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專訪 / 車庫娛樂創辦人張心望:如何讓臺灣影視環境產業化?創作者的「SENSE」是關鍵
當年《屍速列車》曾在臺灣創下近四億票房,其幕後推手車庫娛樂,旗下的獨立品牌 FlicksHouse,專門推行短片、紀錄片上院線。不以賺錢為目的,而是將其宣傳效益最大化,創辦人張心望也表示,若讓創作者先面對現實的殘酷,從內在思維培養「Sense」,將更有效提升產業發展。
當年《屍速列車》曾在臺灣創下近四億票房,其幕後推手車庫娛樂,旗下的獨立品牌 FlicksHouse,專門推行短片、紀錄片上院線。不以賺錢為目的,而是將其宣傳效益最大化,創辦人張心望也表示,若讓創作者先面對現實的殘酷,從內在思維培養「Sense」,將更有效提升產業發展。
導演楊力州的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爬梳台灣電影史,試圖號召觀眾的集體記憶,但「我們」是誰?他們真能代表銀幕另一端的庶民情感並於片中再現嗎?再現的意義為何?導演是真實呈現某種庶民觀點,亦或只是滿足特定的庶民想像,供作某種情感調動工具?
拍攝台灣電影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導演楊力州,對於台灣電影有著道不盡的愛;紀錄片從政治、社會、流行文化的角度,逐面向探討與電影的關係互動。儘管如此,整部片仍像是獻給所有影迷的一封熱騰騰情書⋯⋯
雖然說量化數字有點太低估了紀錄片的影響力,但筆者想強調的是:它點燃了你我心裡面想要做點什麼的熱情。有許多電影圈的朋友對導演楊力州說道:「看了這部電影,讓我重新回想起,我當初為什麼會這麼喜歡電影!」這些話語都深深的感動著他,更堅信「紀錄片」絕對不只可以改變世界,他不只能夠改變你我對於生命的自覺,更讓我們有信心能夠從創作中找到面對困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