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攻殼機動隊》導演押井守寫起影評是什麼樣子?來看他怎麼談經典戰爭片《晴空血戰史》

0

編按:導演押井守執導過的動畫作品包括《福星小子》《機動警察》《攻殼機動隊》,其中最經典的《攻殼機動隊》被好萊塢翻拍成真人版,將在 3/31 上映。他在 2015 年出版了《押井守的角色學:從電影學來的工作生存法則》,親自挑選了 9 部經典電影,當起了電影導讀及影評。本文摘選押井守談論 1949 年的經典電影《晴空血戰史》。

文/押井守

最近的美國電影很少有那種編劇極佳的類型,一股腦地將心力投注在畫面表現以及拍攝技巧上,以前則有不少具故事性的有趣電影作品。本次介紹的是一部年代相當古早的美國戰爭電影《晴空血戰史》(Twelve O’Clock High, 1949)。這是在我出生前兩年上映的電影,因此自然不可能在它剛上映的時候就跑去看,但是在學時期則反覆看過了好幾遍呢!這是一部由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領銜主演的戰爭電影。

相當遺憾地,至今我對它的印象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也記不起細節了。這部電影是在講於歐洲展開戰略轟炸的故事。所謂戰略轟炸,係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歐洲時常展開的作戰策略。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空戰,則以德國納粹空軍與英國戰鬥機部隊爭奪英國本土上空制空權的不列顛戰役等戰役較為有名,但這不過是由戰鬥機相互對戰的地區戰。

不論是以規模,乃至於戰死者人數來說,戰略轟炸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全歐洲規模最大的空戰。或許日本人對此不太了解,但是就歐洲人自古以來的感覺而論,相信他們都抱持著「打仗就是要將對方的城市燒毀殆盡」的想法。而相較於純軍事層面的效果,空襲這種攻擊手段能夠收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由於直接在都市地區投放炸彈,因此戰場將會突如其來地出現在一般市民的面前。而前線與後方地區的差異也將在轉瞬間消失,可以相當有效地給予敵方心理上的打擊。古往今來,空戰都是一種具政治意味的訊息。

由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領銜主演。

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是美國相當有名的一位上將,他提出一套理論稱「只靠戰略轟炸就能夠贏得戰爭」,亦即一種空軍萬能論。他也是當年東京大轟炸的指揮官,而於歐洲展開的戰略轟炸則可稱得上是其前哨戰。在歐洲戰果頗豐的他,遂於之後指揮軍隊向日本展開轟炸。他很懂得要如何「效率極佳地破壞城市」。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數達數百架的轟炸編隊沒日沒夜地對德國展開空襲,一架四引擎重型轟炸機(即搭載有四具引擎的大型轟炸機)約可乘載 12 名軍人,而每次的飛行規模較大時,甚至會同時出動 1,000 架四引擎重型轟炸機。假設是 1,000 架轟炸機,則代表該次出擊的乘載軍人數為 12,000 人。

對於遭遇戰略轟炸的地區而言,都會知道對方要前來轟炸,因此必定會備有戰鬥機以及高射炮迎擊。就統計數字而論,每次戰略轟炸必定會有百分之 3 到 5 的轟炸機無法生還。假設出動 1,000 架轟炸機,則代表其中將會有 30 到 50 架轟炸機無法歸還。以機率來說,展開一次戰略轟炸絕對會有數百名軍人因此喪命,以軍隊全體人數來考量,這也是一個極大的數字。

因此美國便對年齡落在 20 歲上下的年輕人進行速成教育,培育成轟炸機的機組員後就大量送至前線打仗。電影《英烈的歲月》 當中也有描述類似劇情。據說美國空軍只要出擊 25 次並成功生還後,即可自軍隊退役;但是就機率而論,出動二十五次並成功生還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當時的戰事激烈,較為悽慘的時候甚至會有百分之 15 到 20的轟炸機無法歸來,估計當年有多達數萬名的機組員因此殞命。由於對德國展開的戰略轟炸陷入僵局,為了打開此局面,美國派出兩隊 B-17 轟炸機前往歐洲。而《晴空血戰史》的故事就是在講述這批被派遣至歐洲的 B-17 戰略空軍部隊。

溫厚對冷酷,哪種才是理想的上司?

