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今有越來越多跨文本作品都是由IP孵化的產物,讓故事遊走於不同媒介中,被更多人看見。但一個成功的 IP 應具備哪些元素?創作過程又該注意什麼?《通靈少女》編導陳和榆、《植劇場》編劇詹傑、知名影評人李光爵(膝關節),也在IP SALON與大家分享過往的經驗。
現今有越來越多跨文本作品都是由IP孵化的產物,讓故事遊走於不同媒介中,被更多人看見。但一個成功的 IP 應具備哪些元素?創作過程又該注意什麼?《通靈少女》編導陳和榆、《植劇場》編劇詹傑、知名影評人李光爵(膝關節),也在IP SALON與大家分享過往的經驗。
由瞿友寧和李青蓉所執導、改編自楊富閔小說的《花甲男孩轉大人》。過去瞿友寧便曾執導電影《親愛的奶奶》、人生劇展《我的爸爸是流氓》等親情主題的影像作品,這次同李青蓉以雙導演的方式合作,將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植劇場從《積木之家》開始進入靈異恐怖類型,接續在掀起熱潮的《天黑請閉眼》之後,且請來多次入圍金鐘的廖士涵導演掌鏡,《積木之家》無寧是讓人十分期待的一部作品。
拍完偶像劇《舞吧舞吧在一起》後,又以電視電影《回家路上》入圍多項金鐘獎,廖士涵導演推出了最新作品──《積木之家》,這位類型多變的導演,是如何與植劇場的類型劇有了合作契機的呢?
說到拍電視劇,廖健行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方式,他形容監製就像想要開餐廳的老闆,設定好餐廳的類型、地理位置;而「製作人」就像餐廳的店經理,要協助監製老闆經營;至於導演就像主廚,將所有的配料炒成一道道美味的餐點。
過去剪接師因為身居幕後,很少為外界所提到,但現在因為技術普及,導致「人人都能剪接」,進一步出現更多關於剪接師的討論,究竟作為影響作品最後的守門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技術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