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日常對話》:用一輩子譜出的家庭詩篇

0

《日常對話》由短片《我和我的T媽媽》發展出來。

從短片《我和我的 T 媽媽》發展成長片的《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透過一顆與人齊高的攝影鏡頭與母親展開的對話,譜成殘酷又療癒的家庭詩篇,繳交出宛如台版《莎拉波莉家庭詩篇》的高度,除了人物與對話本身扣人心弦外,對影像捕捉的想像力和完成度極高的剪輯和配樂,都讓《日常對話》從日常裡提煉出罕見的動人力量,讓它既平凡又極不平凡。

導演黃惠偵鏡頭裡捕捉的「阿女」不僅是個難以定義的「母親」,也是個難以定義的「女性」。鏡頭上的她短髮粗獷,面對鏡頭從抗拒冷漠,到流露出脆弱與溫暖,以及那些活潑、帥氣、歡笑的種種瞬間。《日常對話》當真讓人重新本片監製侯孝賢早期電影裡用長鏡頭拍人自然動作的作品,如《戲夢人生》或《南國再見,南國》裡從最平實瑣碎日常、對話與吃飯的細節裡,慢慢就拍出煨出耐人尋味的角色與人味。

《日常對話》用精煉的 89 分鐘問世,譜出家庭詩篇。

透過刻意定在與人同樣高度、讓受訪者盡量自在的鏡頭,黃惠偵以和鏡頭一樣謙卑自然的位置,和她的訪談者互動,即使紀錄片界向來強調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必須小心翼翼,我認為還是很少人真的像黃惠偵身體力行了這一點。再透過逼視般的特寫,與一段距離外的對話遠觀,交錯之間既把每位受訪者的面貌神態都刻劃得栩栩如生,又如實讓對話與對話間隱含的心理距離畫面化。

《日常對話》不但每個受訪者都個性分明、故事精彩,最重要的「阿女」和黃惠偵自己兩人的關係,更透過一場場對話及對話鏡頭以外的情感,溫柔地檢視並撫平記憶的創傷,那些在日常裡無法言說的,在鏡頭下意外又不意外地緩緩流淌出來。放著攝影機不管,為彼此拭淚的段落,特別傳達出這部片的本質,鏡頭對準的不是傷痕,而是傷痕背後的淚水,而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看似冰山互厭、互相拖累彼此人生的背後,其實仍有著對彼此的關心溫度。

與其從傳統性別角度去試圖定義或檢視「T 媽媽阿女」,我無寧更會把它看成一部以紀錄片紀錄家族私密創傷的療傷型紀錄片,去探問那些被隱藏不提卻始終站在那裡的鴻溝。只是在這個故事裡,惠偵和母親時而是非典型的母女,時而為了生計而牽起亡魂,而阿女豐富的情史更增添了她自己的傳奇色彩。但終究,這是一段用一輩子織就的家庭詩篇,把親情這個太容易被遺忘或輕忽的主題拍到這個高度,最難得的是還夠捨得,最後用精煉的  89 分鐘問世,留下的韻味卻更長、更長,可能一樣有一輩子那麼長了。

當年《莎拉波莉家庭詩篇》拿到衛報的 5 顆星滿分評價,衛報說「在這部複雜的、拍給家庭的情書紀錄片裡,莎拉波莉揭露了自己,可能揭露得比自己預想得更多。」(Sarah Polley reveals more about herself than she may have realised in this complex documentary love-letter to her parents)《日常對話》亦然,在拍「阿女」、為家族寫情書的時候,黃惠偵自己也終於完整了。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唸過台大外文、台大台文,都成了逃兵,現為自由寫手,從企劃編劇、影劇評論到採訪紀錄,只要是喜歡的東西無一不能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