派遣部隊的指揮官乃是達文波特上校(加里梅里爾 飾),他的個性溫吞和善,因此備受下屬景仰。即便因下屬的失誤而導致任務失敗,他也會為下屬掩飾,從不會公開挑明。但是之後他因故遭到解任,新任的指揮官沙維奇准將由演員葛雷哥萊畢克飾演。《晴空血戰史》這部電影披著戰爭電影的皮,骨子裡其實是在描述組織裡那批中階管理職心中所抱持的苦悶。於此同時,劇中也有對下屬全然不理解中階管理職何其辛苦的描述。

下屬全都會懷念前任上司,認為他會重視下屬的性命,也會為下屬推掉過於亂來的命令。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位前任上司才會被炒魷魚。新來的上司是位宛如鬼神般嚴厲的老頭,他會將下屬給操到瀕臨死亡,同時個性也是冷酷無情,即便有人戰死沙場,他仍舊連一滴眼淚也不會流下。但是就結果而論,成果逐漸變好,綜觀來說也因此沒什麼夥伴在戰場上喪命。

如果故事就在這裡畫下句點,可就是完美結局了。怎料當眾人開始對這位新任上司產生理解,並認為或許這老頭才是理想中的上司時,身為中階管理職的他突然精神病發。戰死的下屬接連在他的眼前復活,而他在明天,乃至於後天,仍須不停將下屬送至戰場,這讓他的心靈逐漸崩潰。我記得電影差不多就在這裡結束,之後時間快轉,以當年擔任沙維奇准將副官的男子口述為電影畫下句點。

或許對中階管理職來說,每位下屬都相當重要,但是對他們態度過於和善則會導致業績不停下滑,最後令公司覆滅。若是公司有著強大的競爭對手,則公司將時刻處於存亡危機,此時難道還能繼續包庇下屬嗎?當然不是,此時只能夠無視下屬的批評聲浪,努力提升業績以守護公司安危,畢竟以最終結果而論,這能夠幫助防止下屬遭到裁員處分。但也或許會造成下屬過度操勞而倒下,乃至於家庭接連失和的慘劇。這部電影就是向觀眾拋出了一個「你會如何選擇?」的情境題。

於電影當中,對沙維奇准將的描述方式在前半與後半可謂大相逕庭。前半的他就是位如鬼神般嚴厲的軍人,扮演著一位徹頭徹尾的鐵血司令官。而電影來到後半,隊員逐漸理解他的真意時,他又被改描寫成一位陷入極大精神壓力的人。在電影當中沒有拍攝到之後沙維奇准將的精神是就這麼分崩離析,並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療呢?還是被司令部撤換?但是毫無疑問地,這部電影並非圓滿收場。如此想來,對上班族而言,最為理想的「結束方式」又該是怎樣的呢?

舉例來說,是否很多上班族都會抱持有下述理想呢?譬如,在退休後有一棟不錯的房子、有一個大魚缸並在裡面養珊瑚、在離家有段車程的海邊有另一棟房子,能夠於周末時至該處度過悠閒時光,譬如划獨木舟等,中午則可以帶著老婆去附近的餐廳用餐,晚上則一起下廚,兩人邊啜飲紅酒,邊享用親手烹煮的美味佳餚,並在視聽室聽著自己喜歡的爵士音樂等……等等。

日本導演新藤兼人。

對我來說,那種每天划小艇、喝紅酒的生活,別說過上半年,可能 3 個月左右就感到厭倦了,而且要能過上這種生活,當年上班時可也得相當努力才行。我認為如果是位當年為公司賺進幾百億日圓的工作狂,大概馬上就會對上述生活感到厭倦了吧!我打算直到自己腦袋變癡呆,身體也不再能動為止,都要持續拍電影。身為一位電影導演,好處就是沒有所謂的屆齡退休。像是日本電影導演新藤兼人就拍電影拍到了 100 歲。雖然我可沒想過要活到一百歲,或是拍電影拍到 100 歲之類的事,但我現在(2013 年 8 月)的年紀是 62 歲,我想稍微拚一點應該是還能再幹個15、6年吧!但是一旦產生「差不多不行了呢」的想法時,我就會離開電影導演的職位。

相信在閱讀本書的人當中,有不少人會將情感帶入沙維奇准將身上。乍看之下,他盡情使喚下屬,幾乎將眾人都操到半死不活,但實際上卻也讓眾人的生還機率增加…而我們很難去判斷這種做法的對與錯。如果未曾如此操勞過的人,或許也無法了解這部電影真正有趣的地方呢!

