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梅竹馬》說的不只是一對漸行漸遠的青梅竹馬間的感情故事,更是城市與現代化進入台灣社會後變與不變的掙扎,骨子裡講的是城市與鄉村的拉扯,也處理人面對現代化時所遭遇的斷裂與適應問題。
《青梅竹馬》說的不只是一對漸行漸遠的青梅竹馬間的感情故事,更是城市與現代化進入台灣社會後變與不變的掙扎,骨子裡講的是城市與鄉村的拉扯,也處理人面對現代化時所遭遇的斷裂與適應問題。
張大磊的《八月》絕非徒具侯孝賢或賈樟柯的影子,他的對白、節奏、描寫甚至剪接節奏,都有他自己的一套風格與手勢,自然而然地把一個時代的生活細節熟極而流地呈現在流暢的畫面上。
從短片《我和我的 T 媽媽》發展成長片《日常對話》,除了人物與對話本身扣人心弦外,對影像捕捉的想像力和完成度極高的剪輯和配樂,都讓《日常對話》從日常裡提煉出罕見的動人力量,讓它既平凡又極不平凡。
每位導演有著截然不同的拍片風格及看待電影的方式,康永樫將從錄音師的角度,暢談與多位導演的合作經驗,以及在各片場中所遇見的困難與逸談。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以三段式的結構,刻劃一名邁阿密男孩不同階段的成長故事,以及包含性向認同、母子關係、校園霸凌、愛情友誼、街頭犯罪等籠罩並型塑其生命的經驗。
1982 年,正逢台灣電影大片失靈,連年虧損的中影已沒有成本重複過去公式,只能姑且放手讓一些年輕導演嘗試,沒想到竟開創一個嶄新的電影時代。這群新浪潮電影導演採取獨立製作,敘事皆貼近台灣社會,其形塑出的題材與美學傾向,至今仍然深深影響台灣電影的發展。
就在台灣要選出下一任總統大選的前夕,一齣以「228事件」、「美麗島事件」為劇情時空背景的電視劇《燦爛時光》正在公視頻道播出。台灣電視從來不缺各種政論節目,但很少有戲劇題材願意去碰觸曾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政治事件,導演鄭文堂以獨立製片的精神,完成了這樣的挑戰。
從導演世代交替看 2015 台灣電影,侯孝賢和張作驥,「兩個人沒有同類」,在各自美學領域都走到了最遠的邊界,是勇氣更是才氣,《刺客聶隱娘》和《醉.生夢死》的意義,是台灣新電影作者論這個式微傳統的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