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監製於蓓華X製作人巫知諭:以擲地有聲的在地議題,產出國際水準的台劇

0

公視繼《危險心靈》、《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後再次挑戰教育題材,推出年度教育旗艦大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光是劇名引用紀伯倫的詩句來談親子間的微妙關係,及目前釋出的前導預告,就已經引起不少波瀾。對公視來說,該劇背後對教育的關注面向與角度為何?想強調的對話又是什麼?

我們特別專訪到最初選擇吳曉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進行改編的監製於蓓華,以及全力執行改編與製作過程的製作人巫知諭,從最初的原創概念跟我們談起,觀眾即將看到的微奇幻/科幻版的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如何煉成的。

教育題材是公視不變的關心 如何叩問問題是思索重點

公視節目部經理、也是本劇監製的於蓓華首先提起公視與教育的密切關係,她表示:「教育一直都是公視最重視的議題之一,這點是不會變的。而且公視一直著重在探討兒少議題,怎麼去理解孩童與成人世界的關係,去尊重他們的自主性與個體,就像《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講的也是成人對青少年有形與無形的暴力。只是公視每年的預算有限,也許沒有辦法每年都做教育劇,但我認為對這個議題的關心在未來 10 年、甚至 20 年都會是在的。」

《必須過動》

而回想起與原著相遇的過程,於蓓華表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 2014 年出版,後來文化部在影視出版的媒合平台推薦一批適合改編影視的原著,寄到公視後我們一本一本看,就看到了這本。其實看到這本書的心情是很難過的,其一當然是書裡的每篇故事都讓人很心碎,其二更是感慨為什麼不管教改怎麼改,制度怎麼變,怎麼台灣的教育現場都沒有變?主流價值完全還是一模一樣,父母和孩子的,都被既有的教育想像和學生的角色束縛住。」

有了機緣,也需要一點運氣。於蓓華進一步提到:「我們在 2015 年看到這本書,2017 年公視的四大旗艦議題之一就是教育,我們確定有預算可以製作戲劇,就帶著編劇康真直接去拜訪作者,討論改編的方向與執行。這個案子比較特別的是,公視會先自行先找編劇共同把原著開發成影視劇本,再媒合導演一起來完成,跟公開徵案的模式不同。有趣的是我們找的編劇自己是媽媽,一談之下跟作者的想法不謀而合,都不想要妖魔化父母。在吳曉樂當了 8 年家教累積起來的故事中,她看到各種變形的扭曲的愛與關係,但我們都很清楚,這其實不是父母的錯,而是親子雙方受到主流價值共同束縛,是社會擠壓的力量導致親子關係的變形,所以我們都不希望變成控訴家長,而是也希望能處理到大人的焦慮從哪裡來。我們雙方對這個核心有共識後,就開始談授權、進行劇本開發。」

《貓的孩子》

一進入劇本開發後,就不像起頭這麼順利了。畢竟原著是吳曉樂以旁觀者的立場來敘述每個家庭發生的教育現場,而且每段故事都是持續在發生,沒有所謂的結尾,加上原著中的家庭都是有能力負擔家教、大多是中產階級家庭,背景比較類似,所以劇本開發過程中包括視角、敘事立場、故事頭尾、家庭與角色設計都要重新來過。於蓓華表示:「我們 2016 年初就見完作者,本來是希望以一年的時間進行開發製作,2016 年底上檔。在第一稿的劇本完成後,本來已經要進前置,因為導演生病延期,卻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機會重新思索劇本的可能性。」

從家庭劇到微科幻/奇幻 《孩子》劇本的奇幻旅程

談起劇本初稿,製作人巫知諭娓娓道來:「一開始的想法是比較貼近原著的,是部以女家教主角為主線的偶像單元連續劇,會有男女主角生活與愛情的主線,又會有 5 個家庭的交織,也有希望讓很多想轉換戲路的偶像明星演員有機會來客串,讓觀眾看到他們不同的樣子。但劇本發展過程是很痛苦的,因為一直很想要把原著的故事提煉清楚,但又要發展女家教主線,原作者其實也並不希望自己被寫進劇本,所以是要從無到有再塑造一個女家教主角的。」

而在設計女家教的時候,巫知諭也提到原始的想法:「因為原本 5 個穿插的家庭都是比較菁英的,才請得起家教,所以我們本來希望讓女家教的媽媽跟其他媽媽角色有非常大的反差,很酷、很非傳統,所以設定她是非常另類、甚至搞笑的,原始的調性比較接近喜劇調性的偶像劇。」

《孔雀》

監製於蓓華補充道:「但當這些都加進去之後,大家反而覺得這樣好像缺了什麼。家庭劇沒有不好,但公視除了產出好的作品外,也希望既然有這個預算可以注入產業,台灣的劇種本來就比較窄,我們覺得有點『無聊』不是因為劇本故事不好看,而是因為我們好不容易有這個機會,還要做家庭劇這個台灣常見、拿手的劇種嗎?」

本來因為定檔的關係,劇組已經很快準備要好籌拍這部單元劇,卻因緣際會因為陳慧翎導演健康因素而暫停,意外開啟了《孩子》的奇幻旅程。巫知諭表示:「既然先暫停,我們和導演也都覺得本來的劇本好像缺了什麼,我們就繼續思索問題在哪、到底如果要改該怎麼改。」於蓓華也補充道:「我們當然願意繼續做有關教育議題的好戲,讓觀眾看得下去,但是能造成改變嗎?不知道,但我們希望是促進對話,而不是對立。」

