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經歷了冒險,然後呢?最常見的三種角色轉型│《好故事!先抓住人物內心戲》書摘

0

文/山迪.法蘭克

圖/《終極警探》

轉變型是我們一直在討論的一類電影,它精確地論證了內心戲:觀眾關注銀幕上的一個角色,通常是主角(但不總是),這個角色透過經歷一個外部戲的冒險,從而解決他們自身在心理或情感上存在的問題。他們在改變,如同我們看到的那樣。三種最常見的轉變型是進化、退化和保持不變。我們來看看每一種在劇本中如何應用。

進化型:結局總是皆大歡喜

進化型無疑是最常見的劇本類型。這種類型的電影或許可以稱作好萊塢式經典電影,因為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這類電影是這樣運作的:一個角色(通常是主角)在開始時被設定為存在一個內在缺陷,可能是男主角過於自私或者是女主角缺乏自信。隨著外部戲的到來,這個角色的生活失去了平衡,逼著他去解決他的內在缺陷。

圖/《愛在心裡口難開》

為什麼他非得去解決呢?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原因。或許是為了獲得他在外部戲中所追求的東西,他不得不克服他的內在缺陷;或許為了克服她的內在缺陷,她不得不放棄她在外部戲中追求的東西。不管是哪種方式,電影最終都會以這個角色的成長──進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落幕。他是否在外部戲中達到了他的目標已經不再重要了,這在不同的電影中也會有不同的呈現。重要的是他的成長在內心戲中有所表現。

但是這又引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為什麼這種進化能夠取悅觀眾?

因為這種進化可以反映出一般觀眾的心路歷程──克服我們的內在缺陷從而提升自己。就我個人觀點而言,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為了這種類型的內心戲而進電影院的原因。它和小說不同,電影是如此之短,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聚焦在這件重要的事情上。

外部戲和內心戲可以稱為電影的外表和心靈。外表雖然重要,但是真正讓觀眾買帳的卻是心靈。

進化型劇本案例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些進化型劇本的例子。電影《全民超人》(Hancock)的開頭,威爾.史密斯飾演的約翰.漢考克是一個流浪漢,他無家可歸且嗜酒如命,曾經是一個超人,並且仍然時不時地想要阻止犯罪,但結果總是造成了更多的問題。在電影的中間部分發生了一些事情,但是在最後,漢考克明顯進化了:他不再讓自己喝得神志不清,他變成了一個成熟且受人愛戴的超級英雄。這是真正的進化,觀眾也對此感到滿意。

圖/《全民超人》

此外,我要指出,有時候進化的並不是主角。通常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主角已經非常接近完美了。這種主角被知名的編劇導師約翰.特魯比(John Truby)稱作「巡迴天使」。例如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中的角色阿甘,他從電影一開始就已經相當不錯了,所以沒有什麼缺陷需要克服。但是由蓋瑞.辛尼茲和羅蘋.萊特扮演的次要角色在和阿甘的交往中,受到激勵從而經歷了深刻的改變。

電影《蹺課天才》(Ferris Bueller’s Day Off)中的菲利斯.布勒、《鱷魚先生》(Crocodile Dundee)中鱷魚鄧迪身邊的角色也是這樣,而電視影集《天堂之路》(Highway to Heaven)和《與天使有約》(Touched by an Angel)也同樣如此。

《與天使有約》的主角,確切一點地說,是一個天使。她每個星期幫助一個正身處困境需要幫助的人實現進化。這部電視影集是在主角(沒有改變)的幫助下讓配角實現進化的典型例子。

圖/《與天使有約》

編劇的常規是,如果你發現你的劇本中的主角沒有經歷最重要的改變,你就應該問問你自己,你是否選擇了合適的主角。但有的時候這也奏效,《與天使有約》的例子可以證明。

 

退化型:主角最終選擇妥協

另一種轉變型是十分少見的退化型。這類故事中,主角開始是健康的,但是隨著劇本的發展他退化了或者沉淪了,最後以不如從前的狀態而結尾。這與進化型相反:他沒有克服自己的缺陷,而是向自己的缺陷低頭了。

退化型的內心戲遠不如進化型的內心戲那麼常見,但它也能產生效果,獲得觀眾的喝彩。為什麼?進化型代表了觀眾對積極改變的願望,而退化型則給觀眾帶來一個警世故事──正如我們希望自己變得更好一樣,我們也害怕自己變得更壞。觀眾欣賞角色的退化,可能是為他們自己能夠因此避免那種危險而感覺良好。電影影評人喜歡這類電影,是因為這和他們不得不天天觀看的那種尋常進化類型的電影不一樣。

