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必須過動》《孔雀》編劇統籌夏康真:文學如何蛻變成微科幻趨勢劇

0

採訪、撰文/Maple;攝影/莊永鴻

 

在今年引爆教育話題的公視年度詩選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共分五單元,以奇幻與科幻元素手法,傳達出父母為成績不擇手段逼迫孩子的教育問題,在表象的教育問題之下,事實上也探討了社會對成功的單一價值觀,以及親子關係間的暴力與傷害、情感勒索、父母將重心與期待過度壓在孩子上等問題。如同今年皮克斯《超人特攻隊2》片頭短片動畫《包子》般,它用帶點奇幻和科幻的手法,但真正探討的是似乎普遍存在亞洲家庭(即使移民到美國看來華人家庭仍然如此)裡,過度保護、過度付出又過度控制的不健康親子關係。

這次我們特別訪問到最早開始跟公視一起著手改編吳曉樂原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編劇統籌夏康真,同時她也是最後五個單元中壓軸兩單元《孔雀》及《必須過動》的編劇統籌,讓她娓娓道來為什麼一部社會寫實的自傳散文如何一路蛻變成微科幻趨勢劇。

首次嘗試改編 夏康真:「一直在思索改編的尺度到哪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本開發案乃由公視發起,編劇夏康真不但過去曾經在公視擔任節目企劃,後來也因和本劇監製於蓓華、導演陳慧翎共同合作的《那年,雨不停國》開始轉型成戲劇編劇,可以說和《孩子》幕後團隊有不解之緣。

說起當初接下公視委託案時的過程,夏康真表示:「首先當然是我跟蓓華合作過《那年,雨不停國》,也待過公視,對於公視戲劇的風格和元素有一定的了解。再來其實我本身也是媽媽,對這個議題很有感覺。看完原著之後,其實我的心情第一個是心碎,第二個就是惶恐,因為我在看的過程中,就不斷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在想我是不是也有這樣對待過我的孩子,對孩子是不是會造成什麼影響。」她溫柔的心情也延續到改編的初衷:「其實我改編的初衷就是,我在看原著的時候驚覺到自己可能平常對孩子做了哪些可能會造成傷害的行為而不自知,但我真的不是故意,發現後我自己也去做調整。而我也希望改編成影視作品之後,可以讓更多父母有機會發現自己可能有哪些地方可能會傷害到孩子,就不要這樣去做。」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原著並非小說,而是透過作者吳曉樂的家教身分所寫下的紀實散文,原本要串成一個長劇的改編難度就不小,夏康真坦承:「其實過去我都是寫原創劇本,所以我在改編過程中第一個遇到的困難就是我一直在拿捏到底改編的尺度可以到哪裡。我一直想說應該要忠於原著,所以第一版的單元連續劇其實女主角就跟原作吳曉樂一樣是家教老師,我們重新設計她自己家庭的故事,然後選了五個家庭穿插在整部劇裡面。」

夏康真笑說:「其實這個版本在撰寫過程一直都很正常在推進,我們都是維持這個概念寫出了各集,也都有順利拿到編劇費。但大家對成品都有一點覺得有什麼不夠,但我們可能已經進去太深,也一直沒有辦法再跳出來做修正。本來因為預算期程的關係,就已經準備要開拍了,只是剛好開拍前導演剛好生病休養,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再回來,還是覺得劇本不夠好,後來就提出要加新編劇進來,激發不同靈感和想像的想法。包括公視和導演都各自找了不同的編劇進來,包括簡士耕等等,我們原來這組編劇也試圖從零開始,重新發想《必須過動》這個故事。」

夏康真坦言:「因為當時時間很趕,我們一組編劇也不可能完成五個單元,所以發給不同編劇各自寫故事,最後選五個單元,某種程度上有點比稿的意味。我們在重新發想《必須過動》的過程,我就一直在想蓓華說要『擲地有聲』,加上我們確實為了要跳脫原本的框架,都看了《黑鏡》,多少有受到影響,後來就發展出暗黑版和科幻版兩個版本。」

