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植劇場《花甲男孩轉大人》導演瞿友寧、李青蓉:當陰柔的男性遇上陽剛的女性

0

採訪/史比野塔;攝影/黃詠靖

在愛情成長、懸疑推理、靈異驚悚 3 種類型後,緊接著植劇場系列將推出原著改編類型,第一部便是由瞿友寧和李青蓉所執導、改編自楊富閔小說的《花甲男孩轉大人》。過去瞿友寧便曾執導電影《親愛的奶奶》、人生劇展《我的爸爸是流氓》等親情主題的影像作品,這次同李青蓉以雙導演的方式合作,將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雙導合壁  豐富情節與表演

作為 Q place 演員訓練計劃與植劇場系列計劃的團隊成員之一,瞿友寧一開始並沒有設定自己要執導哪一部作品。後來在王小棣老師詢問下,看了《花甲男孩》的原著小說,瞿友寧對其內容很有共鳴:「我這個人很奇怪,以前拍漫畫也是,我看了這東西的文本我喜歡後,就會想要把它變成影像,透過我自己感受到的感覺去給觀眾看到。」因為原著是由數篇短篇小說集結而成,在改編上仍有一定的困難度,瞿友寧說,最初的故事大綱也是單元性質,每一集講不同的故事,或許有一、兩個人物通篇串聯,但並非在一個完整的架構下。這樣的表現方式,以當時瞿友寧對市場的了解,他顯得比較擔心——對觀眾而言,分散的劇情即便拍得再精彩,觀眾也有可能這個禮拜看了,下個禮拜不看。因此後來在瞿友寧加入製作團隊後,便將其調整成完整的故事。

瞿友寧導演。

而談到邀請李青蓉加入團隊的契機,瞿友寧提到植劇場的計劃初衷,除了培育新演員、提供舞台讓他們實際操演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創作人才一起投入。李青蓉與瞿友寧合作甚久,從《惡作劇之吻》開始,李青蓉便擔任瞿友寧的副導,而且在這之前李青蓉也有不少拍攝 8 點檔的經驗。瞿友寧認為,李青蓉從 8 點檔、偶像劇、人生劇展涉獵到文學改編作品,已經培養出一個創作者該有的態度與格局。同時,在多年合作的默契培養下,只要瞿友寧還需要為劇本做最後拼搏時,李青蓉便能夠待在現場處理,確認所有東西是否到位:「我覺得創作的過程中是不停的改變,隨時隨地在改變,只要劇本不到最後一刻,它就不應該是定本。這當然會讓很多工作人員、演員很頭痛,但不拼到最後一刻我不甘心。」

這次雙導演的合作模式與過往常見的不同。過去可能會是一個負責拍戲、一個負責技術,或者是一個為總導演,一個是執行導演。但這次他們並沒有特別分工。瞿友寧說,「我們比較像是好朋友一起坐在 monitor 前,一起在聊說這東西感覺怎麼樣。當然很多時候跟演員講表演時,她說她有感覺,我就說那你去跟他們講。我覺得我有感覺我就去講。在現場有時候覺得我像爸爸,她像媽媽。演員在面對我們的時候,也有點像是我可能教他們表演,她可能在走她們內心,這對整個氣氛來講是好的作用。」

從前製期到現場拍攝,因為有了瞿友寧和李青蓉的不同觀點,豐富了情節與表演的細節。瞿友寧說:「我一直覺得一個好的作品應該要有各種觀點,我是屬於男性,她是女性。我又是有點陰柔特質的男性,她則是有點陽剛特質的女性,所以觀點就變得豐富、多元。」

試圖理解家人  開啟對話可能

訪談過程中,一向帶著爽朗口氣的李青蓉,在聊到戲與自身生命經驗的連結時,反倒展現出女性溫柔的一面。她提到,在拍攝的過程中,自己也重新檢視對家族的情感:「拍了這戲以後,起碼讓我在內心更勇敢,或許我回家以後不會抱著我爸爸說我愛你,但我覺得我能更勇敢跟他對談一些什麼東西。我其實有一個很大的願望,希望跟我親近的家人能看這部戲,看戲時能跟我一樣回想生命中的點滴。」透過《花甲男孩轉大人》,李青蓉想傳達「試圖去理解你身邊的家人,站在他們的立場去看待這件事,放下甚至原諒」的訊息。

