼橋》、《粽邪2》等等,皆先後獲輔導金,並非因其類型獲選,「是全部作品攤開,驚悚片就是比較亮眼,點子亮眼,不再用舊的說故事模式,那評審就會給這樣的作品機會。」

女鬼橋劇照。

除了劇本的完整度、精彩度之外,李亞梅特別強調,導演(或主創團隊)之重要,她說,劇本能慢慢修到好,但一位導演拍電影的功力,以及能否號召一組好的製作團隊,足以影響作品的厚度,因此導演過往作品會作為重點評斷,另外,製作團隊及策略夥伴也是一大重點。

由此回頭看過去的長片輔導金作品, 2019 年以逼近 2.6 億成績拿下國片票房冠軍、改編自暢銷同名遊戲的《返校》,豐富經驗的製作團隊(影一製作)和來自暢銷遊戲IP的劇本故事,都是《返校》獲輔導金評審青睞的原因;而在劇本立意新穎方面,台灣少見黑色喜劇的活屍電影《逃出立法院》便獲機會。

「二三十年前,台灣電影基本上是一個荒蕪的年代,那你必須灌溉土壤才能讓它肥沃、長出花來。」李亞梅認為,若從「扶植」角度探究輔導金,制度所帶來的產業養份需要長期運作、培養。現階段,每年輔導金所支持的劇情長片約 40 部,而數量極為重要,是提升人才能量的一大關鍵,「人才是根本」,作品讓工作人員能夠實際磨練、精進專業,越多台灣電影,就能可望台灣拍片團隊的實戰經驗越強、創作視野越廣。

至於,除了輔導金制度,政府還能為台灣電影做些什麼?對此,李亞梅認為,政府應站出來主導產業走向,以此整合各個環節的輔導方向一致,才能帶領業界往同一方向耕耘,國片土壤也才有機會更加肥沃。

◆國片輔導金制度整體探討 審議式文化論壇 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e83lnQ
◆本活動為文化部補助辦理,活動結束後,泛科知識將以結案報告方式回饋至文化部作為相關電影產業政策擬定之參考。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務不了正業的新聞人。喜歡故事、認識人和社會,評讀書看電影為人生最享受,有感於文字,目前專心當寫字工。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