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婦時代?跟著觀眾長大的台劇女主角

1

台灣偶像劇從 2000 年前後揭幕以來,在活力十足的初期與黃金期捧紅了不少偶像明星,並養出一群忠實觀眾,所謂「日十」黃金檔期(週日十點偶像劇專屬時段)更是應運而生,成為核心偶像劇戰場。

但有趣的是,十五年過去,我們突然發現這幾年大紅的偶像劇明星,仍跟當年走紅的明星卡司相去不遠,但處理的題材與問題卻已經跟著當年這批觀眾一起「長大」。我們就來舉幾個最鮮明的例子,同時回味一下這些年來台灣主流偶像劇年齡層的不斷提升,再看這樣的過程背後隱含的商業邏輯。

從閃耀的雙林談起 看主流偶像劇鎖定觀眾群

雙林組圖

▲雙美林心如(圖左)和林依晨(圖右),分別是今年金鐘典禮上最吸睛的頒獎人和大贏家。

林依晨絕對算是台灣偶像劇女星的指標性人物,2002 年以《十八歲的約定》出道、2004 年以《我的秘密花園》大紅,當時飾演劇中女主角的年紀其實與主要偶像劇收視族群相去不遠,都是 18 – 22 歲的年輕族群,換算起來出生年次大概介於 1982 – 1984 年。

林依晨我可能不會愛你

▲林依晨隨著年齡推移,演出《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初老女子讓這部戲大紅

而將時間拉到 2013 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林依晨的角色變成剛滿三十歲的「初老女子」,有些事業成就、困惑於結婚對象應該選誰。其實如果換算回民國年次,程又青與她的觀眾仍然差不多是 1983  年前後出生的同一代。

以 1982 – 1984 年為基準,再往上往下擴算個幾年(算是同世代),就會十多年來主流偶像劇鎖定的觀眾群停留在我們所謂的「六年級」後段班到「七年級」前段班之間──而《我的少女時代》重現的九○年代懷舊場景,其實也正是這個年齡層的青春偶像情懷,這絕不是偶然,而是這群觀眾確實是最後一代還有「電視」收視習慣,又能在網路上發揮影響力的世代,於是他們成為收視、口碑、票房發酵背後的中流砥柱。

林心如16個夏天

▲林心如製作的《16個夏天》,將故事的懷舊設定在跟著他長大的世代為主要觀眾群!

林心如剛好再度證明這真的不是巧合,1998 年的走紅作《還珠格格》中她飾演的紫薇約莫 16、17 歲,紫薇與爾康迴腸盪氣的青春愛情,打動的花樣少女心的觀眾差不多是 1981 – 1982 年出生;2014 年的《 16 個夏天》雖然仍以大學生活作為開場,卻是過去的回憶,從劇中人物大學時代遇到 1999 年的九二一地震來回推,他們的年次一樣大約是 1977 – 1980 年出生,正介於上述六年級後段班的觀眾群區間。不難聯想到的,則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主角也是在大學時代遇到九二一地震,這場地震也成為他再度與沈佳儀聯繫上的關鍵,跟在《 16 個夏天》一樣對於劇情有關鍵性作用。

從少女到女婦 主流偶像劇的題材與時段推移

愛情新組圖

▲在當年的日十青春愛情偶像劇中,又發現一位跟著觀眾長大的女主角楊丞琳!(左圖:《愛情白皮書》、右圖:《惡魔在身邊》)

隨著觀眾與劇中女主角一起長大,主流大紅偶像劇所關注的議題自然也有所推移。早期大紅的偶像劇幾乎都誕生在日十的青春愛情偶像劇專屬時段,內容自然是戀愛大過天,也常常與校園生活脫離不了關係,從《流星花園》、《我的秘密花園》、《愛情白皮書》、《薰衣草》到《惡魔在身邊》都是如此。但漸漸地會發現到了近年,純粹年輕談戀愛的浪漫,雖然還是在日十檔不斷一齣齣上演,但能夠帶動超火收視與話題性的台劇,開始不侷限在日十時段,慢慢更多的是出現在為區隔觀眾應運而生的五十(週五十點檔)或六十(週六十點檔)。

從《命中注定我愛你》到《下一站,幸福》,開始討論未婚生子與育兒生活的日十偶像劇大紅;從《犀利人妻》到《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五十時段討論婚姻困境與離婚議題的偶像劇,開始獲得比日十青春偶像劇更多的注目( 2013 年播出《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女主角設定在 35 歲,換算起來女主角也是 1978 年出生,民國 67 年次);甚至連華劇時段的《我的自由年代》其實也跟《 16 個夏天》一樣把大學生活的背景設定在 90 年代,以 1999 年大學畢業作為劇的終結,劇中主角跟觀眾群仍然是本篇探討的「同期生」。

年輕組新

▲現在的青春校園劇《終極系列》(圖左)、《明若曉溪》(圖右),雖受到現在年輕族群喜愛,卻沒成為收視率的大熱門。

當年光談戀愛覺得婚姻還很遙遠的青春偶像們,螢光幕前幕後都開始面對婚姻,現在熱播的《致,第三者》與《必娶女人》其實也都是開宗明義探討婚姻價值的偶像劇。即使是日十時段的戀愛喜劇《愛上哥們》女主角年紀設定也超過 25 歲,如《終極》系列或《明若曉溪》這些在更年輕族群間,擁有高支持度與討論度的偶像劇,始終因為傳統電視收視率未能反映其熱度,多少受到只看電視收視率的主流媒體忽視。

戲劇女主角跟著觀眾長大未必是壞事,但這現象似乎反映了台劇仍然憑藉過去的觀眾群與收視習慣「吃老本」,至於要開拓年輕年齡層與新議題的路上,仍然受到電視收視族群的年齡而卡關。如何在電視收視率外找到更符合新世代收視習慣的監測標的,對產業仍是不能不面對的問題。隨著三立、民視等電視台都開始跟網路影音平台有更大規模的合作,希望將來點擊率至少能在電視收視率以外提供另一個可資證明的標準。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現為自由寫手,從企劃編劇、影劇評論到採訪紀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無一不能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