從暗黑版到科幻版的《必須過動》 多舛的《孔雀》從劇本到拍攝都最後完成

提起隱藏暗黑版的《必須過動》故事內容,讓人頗為惋惜無緣得見。夏康真表示:「其實《必須過動》原本的故事裡,媽媽沒有那麼在意女兒成績好不好,是在意自己會不會被指責是失職的媽媽,所以過動給了她一個很好的卸責的藉口。暗黑版的故事裡,女兒若娃熱愛碧麗絲娃娃,家中放滿一隻隻娃娃。女兒本來在學校有個好朋友,卻因為兩人講電話被控制狂母親偷聽到對方罵髒話,母親打電話過去指責對方,導致好友後來罷凌若娃。最後好友說給若娃一次機會,如果她可以擺脫媽媽的控制,跟大家去畢業旅行的話,她就跟若娃合好。為了和好友和好,若娃求到媽媽同意,只要考好成績、乖乖吃藥就讓她去畢業旅行,於是若娃不斷苦讀。在霸凌和功課的壓力下,她開始把娃娃斷手斷腳,每天把照片 PO 到 INSTAGRAM 上,媽媽也暗地裡察覺她似乎開始有反抗的跡象。最後若娃完成任務,媽媽讓她吃的藥卻是強力安眠藥,她完全睡過了畢業旅行。故事結尾,她歷經這次挫折已經放棄反抗,完全遵照媽媽的意思,真正變成媽媽的洋娃娃。」

暗黑版的故事相當深沉,不過夏康真表示:「這時候其他編劇的劇本也陸續出來,因為大家都有受到《黑鏡》影響,所以都帶有奇幻或科幻的元素,這個故事沒有,所以後來我們就也想說再發展出科幻版的故事。」

夏康真提到:「最早提到『反烏托邦』社會概念的其實是工怡,她提出這個概念之後我們都很興奮,原來可以做到這個程度!因為反烏托邦社會裡價值觀都會被推到極致,更適合用寓言風格來討論議題,所以雖然我自己本來不是很懂科幻,但大家就決定要往這個方向做。當然這樣做也有利有弊,好處就是有機會把議題推到極端讓大家更衝擊,但缺點就是必須花很多篇幅在建構世界觀,時間不能完全放在親子關係上。」也因為這個令人振奮的想法,她們就先不管預算或既有的台劇框架,全心建構出了現在的《必須過動》,無疑是五個單元裡走得最遠、最科幻的一部,還入圍了金馬奇幻影展。

在創作過程中,夏康真特別提到:「除了可能下意識有受到《黑鏡》影響,其實我過程中主要是讀了《記憶傳承人》小說,去看怎麼建構反烏托邦社會。」她也笑說:「後來戲還沒出來,工怡突然問我說最近的《使女的故事》你有看嗎?會不會跟我們的故事有點像?我自己去看後成了粉絲,但我們在寫的時候真的還沒有看。」

原本夏康真這組編劇負責的是《必須過動》,不過在比稿選稿後還缺一個單元,所以公視再找她們寫了《孔雀》,從劇本開始,《孔雀》就是最後追加。夏康真笑說:「《孔雀》是改編自原著裡的〈私的迷思〉,講的是私校的制度問題,我們本來都沒有要改篇名,但導演說原本的篇名實在太像成人片了,所以就改成《孔雀》。」

夏康真特別提到《孔雀》的特別之處:「其實在吳曉樂的原著裡,確實幾乎清一色都是寫控制欲比較強、比較冰冷的媽媽,但〈私的迷思〉是原著裡最溫暖的媽媽。再加上我很感謝陳以文導演在演出爸爸的時候給了我不少建議,用樂透等很生活的細節去建構出鮮活的爸爸形象。很多人看完五個單元之後,都跟我說《孔雀》裡的家最像完整、日常的家庭。」

當然《孔雀》在拍攝過程中,因為劇本有大量的動物都得實拍,拍攝難度超級高,夏康真笑說:「寫的時候真的沒有想過要怎麼拍!」最後為了拍到毛色亮麗的孔雀,直到今年三月才補拍完成,從劇本到成片都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最後一塊拼圖,多舛的過程卻成就了全劇中最生動的家庭。

由夏康真編劇團隊統籌的最後兩個單元《孔雀》和《必須過動》即將壓軸播出,三位編劇夏康真、費工怡和馬千代其實都是媽媽,夏康真特別提到她自己希望身為父母的人都能來看這部劇:「我最想傳達、也一直都沒有改變的初衷,就是希望讓更多家長意識到你就是小孩的天,小孩直到能經濟獨立之前都是倚賴著雙親過活,你是他的天,決定他的世界放晴或下雨,那是非常不對等的權力,作為父母,我們都有責任要善用我們的權利、善待我們的孩子。」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