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吳洛纓專欄/當我們不再看電視劇⋯⋯
近年來,愈來愈少台灣觀眾收看電視節目,但追劇風潮並未減退,從《琅琊榜》到《太陽的後裔》,觀眾改變的是收視時間、地點和平台,過去被框架住的編劇概念,現在都有了鬆動機會。戲劇類型必須更多樣而準確,也必得接受分眾市場的考驗,戲劇最後回歸的,仍是以內容來決定最後的勝利者。
近年來,愈來愈少台灣觀眾收看電視節目,但追劇風潮並未減退,從《琅琊榜》到《太陽的後裔》,觀眾改變的是收視時間、地點和平台,過去被框架住的編劇概念,現在都有了鬆動機會。戲劇類型必須更多樣而準確,也必得接受分眾市場的考驗,戲劇最後回歸的,仍是以內容來決定最後的勝利者。
這兩年電視金鐘獎殺出不少原本出身綜藝節目的諧星、主持人、通告藝人搶灘,他們繳出的精彩演技成績單嚇壞不少人,也讓人好奇背後成因,真的只是因為演員人才流失到中港,不得不向台灣綜藝「借將」而已嗎?事實上攤開台灣電視史來看,你也許會很驚訝的發現,台灣綜藝與戲劇之間的距離,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遠,是「綜藝咖」也是「八點檔巨星」的現象,從上一代延續至今,向來是台灣特色之一!
你早就發現台灣戲劇與人生脫節,於是有很多人寧可打開了電腦,點出了《紙牌屋》、《冰與火之歌》、日劇或中國劇,它們都可以滿足你對反派的需求。於是你可能跟我一樣,都暗自問過:「為什麼台灣沒有重量級的反派?」
台灣偶像劇從 2000 年前後揭幕以來,在活力十足的初期與黃金期捧紅了不少偶像明星,但有趣的是,十五年過去,我們突然發現這幾年大紅的偶像劇明星,仍跟當年走紅的明星卡司相去不遠,但處理的題材與問題卻已經跟著當年這批觀眾一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