李青蓉導演。

站在另一個觀點上,瞿友寧則認為,《花甲男孩轉大人》應該很適合現今 30 到 40 歲年紀的人。他們出生時正好身處在經濟起飛的年代,當時增產報國是必要的,而這些小孩長大後各自組成小家庭,仍有宗祠或血緣的脈絡維繫著彼此;但這在年輕一輩是少見的。「我們也希望年輕一輩看這個戲的時候,去重新思考傳統價值有哪些東西其實是很重要你擺脫不了的情感。現在的小朋友其實很少做尋根的動作,這個動作你才能看出你成長的脈絡。」他說。

在選角的考量  就是要找到無人能取代的角色

植劇場系列作品中,演員組成多半是由資深演員搭配新演員;而在《花甲男孩轉大人》裡,男主角花甲則是由演員新人盧廣仲擔任。瞿友寧說自己非常喜歡新演員,在看戲時,除非戲中演員功力豐厚到觀眾完全不會懷疑是在詮釋不同角色,否則很多時候因為本身慣性的演法,會覺得演員還是原本的樣子,而不是戲裡的那個角色;但新演員反而會有一種「只要他演得好,便會完全相信他就是那個人。」的感覺。另外,針對第一次或前幾次演戲的演員,瞿友寧認為最好可以找到自己最能夠發揮、無人可取代的角色:「這個好處是,觀眾對你這個角色一定會有很深的印象。再來,這類的角色未來大家都會想到你是最好的人選。我覺得在他們起步的過程中,這件事情給他們的幫助是必要的。」

剛入圍金曲獎最佳男歌手,也是本次主角的盧廣仲。

李青蓉則說,這次劇組的工作狀況對她而言是個很好的典範。戲裡頭的第 3 代是一批新演員,但是第 2 代則是現在台灣數一數二值得被尊敬推崇的一批專業演員,他們並不因為是資深演員而倚老賣老:「除了導演以外,他們在現場帶領的作用,真的是讓人敬佩。新演員也因為他們的帶領,更知道正確的工作態度是什麼。然後大哥也會分享,不是用指責或教導,反而是用一種愛護年輕人的心情跟她們分享,甚至是鼓勵他們。」李青蓉說她以前在拍其他戲時,從未有過如此強烈的感覺。

跨平台整合  才能使市場更團結

同樣是文本改編,過去瞿友寧執導作品如《薔薇之戀》、《惡作劇之吻》,皆是漫畫改編而來。瞿友寧說,早期改編漫畫其實是為了打入日本市場的緣故,而日本漫畫就是他們最能夠接受的題材。「我覺得順序是這樣,他先接受那個題材,然後開始接受演員。當他喜歡這批演員,你接下來用新的創作劇本讓這批演員演,大家也都會接受。市場的走程是這樣的過程。只是後來我們在自己自創劇本過程的這一塊沒有到非常好,或者有點青黃不接,沒辦法源源不絕。以至於我們的演員沒辦法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奠定在整個亞洲、華流,或者整個偶像明星人氣的持續性。」他說。

對於現在戲劇傾向走向文學改編,瞿友寧認為是因為台灣市場小,不管在網路、數位的平台上,人口受眾觀看或廣告投放的過程都必須看人口多寡。如果要向外開發市場,現階段可能還有點辛苦。但或許可以在台灣內部做跨平台整合,比方小說、文創商品、音樂、服裝、設計等:「我覺得現在的戲劇應該是跨平台的整合,所以我們從好的小說中再挖掘新的人才。台灣有很好的 IP 可以被改編,不一定在小說面,可能在漫畫、音樂,哪怕只是生活的小故事都可以有很多面向。當你挑了一個文本之後,你再把其他各部會,包含我們後續出漫畫,或者很多平台一起播映,我覺得都在幫助這市場更團結,那個團結不只有在戲劇圈內團結,我覺得這個事情大家都有共識之後,未來我們就還有機會跑出屬於我們獨有在地文化的作品。」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