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勞動之王》導演張哲書:為台灣的勞工階層,為客家人做出他們的戲

0

文/Berton

《勞動之王》導演張哲書接受娛樂重擊的專訪。

張哲書是客家電視台旗艦劇《勞動之王》的導演,他 28 歲時已經執導紅遍全台的《麻辣鮮師》,成為 7、8 年級生的共同青春記憶。近年他在中國的發展十分成功,拍製《惡男宅急電》《原來我不帥》《金大花的華麗冒險》,也執行過大製作合拍電視劇—–由愛奇藝投資出品與達騰娛樂製作的《澀世紀傳說》( 一部長達 48 集,成本高達 6000 萬台幣的電視網路偶像劇)。不過擅長拍攝偶像劇題材的張導,這次怎麼會選擇相對硬的題材呢?

想拍台灣的戲  做出在地的故事

《勞動之王》正在進行後製,忙著剪片的張哲書特別抽空接受專訪。張哲書透露,自己原本在籌備中國的一部戲,演員都敲定了,男一還請到了李鐘碩,但因為限韓令的關係臨時喊卡,才剛好有了空檔來執導《勞動之王》。「那時候在拿到這個本的時候,看了大綱,覺得是非常生硬的劇。一直以來,客台的劇都偏議題,也很怕拍出來成為教科書,成為莒光園地。」導演也補充,由於這次編劇統籌溫郁芳老師不走一般偶像劇的敘事模式,用男女主角的情感牽動切入勞動議題。「男女情感戲本來就是我比較擅長的。跟著男女主角的情感去走,投入角色,你會了解何謂勞動,比如為什麼要去抗爭,改變了我的看法,那時我就是去試試看。」

張哲書不只拍過多部偶像劇,也曾拍過緯來的電視電影、公視人生劇展《顏色》《撞神》,以及入圍多項金鐘獎的《OHAEVA・哥哥》;連原住民題材、眷村題材、鄉土八點檔都拍過,實際接觸過的作品類型相當廣泛。這次回來拍片,導演其實拍得很開心,雖然是因為限韓令才會接拍這部戲,但讓他自己成長很多。就劇型題材來說,這不算是張哲書第一次處理議題劇,以前拍攝的金鐘劇、或人生劇展都有議題的存在;差別在於沒有處理過這麼龐大,而且備受關注的社會命題,「那時候只是想拍自己想拍的故事,議題不是第一考慮,畢竟不同類型的劇都有議題存在,比如每部偶像劇也會有議題,只是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商業考量,議題大概散落在家庭與情感戲上。自己也希望不要用沉重的方式說教。」

張哲書導演的《勞動之王》處理了許多現實的勞動議題。

近年在中國台灣兩地跑,張哲書也自覺:「台灣的東西不能放棄,即便資源與市場沒有這麼充足。但台灣導演需要被栽培,今天我有了機會到外面,能有更好的資源、當然就有更好的發展。但如果可以,我們當然是把資源帶回台灣共享。」導演也提到,「不能把台灣的預算拿去跟中國比較,真的在意,我就覺得你不要拍台灣的戲。你在台灣拍戲一定有你的原因,有好的劇本、好的平台,深耕台灣,從這片土地起家,你還是要有一些東西來付出心力。」張哲書說,自己也沒想到會來拍客台的戲,但是希望能為台灣的勞工階層、為客家人做出他們的戲。

台灣的資源當然有限,執導過很多電視電影的張哲書就打了個比方,現在電視電影的模式,很像現在中國的網路大電影。可是在台灣一部電視電影 110 分鐘預算 400 萬,到了中國預算則是 400 萬人民幣。

十多年的影視生涯  看見台灣有以小做大的彈性

年紀輕輕就坐上導演椅的張哲書坦言:「認真回想,其實當時我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也許身體裡面的那種活絡的細胞與衝勁,驅使他做這件事情。觀眾經常在電視劇中,看不到所謂的人性,導演自己承認,在之前的作品,人性沒有被挖掘,純粹只是滿足觀眾的需求。