退化型劇本案例

退化型電影真正出色的典範當屬《教父》(The Godfather)。奧斯卡提名影星艾爾.帕西諾扮演片中的維托.柯里昂,我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是一名功勳在身的海軍陸戰隊隊員,已經擺脫了組織犯罪的家族生意。他神采奕奕、事業有成,他有一個漂亮的女朋友(戴安.基頓飾)。但是當父親遭受槍擊、大哥被神祕槍殺後,為了拯救自己的家族,維托走上了犯罪道路變成了謀殺犯。他成功地拯救了他的家族,但在這個過程中他犧牲了自己的靈魂。

圖/《教父》

為了看清楚這就是這部電影「真正講述」的內容,思考電影為何頻繁回到這一點是有意思的。在電影的中間部分發生了一系列事件,維托徒勞地想要回歸先前快樂、沒有犯罪的生活。在開槍打死了和他作對的匪徒和紐約的一名警長之後,維托逃到了西西里島。在那裡,他和當地的一個漂亮女子墜入愛河,維托娶了這個女子並打算和她在島上幸福地度過餘生。但是在一次針對維托的刺殺行動中,維托的新婚妻子不幸慘遭毒手,犯罪再一次闖入他的生活。這一次維托回到了美國並且準備接替他父親的位子。

後來,維托向他妹夫保證,他絕不會傷害自己外甥的父親,絕不會讓他的外甥成為孤兒,從而使他妹夫坦承曾幫助過他們的對手殺害了維托的哥哥,然後維托絞死了他的妹夫。電影結尾時,維托對妻子謊稱自己並沒有參與謀殺,並被擁戴為新的教父,他的退化完成了。

再舉幾個退化型的例子。電影《神偷》(Thief)中,占士.堅扮演的法蘭克是一個職業小偷,在幹了一票大買賣後法蘭克打算金盆洗手,但是依靠法蘭克賺錢的犯罪分子不同意他退休,並且說他毫不懼怕法蘭克,因為法蘭克已經變得軟弱,沒有鋒芒了。為了反擊,法蘭克不得不退化為他從前的那個凶殘罪犯的形象,為了能回到最初的狀態,他故意毀掉了他所擁有的一切。

圖/《神偷》

在影片《候選人》(The Candidate)中,勞勃.瑞福飾演比爾.馬凱,他是一名競選美國參議員的理想主義者,他並不期望贏得選舉,只是想透過競選來宣傳他的政治理念。但是,在他的工作團隊的壓力以及在他自己日漸增長的野心驅使下,馬凱妥協了,為了贏得選舉從而選擇退化。最後,他在選舉中獲勝,但是他對自己的退化感到沮喪,他雖然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但似乎完全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在這個過程中他喪失了誠實與正直。

 

不變型:忍得住大誘惑的角色

轉變型內心戲的第三種主要類型是不變型。這種類型中,主角既沒有進化也沒有退化──他本質上保持在同一水準。這聽起來好像不大會發生什麼事情,那麼這種類型的影片如何成功,怎樣呈現一個讓人滿意的故事?

達到目的的方法是,角色為了保持不變,必須禁得起巨大誘惑,而不至於變化。

和進化型相似,這是另一種流行的故事形式,因為這是我們大家經常面對的一種狀況:我們不得不抗拒讓我們倒退的誘惑,尤其是在我們已經歷經了那麼多的痛苦來提升自我之後。這種變動是電影使出技倆的前提,因為描寫過程比缺少退化更容易。

圖/《黑暗騎士》

不變型劇本案例

就因為這個原因,明確地展現角色抗拒的誘惑很重要。近幾年一個很好的例子是《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這是一部在全球獲得巨大回響的電影,它講述的是西元前480年,李奧尼達王國王和他僅有的300名斯巴達勇士如何在溫泉關之役中成功抵禦來自波斯的十萬名入侵者。雖然斯巴達人最後被波斯人打敗並被屠殺,但是他們光榮地死去,並且成為流傳至今的傳奇。

《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的外部戲是李奧尼達王(傑拉德.巴特勒飾)和他的斯巴達人明知必然會死但仍和強大的波斯帝國對抗的故事。這場肌肉強健的硬漢之間展開的戰爭令人興奮。但是,再一次,還是內心戲產生了票房收入。

但是這個內心戲明顯不同於進化型和退化型。不同之處是《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的主角幾乎沒有一點改變:李奧尼達王開始是英雄,最後仍然是英雄。

