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13 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就是一部有著嚴肅議題包裝的麥可貝電影,撐過前面的宣教以及過度簡化的政治問題,後面就可以迎接槍戰帶來的純粹喜悅。在刻畫美國的特種部隊上,《 13 小時》的敘事或情感方面都不甚完美,但真的,沒有人可以讓東西炸裂得比麥可貝的電影更好看。
《安諾瑪麗莎》想描述的是沉悶乏味和除了髒話外無話可說的現代生活。男主角的設定有許多功能性的寓意,所謂的激勵人心的演說和暢銷書,其實只是乏味生活的糖衣,掀開外表包裝後,你只會發現空無。執導的查理考夫曼寫過許多好萊塢最有創意的劇本,但沉寂七、八年後,他只殘忍地逼我們面對人生很乏味的真相。
正在大家慨嘆台灣電視劇越做越小的同時,公視在2015 年年底推出時代劇大戲《燦爛時光》,該劇描繪血腥的台灣歷史,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再到 80 年代的學運衝撞,完整地處理國族認同、國民黨政府威權高壓統治與轉型正義的議題。
蔣顯斌為紀錄片量身訂作了平台 CNEX ( Looking For Chinese Next 的簡稱),一個非營利性的民間文創組織,建立華人紀實創作者與其紀錄片作品的創作交流平台。自 2007 年起,每年金秋時節舉辦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並許下十年大願──「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如今,十年將至,台灣社會對紀錄片的觀感改變甚多,光是 2015 下半年,就有十部紀錄片上院線播映,院線通路將紀錄片置於主流位置,就像一門新顯學,有了社會位置,被大家接受。
從本月十四號奧斯卡公佈提名名單開始,延伸出來的種族問題(以及 #OscarSoWhite 的標籤)幾乎已經淹沒了提名的喜悅:即使有著聲勢看好的強片如《衝出康普頓》或《金牌拳手》,連續第二年,奧斯卡的幾個重要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以及最佳男(女)配角幾乎清一色由白人佔據,演員類獎項甚至一名黑人演員都沒有,讓今年的主持人克里斯洛克直接嘲諷今年的奧斯卡是「白人的黑人娛樂電視大獎( White BET Awards )」。
曾經,或是現在仍是,我們一昧迷信高音、迷信著哭腔不斷的唱法,但可能要謝謝《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這類重油比賽的崛起,讓我們多少清醒了,五子哭墓與孝女白琴的唱法當然可以驟紅,也不可能長久流傳。台灣部分歌手仍保有餘韻的唱法,像徐佳瑩在這次做足了《我是歌手 4 》勇氣的示範,即便在那樣類似羅馬競技場的地方,也堅持讓神鬼戰士的路歸神鬼戰士,歌手的路歸歌手的路,是一個「以正視聽」的專業突破。
讓我們在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過世之際,重新回顧 1996 年刊登在《 Dazed 》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紀錄了大衛‧鮑伊和亞歷山大‧麥昆( Alexander McQueen )在當時的對話。
《小明星大跟班》25 日首集播畢,收視果然不負眾望,拿下總平均 0.97 的成績。中天急著在過年前上檔,趁《康熙》餘火未熄的狀態,成功延續了結束前平均收視率 1 的行情,證實吳宗憲確實當紅,主持功力不容小覷,不過單從播出時段來看,找吳宗憲,雖是張王牌,紅盤開出,背後也有諸多隱憂。
《教父啟示錄》同樣講述黑幫家族的末路悲歌,但卻相較內斂沉穩。故事的步調一步步逼近核心,從魯奇安諾的兒子出發,他是一心嚮往加入家族事業的年輕人,行為中充滿血性。從地方的小紛爭衝突開始,一步步演變成無可挽回的腥風血雨。
當掌握台灣人民聲音的《草根媒體》,對上掌握媒體公器的公廣集團,是否後者更應拋棄政黨酬庸的思維和等待被酬庸的無知和無能,真實傾聽、說好故事並創造好的內容和文化傳播,從而引領時代,創造多元思維?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