演員張靜之。

其實,華崗藝校出身的張哲書,一開始抱有電影夢。他的啟蒙,是在華岡藝校的時候,他認識了影像的架構,也因此在電影課中得到成就感。也許念書不如人,這些科目反而成為強項。當時他就很明確知道自己要拍電影,不只是進電影圈,更要做一個導演。退伍後進入電影圈,「那時候台灣電影圈很辛苦,當時是助理導演,一部戲三萬塊,前後拍多久不知道。」從來沒想過要拍電視,但最後還就先放下電影夢,先到電視圈試試看。「有一天,我是想回到電影,相信很多電視圈的人,最大夢想還是擁有自己的一部電影。」

提到從 2000 年進入影視行業以來,隨著時間成長、歷練,觀察與敏感度都增加不少,在十幾年的影視生涯當中,一路以來也有不少感悟。「你會反問自己,這些東西是你要的嗎?我會嘗試自己去製作金鐘劇,做所謂人性的東西」導演表示,不管人性與喜劇都是影像,只是你要用什麼去說故事。未必去中國發展就能達到你的初衷,去中國只會更商業,不會更人性。

導演提到:「在中國,我視它為資本造『視」,一切都在它的資源與預算。平台廣告收益多、市場大,包括演員的價碼,跟台灣當然是不能比。其實台灣不是沒有資源,而這個資源是相對是分散的,電視台當然要考量預算,製作出來當然只有這樣品質。」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導演要怎麼做出好作品,反而是台灣的優勢。我們可以以小做大,中國已經習慣大,他們比較難有彈性。

從執行商業劇的磨練  找出達成理想的方式

所謂商業並不表示它是不好的。張哲書認為,商業與藝術不是二元對立,很多從人性面出發的導演,最後也開始變得商業,都是為了生存下去。反過來想,「先找到生存點,再去做自己想做的,嘗試去把素人演員弄得在影像上會演戲。拍商業性質的劇就是要來養活自己,養活自己的團隊,讓自己有機會去拍自己想拍的劇。」導演也坦言,執行商業劇久了也會疲乏,就會想要嘗試新的劇種。

從執行商業劇獲得養分以及磨練技術的空間,比如以《麻辣鮮師》打下的基礎,因為面對這麼多素人演員,而每個人基礎不同,你要先去了解這個人的程度、思維與個性,看劇本的角度,與說話的方式,先去觀察。「我不會從自己出發讓你來配合我,而是達到一個共識後,我們互相尊重,那樣才有共通性。」對於這次的演員看法,導演說水準都很一致,不管是黃騰浩安唯綾古斌對角色的投入與拿捏,都非常好。導演說:「如果要重新選角,還是會要這三個。」導演自己也會跟演員討論每個場次,跟演員溝通,有事情就提出來討論,一起把戲拍好。他認為台灣演員很有教養,也很有禮貌,其實中國非常喜歡台灣演員,這是台灣的優勢。

由黃騰浩飾演的勞檢員。

在第 1 集當中,男主角在公車上一段戲非常有趣。導演解釋了為何用這種方式呈現,也談到劇中口白的用法。早期在速成的影視產業下,面對演員或其他不到位的部分,必須用鏡頭語言讓節奏更快,在口白上的處理,可以單純用聽的,這是最早的口白使用方式。後來口白變得可以跟觀眾互動,演員再擠眉弄眼,表達的東西有限,口白反而可以讓觀眾進入戲當中。溫老師所寫的口白,非常有趣,不只是句子,而是能真的表達角色的內心情況。「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 os,要表現的就是讓你也有那種感覺。要把你內心的 os 演出來,也許誇張,但把你內心的東西挖出來,那才是觀眾要看的東西。」

這次拍攝《勞動之王》,導演也表達自己改變了很多,「比如以前我們曾經是覺得抗爭是負面的,但理解之後才發現事出必有因。這是收穫最多的。」影劇工作者也都是勞動者,因此執導上要求精準,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盡量不超時。如果劇組能把態度擺出來,反而大家不用熬夜。所以演員的溝通很重要,團隊越是相互了解工作就更有效率。

本文由客家電視台委託,娛樂重擊企劃執行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