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斌、攝影/莊永鴻
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紐約電影節首映後,各方評論紛紛出爐,好壞參半,但影評們至少都一致表示,李安很有勇氣地打出了全新電影高規格的第一槍: 3D、解析度 4K、播放速率每秒 120 格,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其實李安自己對於這次拍片也是膽戰心驚,因為他自己說「越做越不懂」,「學問學問,越學越問,越問越不懂,找到一個答案多出十個問題」。娛樂重擊(以下簡稱「娛」)有幸在《比利林恩》正式上片之前,能專訪到導演李安,請他聊聊,在這些高科技高規格的背後,到底他拍這部片的動機與心路歷程為何?是否會擔心影片負評、同業不支持、甚至其實觀眾還沒準備好?那他自己是否就已經準備好了呢?拍了這麼先進高規格的影片,下一步該如何?
娛:現在電影終於拍完了,你覺得自己到底懂了些什麼?又更不懂些什麼?
李安:懂了滿多的,過去做學生開始,「為什麼要 24 格」是個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現在我要開始去問:電影為何是平面的?為何要那樣打光?為何要那樣演出?其實藝術有很多時候沒有那些思考過程。沒有的思考過程你去試探,就會有化學反應,努力也會被投射在上面。因為無法實際觸及觀眾對真實的認知,就用想像的方式,讓觀眾達到一種精神活動;現在數位科技演變到這樣,我們也不能不反應。我以前跟所有人一樣,開拍前對片子也都沒有反應,只做我喜歡的,但新科技拉開我的視野,這就是「覺醒」。
娛:所以你不想被分心?
李安:不能算是分心,就像過去人們相信上帝,現在大家知道地球是圓的,如果不信上帝,那禮拜天要幹嘛?去哪裡懺悔?那是同樣的心情。你就必須要去找新的寄託;我因為開拍此片,接觸到這科技,但是還很多不足,我研究要如何讓它變得足時,才發現原來一開始電影是這樣、未來有哪些可能性,這些讓我懂了很多。
不懂之處在於,因為如此,過去的經驗無法運用,未來新的模式要怎麼做?電影畢竟是假裝的,以前京劇演出,做一個手勢你就知道這裡有一扇門。現在不可能這樣呈現,反而要更寫實,所以我覺得 24 格真的不夠。
娛:但是很多導演還是堅持要膠卷,你要怎麼說服他們呢?
李安:我過去也堅持過,還是膠卷基金會(註:The Film Foundation,由美國大導演馬汀史柯西斯發起,專注於保護保存膠卷影片的基金會,李安於 2006 年加入)的董事會成員。為了保護膠卷,我也曾出錢出力,但那是膠片的事。我一直搞不懂,我從《少年 Pi》開始用數位拍攝。用數位拍就要用數位的方法,就像為什麼要用繪畫去做雕塑的事情? 用棒球的方法去打足球?兩者間是不同的,要不然就不要做。你不是用膠卷的方法去做,而沒有重新學數位;對我來講,這應該要用不同的態度來接受,要不然你就不要接受,當它沒那回事。
娛:所以你認為數位與膠卷是兩種不同的媒體?
李安:不是完全不一樣,不過差異是很大,尤其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我覺得若是一點一點改,習慣也停留在用膠卷的時候,就會改不過來。這就是我為什麼要一次跳這麼大,為的是要讓區別更明顯一點,讓大家看到它其實是可以很不一樣;若是不管怎麼走,還是要往以前那個方向,那很不合理。
當初愛迪生發明膠卷時,並不是 24 格,他當時設定的目標是在 70 幾格,但片場說那個太貴,後來就變成 24 格。到現在 24 格變成經典、定律,回想起來其實沒什麼道理,不過就只是便宜,根本還不夠好。至於片子拍得好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
娛:那為什麼要選 120 格?
李安:其實突破 24 格沒有很難。你知道最先進的火箭和推動器,跟馬的屁股有關係嗎?(記者頭上冒出三條線,心想:李大導,你在說什麼啊?)
最新的火箭,在美國製作,廠商需要用火車搬運,路途會經過山洞。山洞的寬度是怎麼來的呢?是跟著鐵軌的寬度而來。而鐵軌的寬度怎麼來?是根據路上馬車或汽車的寬度。汽車的寬度又怎麼來?就是以前拖車的馬,牠兩個屁股的寬度,山洞的寬度,就因爲這層兩千年前的關係,一步一步演變至今。(原來導演是要解釋,一切定律都其來有自,而他現在就是要打破電影 24 格的定律,嚇死我了……)
《比利林恩》的120 格,是電影 24 格與電視 30 格的倍數。影片要超過每秒 60 格後,閃動才會逐漸消失;過去電影一直是物體動一下,就一格一格橫向閃跳。通常我們不希望如此,尤其是在拍 3D 的時候,要看得更精準,當狀況嚴重到看不下去,就會把快門打開一點。但快門打開後,同樣的速率就有另一個問題,會降低片格間跳動的速度,拍出的影像會更模糊。如果拿以前動作片的膠卷來看,一個動作有 70% 是糊的,你根本沒有看到東西。目前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把速率提高,提高到接近 100 格後就漸漸不會糊,把速率拉快到 120 其實沒有什麼,將來到 800、900 都有可能。
娛:到那麼高有意義嗎?
李安:照 NASA 科學家的說法,要到 900 我們肉眼才分辨不出來。我現在想的高規格,比起眼睛的極限還少很多。目前最多看到 4K,我們眼睛還沒看過 8K、16K 的螢幕呢。
還有,我覺得 4K 是跟來的。120 格看清楚後,你對解析度要求要這麼高,解析度一高,就什麼都想要求,但是很多要求不容易做到。我跟廠商就要求做下一代攝影機,因為現在的太大不夠敏感。我拍的速率快,光就不夠,整整少掉 5 倍的光,我哪有辦法打那麼多光?
娛:這個可能不只是光與清晰度的問題,還有景深也有影響
李安:看起來感覺深很多,但對我來講還是不夠,因為我連調焦距都沒辦法。眼睛還是會看到更多東西,那是我們現在所不習慣的。過去導演要觀眾看哪裡就看哪裡,焦點在哪很清楚,但現在畫面更開闊,觀眾要看什麼?其實有更多東西看,電影對觀眾的要求更高。觀眾要提升,我們拍片的人也要提升;當你在提升時,會更清楚看到以前看不清楚的東西,要求就會更多。我要求景深要更深才有辦法拍,我所有的運鏡、演員動作就都不夠到位,你發現不夠完美,就必須容納更多資訊,更多的景深。
娛:所以英文會用 Immersive 來形容這個新規格,觀眾是被影像所包圍的,而不是像以前導演教你看哪裡就看哪裡?
李安:我個人覺得,這樣是更尊重觀眾,而不是說我叫你看什麼你就看什麼。我指左邊你就看不到右邊,邀請你進入到我創造的世界,來體驗這個故事,而不是我講故事給你聽。如果是邀請你進來體驗這些角色的感受,基本態度會不太一樣。這是我的理想,我先做第一步,但不敢說這就是定論。我有蠻強烈的感受,未來應該就是如此。
延伸閱讀:
李安「 未來 3D 」記者會後整理:如果看得更清晰,銀幕上的故事就會成為觀眾自己的
李安上海開講的啟示(二):抄襲與搶錢是電影衰竭的兩大陷阱
李安上海開講的啟示 : 美國電影為何是老大?
首波評價出爐!《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各家外媒眼中的表現如何?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