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及奧斯卡得主、揚名國際的臺灣導演李安,在宣布採用突破影史的 3D、4K 高畫質、每秒 120 幀的規格拍攝新作後就廣受矚目。如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已在紐約影展舉行首映,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究竟這是一部神作、或是實驗性質的電影呢?以下節錄各大外媒的評價,讓大家一探究竟:
*以下皆為直譯;每篇標題連結的原文皆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 Variety 》 —— 記下這個時刻,觀影革命就此開始
《比利林恩》有潛力成為革命性的作品,因為它確實開創電影的嶄新模式、展現電影的新樣貌。或許現在還言之過早,但革命從這裡開始,是該記下這個時刻。《比利林恩》存有很大的悖論:這部電影不只是技術上的實驗,同時也是高度原創、衷心、引人入勝的故事,當這兩個東西聯結在一起就會產生力量。然而,清晰影像造成的暈眩,影響到觀眾感受扣人心旋的劇情與強而有力的情緒。李安的確跨出了科技的一大步,但他所追求的,不就是電影當時出現的初衷。
電影中充滿了激勵人心的演出,我不記得上次史提夫馬丁有這麼棒的表現是何時?葛瑞特荷德倫也交出亮眼的表演。至於飾演比利的喬艾文,讓你覺得好像看到了李奧納多剛出道的時候,如此率真、機靈又充滿同理心,全在表情上展露無遺。他的表演能否在這種科技記下一筆?我傾向於為了艾文這麼說。而真正的答案是:拭目以待。
《 The Wrap 》 —— 李安摔在 50 碼線上
在《比利林恩》大多數的場景中,人物一出現,畫面的背景就一片模糊。 每個人物的影像都十分清晰,就像從平滑的雜誌剪下來的一樣。超高畫質的畫面,有時反而像 1980 年代的錄影帶畫質,清晰到有顆粒感。這種新嘗試是為了讓電影更真實,但其實結果適得其反。李安曾說過,嶄新的拍攝方式,是為了讓電影歷程更進一步,讓故事看得更清楚。可惜的是,他們的實驗結果就只有視覺真實,而沒有其他的。
每個演員的毛細孔、皺紋與黃牙等,原本不會被注意到的缺點,都在超高畫質的情況下展露無遺。李安原本希望 4K 與 120 幀的革命性規格,能更看清楚每個人的臉,這在克莉絲汀史都華(飾演比利林恩的姐姐)的特寫中沒問題,的確看出了更情緒性的表演;至於史提夫馬丁流於表面的演出,那個詮釋惡劣的老闆,完全就是選角錯誤。
《 The Playist 》 —— 《比利林恩》反而拉遠觀眾接收情緒的距離
李安在充滿靈性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曾自在運用 3D 技術,在綠幕上打造栩栩如生的 CGI 老虎與其他生物。這次如此高畫質與高幀數的技術下,卻毀了《比利林恩》的視覺效果,屬於中小製作的電影,顯得平面與毫無生氣。
銀幕新人英國演員喬艾文演出驚艷,你絕對猜不到他可以成為德州好男孩(他搞定了口音)。除此之外,馮迪索、克莉絲汀史都華、葛瑞特荷德倫(從影最棒的演出之一)、史提夫馬丁與新演員麥肯茲李等人一起交出了整齊的表演,雖然看起來像雜牌軍,但蠻有效的。不過事實上,像《哈比人》因為有動作場面才適合高幀數,然而劇情片?不太適合。
若《比利林恩》的規格是每秒 35 格,會成為佳作嗎?很難說,有些影像的播放速率,拖延了會很平庸,且有些詼諧、有趣的場景看起來會讓電影不合理。《比利林恩》有令人驚艷的時刻,但這種前瞻性的科技會減少情緒感受,不順眼的畫面會讓劇情顯得破碎且流於表面。
《 Uproxx 》 —— 《比利林恩》在視覺上失敗了
當電影看起來「很真實」的時候,其實看起來並不對勁。李安常說,希望觀眾能打開心胸觀看這種新技術,我的確有,因為我非常尊敬李安導演(就像我尊敬《哈比人》的導演一樣),但《比利林恩》在每秒 120 格看來真的不像樣。
老實說,這種視覺效果很分散觀眾的注意力。我不確定電影值不值得這樣拍(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行),我真的很想再看一次《比利林恩》的正常規格,才能好好評斷。有好幾次為了看清楚畫面,我拿下 3D 眼鏡讓影像模糊一點,但似乎不太成功。
我不會說這種規格在動作場面比較好,但比起來的確比較「有趣」。可惜的是,這部電影的伊拉克戰爭畫面非常少,大部分都在靜態場景。我不覺得像在看電影,所有東西看起來越真實,實際就越虛假。我很高興李安願意嘗試,但我希望他能夠拒絕,他的電影被這些科技拖累真是太可惜了。
《Indie Wire》 —— 技術無法完整讓故事付諸實現
當戰爭英雄比利在足球賽表演中昂首闊步時,鏡頭一瞬間轉到他在戰場上的畫面。李安簡略而成功地展現這種形式,有能讓觀看者進入主角情境的潛力。接著,鏡頭再轉回不起眼的故事,突兀地進行後續劇情。如此一來,一部可能會精彩的電影,也會埋沒在水平不一的故事裡。
大部份的觀眾無法看到《比利林恩》的高規格版(美國只有兩家戲院支援),而這可能是最好的結果,因為這種呈現方式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改編自班方登的同名小說,《比利林恩》的原作就是個有層次的故事,適合這種交錯剪輯的方式,呈現戰場與足球比賽不同的時空,諷刺與時而感性成強烈對比。
《The Hollywood Reporter》 —— 這部沒有爆炸的戰爭電影讓人省思
超乎現實的銳利影像就像在看高畫質平板電視一樣,影像的邊緣透徹清晰,讓特寫顯得入木三分。但導演與攝影師想用這樣革新技術讓觀眾更入戲時,反而會讓我出戲。而且,我必須說,這種形式對年輕演員比較吃香,至於化妝過的……抱歉,史提夫馬丁。
這部電影濃縮了許多書裡的精彩片段,例如比利回到家情緒激動的畫面。姐姐凱薩琳(克莉絲汀史都華飾)是唯一另一個有全貌性的角色,(劇透中略),雖然史都華的戲份還嫌過少,但她同時表現出剛毅與柔情;喬艾文則內化了他對戰爭的疑惑與恐懼,這些是本片最精彩的地方。
《衛報》 —— 李安的戰爭片是個失準的諷刺劇
3D 與每秒 120 幀的規格對外行人而言,就像在看 4K 高畫質的電視,讓這部驚人之作像一部紀錄片。這像是奇怪的科技試驗品,李安這兩小時拋出的爭議,可能讓未來使用同拍攝手法的作品,都會蒙上一層失敗的陰影。
撇開科技不談,原作與電影創作者之間還是不大和諧。方登的小說被稱讚為後現代的諷刺作品,但放在銀幕上只是某部分的驚鴻一瞥。其中有一段(劇透中略),李安與好萊塢戰爭片傳統的詮釋方式很不同,他沒有將這部作品變成《美國狙擊手 2 》的確值得嘉許。不過,如果能成為更聰明、更犀利、更哀傷的電影更好。幾幕比利與姐姐的對戲幾乎成功了,但可惜的是,光是這樣還不夠讓我們更進入狀況。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