同時,《黑鏡》的出現,對《孩子》竟造成意外的蝴蝶效應。於蓓華特別強調:「我們真的從來沒有想要做成《黑鏡》,畢竟我們也沒有那樣的製作規模和預算,但會提到《黑鏡》,其實是因為它擲地有聲地在叩問問題:『如果科技這樣發展下去,對我們的生活會造成什麼影響、到底是好是壞?』我會提出大家去參考《黑鏡》,原意並不是要做科幻或奇幻,而是既然我們要叩問關於教育的問題,我們能怎麼拋出問題,讓這個叩問更讓觀眾去反思:『如果我們的教育方式、主流價值觀繼續維持不變,對我們的未來會造成什麼影響、會是什麼樣子?』」

《媽媽的遙控器》

沒想到《黑鏡》帶來了全新的想像,也促使公視加入熟悉類型的編劇後,全劇突破了寫實的思維,而且不自覺地往科幻/奇幻的路線走去。於蓓華特別提到:「我們找了擅長類型、且對原著有感的編劇加入,簡士耕當時就是因為對原著很有感覺,即使在很忙的狀況下還是主動爭取想要參與這部劇,因為他自己對成人對小孩的捆綁、價值觀的束縛非常敏銳。」

在這樣的「文化衝擊」下,最早就開始發展《孩子》劇本的編劇主筆夏康真也把《必須過動》重新寫成兩個不同的故事,巫知諭表示:「一個是反烏托邦、一個是奇幻題材,大家看了反烏托邦的都覺得很棒,導演也很喜歡,就誕生了現在的《必須過動》。於蓓華笑道:「當她終於有機會跳脫寫實家庭的調性,她反而是走得最遠的。」

從單元劇變成詩選劇 讓核心議題更明確

巫知諭回想起自己接下製作人的任務後,一路都是跟時間在作戰:「我 2017 年初拿到原本的劇本,覺得比較起原著訊息較為混亂,但想不出出路;後來因為導演休養的關係,也因為大家都覺得少了什麼,4 月大家下定決心要重新調整劇本,但礙於預算時程,8 月就要開拍,所以就廣找不同編劇進來,同步書寫不同家庭的故事。也因為原本劇本的 10 集連續劇裡處理了 5 個不同的家庭,在重新分下去寫的時候仍然以 5 個家庭來思索,就變成每個家庭兩集的規格。」

原本的單元劇以女家教主角來貫串,轉變成 5 個家庭的時候又該怎麼連貫呢?巫知諭提到:「一開始想過用大家都在同一個社區之類的方式,彼此穿插。但後來我們重新定調故事走向,因為劇主要還是要探討主流成功價值觀固著的影響,所以原著中比較著重在親子關係緊張的故事我們就不選,選擇較能批判結構的故事。再加上新加入編劇後寫出來的劇本,都帶有奇幻、黑暗、未來感,命題和調性已經很清楚,有內在的一致性,我們就不再想用劇情去連,而是讓它變成詩選劇。」

《茉莉的最後一天》

監製於蓓華也補充:「在參與編劇的過程中,很多編劇都特別提到這個機會很珍貴,因為沒有商業劇和集權國家會選擇這樣的議題和切入方式,讓他們有機會正面去批判、挑戰主流價值。其實這部劇不單只是討論教育問題或親子關係,其實更是去挑戰背後對成功單一化的主流價值、以及在我們社會文化裡為什麼要把親子關係捆綁得這麼緊,最後導致關係的焦慮、緊張與扭曲。」

巫知諭也提到最後 5 部的排程:「原本在安排是是先排《必須過動》,先從最黑暗的切下去,把《貓的孩子》放在最後,還是希望大家看到最後有看到被救贖的可能——雖然原作家一直覺得不可能有這樣的案例,但因為我有看到實際發生的新聞,才會這樣處理。最後導演決定的目前排法,則是前 3 個比較在探討家庭本身的問題,第 4 個故事探討私校學校體系的問題,第 5 個則走得最遠,直接是針對國家體制去探討,是循序漸進揭開我們背後直指的命題。」

也因為原本的定調很清楚,就是挑戰主流價值、促成對話,監製於蓓華也語重心長地說:「這其實本來就不會是部大眾路線的劇,我們也有心理準備,要挑戰主流價值自然會面臨焦慮和壓力,但我想這就是公視探討教育議題要達到的目的,我們必須針對社會的問題去叩問、去挑戰,有討論才有撼動既有架構、才有進步的可能。」

除了社會議題的探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嶄新的切入角度和元素,達成公視想促進影視環境改變的重要任務。監製於蓓華表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確定攻上國際影音平台,7 月 7 日起確定會在 Netflix 與公視同步跟播,在全世界 191 個國家同步播放,這是台劇的第一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因此不只在內容與議題上跨越了疆界,也證明了只要有好題材、好創意與好製作,台灣絕對有能力製作出國際水準劇集的實力,這對產業而言無疑是注入一劑強心針,多元化台劇未來的市場與觀眾想像。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