而身為戰略轟炸部隊的一員,通常都會從現場的指揮官開始崩潰,就像是這部電影所演的一樣。而在日本的軍隊當中,士官的心靈卻出乎意料地不容易崩潰,我想這是因為他們原本就不打算扛責任,自然一副吊兒郎當了。取而代之地,他們的下屬卻會一一陷入崩潰。對美國人而言,「負責任的方式」在人生一開始就是在身處上述情形時的主題。日本卻沒有人學過負責任的真正意涵。

以我的話來說,這也是讓美國這個國家如此堅強的理由所在。當上司命令下屬時,自己就需要負起責任。而當下屬接受命令之後,也可以要求上司負責。換作是日本,既沒有那種會要求命令自己的上司負責的下屬,也幾乎沒有肯對下屬負責的上司。無論是在軍隊,還是在公司都是如此。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形,是因為日本的人性由上到下皆為等質。美國就不同了,每個人的價值觀各式各樣,文化、語言的類型也是五花八門。也因為有上述的大前提,如果人們無法簡單明快地負責,那麼在一開始就無法形成組織了。因此美國人得以在一開始就就抱持著「負責任的方式」這個主題。或是我們更該說,如果美國人沒有抱持著這個主題,也就不會有美國這個國家的存在了。

《晴空血戰史》所描述的戰略轟炸,軍隊已經知道每次展開一次作戰都會有 3-5%  的死亡率,但仍付諸行動。他們身處一個全憑統計與機率說話的世界,而每當有一萬名以上的士兵出擊,一定會有好幾百人無法活著回來。而在作戰上,也不會有那種「再加把勁就能夠獲勝了,所以再勉強也要繼續下去」的情形。在戰事上乃是在與被害的容許界限對抗,若是被害超過 15%,再怎麼樣也不會繼續出擊,而是會暫時停止飛行。期間軍方會徹底找出造成如此嚴重損失的原因所在,究竟是在編隊的組成方式上出了問題呢?還是因為敵方換了新的作戰方式?在得出結論之前,則會暫緩展開下一次轟炸。

如果是像日本那種「全員一起苦幹實幹」的做法,則沒多久就會將資深駕駛員給消耗殆盡了。每位資深駕駛員的培育時間都相當長,因此不可能快速補充。但是也不可以濫竽充數,隨意找些阿貓阿狗來充數。特別是轟炸機的主駕駛與副駕駛皆需要相當優秀的駕駛員才能勝任。他們可是要駕駛著一架體積碩大無比的轟炸機,並率領 10 位機組員前去執行轟炸任務,因此務必得擁有「絕對要成功生還啊!」的氣魄才行。其他的機組員則是要負責以機槍射擊,或是以無線電通話,因此只需要約 3 個月的培訓期間就可以搭上轟炸機,以機組員的身分加入任務了。

這也是戰略轟炸有趣的地方,因為這可說是戰爭的縮影。可以大量培訓的人、尚未受到徹底鍛鍊的人,以及負責指揮他們的人,這 3 種種類的人都置身於戰場當中,並在作戰上有著各自的損耗率。電影當中,沙維奇准將雖親身搭上戰鬥機,但指揮官實際上並不會跟著戰鬥機一起飛行。指揮官的工作只是負責訓練軍士,並默默地守候他們。指揮官們並不需要直接與敵人交戰,但卻需要默默地在心中與上司,以及自己的人性對抗。像是明知道每次出任務會有 5% 的人喪命,仍須把軍士送往戰場,這正是與自己心靈的戰鬥。

而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會存在那種既有優秀高層,又有優秀下屬的理想軍隊。或許會有些精銳部隊,當中有著某部分優秀的上層以及下屬,但是綜觀而論,那種「由上到下盡皆優秀的軍隊」在過往歷史當中沒有,今後也不會有。畢竟在軍隊當中,能力較差的人一定會去仰賴能力較為優秀的人。如果不令那支雜牌兵重整旗鼓,就無法打贏戰爭。如此一來,中階管理職的心靈就會逐漸因壓力而陷入崩潰。在《晴空血戰史》這部上映於 60 年前的電影當中,也確實地呈現出此種構造。日本的軍隊,乃至於企業構造都是歪斜而不正常的。

就像是沙維奇准將既要考慮下屬,又要考量戰略,如果一個人過於專注地為了公司傾盡全力,最後就會像是夾心餅乾一樣無處可逃。如此一來最後就會陷入崩潰。那麼又該如何是好呢?

以我來說,那就是身為中階管理職的人也當個笨蛋就行了。當然,如果中階管理職若真的是個笨蛋也會很困擾,但是只要假裝成自己是個笨蛋就行了。所謂大智若愚,中階管理職可以裝成笨蛋,巧妙地欺騙、逼迫、利用年輕的下屬。反正他們對公司也沒有一絲忠誠,所以得要巧妙地讓對方以為會得到好處,並且加以誘導。如果不這麼做,下屬也不可能自己動起來。誠如前面所寫,若要使喚心中沒有主題的人,只要將主題賜予他們就行了。


本文轉摘自《押井守的角色學:從電影學來的工作生存法則》一書,押井守著/謝承翰、高詹燦 譯,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