圖/《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

如果有人想把它寫成一個進化型故事,那就需要李奧尼達王在開始時是一個懦夫,然後讓他成長並且發現潛藏在自己內心的英雄。

但是故事並非那樣。李奧尼達王一開始就英勇豪邁,他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就殺掉了一隻巨大的惡狼。他有自己一貫的英雄氣概,毫不猶豫地帶領著他的戰士與波斯軍隊決一死戰,最後英勇死去。因為在這類電影中主角沒有進化,相反,他必須面對和抵制退化的誘惑,所以他保持不變。畫面立刻轉到成年的李奧尼達王,一名波斯信使拜見李奧尼達王,信使告訴李奧尼達王如果他願意接受波斯王薛西斯的統治,他可以保留斯巴達,甚至能擁有更大的權力。李奧尼達王看似在仔細考慮這個提議,然後電影透過李奧尼達王把信使和他的隨從踢入一口無底深井巧妙地暗示了他的拒絕。

這種誘惑/拒絕之後又重複了兩次。第一次,李奧尼達王和薛西斯面對面接觸,薛西斯重複了他給李奧尼達王的條件。這一次,李奧尼達王毫不遲疑地予以拒絕,這完全激怒了這位體格強健但是性向模糊的薛西斯王。

圖/《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

最後一次在電影的結尾,李奧尼達王最後一次出現在薛西斯的面前。波斯人已經找到一條可以從側翼包圍斯巴達人的道路,如果李奧尼達王拒絕接受波斯人的提議,波斯人便會將斯巴達人趕盡殺絕。而這一次提供的待遇要更加優越—李奧尼達王和斯巴達人的勇猛讓薛西斯深為讚賞,如果李奧尼達王同意尊崇並聽命於薛西斯,那麼李奧尼達王不僅能夠統治斯巴達,而且可以統治被波斯人征服的希臘。

編劇的智慧在這兒得到了體現—李奧尼達王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他似乎要向這個怪誕的波斯統治者俯首稱臣。李奧尼達王摘下頭盔,扔下長矛和盾牌,拜倒在薛西斯面前。但是片刻之後,李奧尼達王對他的手下喊出一聲號令,我們意識到這是李奧尼達王的一個計策。一名斯巴達戰士殺掉了一個波斯發言人,而李奧尼達王自己則將長矛擲向薛西斯,劃破了他的面頰。然後,李奧尼達王和他的戰士們血戰到底,最後光榮地死去。

圖/《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

這就是保持不變的關鍵:明確並且重複展現讓主角妥協的誘惑。如果他能抵制誘惑,這個故事就能讓觀眾滿意,因為儘管主角沒有進化,但他成功抵制了退化。

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個保持不變型的劇本所堅持的價值觀能夠與觀眾產生聯繫。讓我們以《格鬥風雲》(Redbelt)為例,這部電影由大衛.馬密擔任編劇和導演。主角是一名巴西柔術教練,他在道德上反對在搏擊場上比賽柔術。當他被邀請在一場錦標賽上比賽時,他不斷地拒絕,但是最終還是同意了,因為他不得不償還一場突如其來的鉅額債務。

圖/《格鬥風雲》

在最後關頭,在他準備比賽之前,他再一次拒絕走上競技場,但卻在競技場的走廊裡遭受到他強大對手的猛烈進攻,故事最後,他將對手擊敗。這符合保持不變的形式,但它並不能讓人非常滿意,因為主角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價值觀──拒絕在競技場上比賽──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可以推測得到的是,任何去看功夫片的人都是去看銀幕上的打鬥,無論打鬥是否在競技場進行。所以主角為了不參加比賽所做的糾結與掙扎,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因此,影片堅持普世價值會更好,比如勇氣和榮譽。

最後一個保持不變型的例子是《豪情好傢伙》(Rudy)。在這部電影中,西恩.艾斯汀飾演的盧迪一直嚮往聖母大學,他的人生目標是被這所大學錄取並加入它的橄欖球隊,儘管他明顯缺少實現這兩個夢想的條件。他面對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但他從未放棄。他被聖母大學錄取,並且成為了校隊候補陣營的一員,他們是大學橄欖球隊球員訓練的對手,但是他們不能上場比賽。

圖/《豪情好傢伙》

就像李奧尼達王國王,盧迪沒有任何真正的錯誤。他從一開始就堅持不懈,也沒有經歷明顯的進化。

待在候補隊對盧迪而言既曠日費時又經歷了身體上的折磨。教練向他承諾,讓他參加大四的最後一場比賽,但是新教練否認了這個承諾。盧迪受夠了,他要求退出。但是,就像李奧尼達王從地上站起來一樣,盧迪回來了,被盧迪感動的隊友逼迫教練讓盧迪上場參加比賽。在最後,他參加了那場賽事(也是他大學生涯)的最後兩節比賽,成功將對手的四分衛擒抱,並且成為聖母大學球隊第一個被隊友抬下場的隊員,盧迪是真正地堅持到底。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好故事!先抓住人物內心戲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