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史比野塔;攝影/林泳靖
導演葉天倫 在「文學改編」的影視類型上的耕耘可說是有目共睹,這幾年參與製作拍攝的電視劇《紫色大稻埕》、《在河左岸》,都在保有原先文本脈絡與精神的同時,提供了新的觀點與視角閱讀。這次同老搭檔編劇林佳慧合作《外鄉女》「黑美人系列」單元劇,改編自楊青矗同名文學作品,又將帶給我們什麼不一樣的刺激?
不一樣的階級,一樣的本質
早在 1985 年,導演葉金勝便改編過楊青矗的文學作品《在室女》。1998 年則又拍攝了另一個作品《在室男》。葉金勝其實就是導演葉天倫的父親,因此對於楊青矗的作品便有著一定程度的熟悉。不過這次《外鄉女》電視劇的故事是分別從散落在報章裡的 6 篇文章統合而成的,因此在改編上面也有些難度。像是如何讓文學作品擴充成 4 集劇本,情節與事件就需要另外建構;在角色的部分,原文中登場的角色非常多,也需要編劇消化後做整合。
於是最後分別拉成 3 個單元劇,以研究生邱錦鳳的角色串連而成。葉天倫提到,「基本上楊青矗老師的角色困境都很大,但都不見得能解決,在戲劇寫法上就不能這樣。」因此需要在取捨後,以能夠收束的角色為枝幹,融合其他角色所提及的議題,劇本才能推動下去。
然而作為第 18 部葉天倫經手的文學改編作品,《外鄉女》和近期的幾個作品對他來說仍是有所突破。「大概 20 年前,我們也做了一系列的台灣作家劇場,那時候還是比較中規中矩,照著原作去拍。但我覺得到現在不管是《在河左岸》、《紫色大稻埕》、《外鄉女》,我們都再度挑戰了自己。所以我可以說這幾年我們這幾個文學改編的作品,其實都是新的創作。」
在著手改編前,林佳慧問導演,想在作品中呈現什麼?「他說一個是想做當時年輕人的拼勁。1978 年到 1980 年其實是台灣經濟起飛蠻關鍵的一年。另一個是想寫不同階級裡頭他們不同的想法。」因此可以看到《外鄉女》中,本省人、外省人,白領階級、藍領階級等的差異,但同時他們也能夠在困境中互相幫助。葉天倫也提到,「對我來說《外鄉女》最可貴的地方在當標籤都拿掉時,在宿舍裡他們就是女人。上一秒可能還在吵架,下一秒看到你有困難也就二話不說的上前幫忙。」
以現代的思維看「時代」
不僅是文學改編,《外鄉女》更是一部時代劇,因此特別好奇編劇是如何進行田野調查?林佳慧說,第一步要將改編作品熟讀,並搜集相關的論文。接著便是往該作者的相關作品下手:「因為作者的思想理念,又或某個角色的背景,會出現在不同的作品當中。不論是我們改編《紫色大稻埕》或《外鄉女》皆是如此。多閱讀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會有助於對作品隱藏的意涵或者是作者賦予的角色背景更深層的認識。」與做了 7 年的大稻埕題材相比,這次的《外鄉女》涉及的算是全新的領域,但有賴過去文學改編的經驗,能更快速地取得所需的資料。
接著,便是其他更廣泛的閱讀。如此有助於改編時不同觀點、角度的觀照,林佳慧說:「小說有時候是從主角的觀點出發,到了戲劇改編的時候,不同的角色都必須更為立體,因此,更廣泛的閱讀,會幫助其他角色從其他的視角來與主角對話,就能增加作品的豐厚程度。」她舉例,現代女性幾乎可說是無法忍受在原作〈澀果的斑痕〉裡的黑美人,如此的萎靡不振。如果全數如實改編,觀眾根本看不下去。「至少你要走在觀眾前面,不能比觀眾想得還晚。」因此需要忠於原著的精神,並加入新的觀點,才能成為一個好的文學改編作品。
而在拍攝時代劇時,不諱言最困難的便是「場景」,場景若沒定下來,編劇難以動筆。葉天倫則補充,後來找到成衣工廠,不只使得拍攝能順利進行,也讓劇組的造型設計吃下一顆定心丸。原來當時在著手設計時,擔心會不會讓女工穿得太過「時髦」,不符時代。然而現今還在成衣工廠工作的阿姨們便分享,1970 年代的女工確實穿得不俗,原因在她們是第一線接觸到國外當紅流行的款式,只要手上有布便能為自己車一件來穿。「所以我覺得每次做這樣具有時代感的文學劇,對我來說的重點倒不是展現出怎樣的文學,而是這些作品都有寫出某個時空獨特的氣氛。」
反思勞動議題,為勞工發聲
《外鄉女》當中女工在工廠受到的不平等對待,也呼應到最近社會上討論得沸沸揚揚的勞資問題。葉天倫說,前幾天在剪接室裡忙,中午出來吃飯看到新聞,更有感觸。長年下來,勞工很少發聲,因為他們想著的可能是「如果工廠倒了我們就沒飯吃」,因此默默承受許多不合理的對待。像在《外鄉女》中,即便知識份子幫忙出頭,女工們也不一定會買單。林佳慧補充,前陣子引發激烈討論的《做工的人》,和前者有類似之處:「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站的位置的觀點,那他在看事情的時候,有沒有看見我們本來就是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教育程度。」因此藉由《外鄉女》,葉天倫不只希望能為勞工發聲,也讓觀眾主動去反思現今的勞動議題。
當然不只有大環境的勞動狀況出現問題,影視產業的勞動環境普遍來說也不算好。葉天倫說:「從《雞排英雄》開始,我就要求公司買桌椅,因為拍片已經很辛苦了,不要再蹲在地上吃飯。當然給了椅子之後,也會有一部份的工作人員說,他就是習慣蹲著吃。可是我覺得我要提供這個選擇。」以台灣來說,已經有越來越多劇組開始重視工作人員的勞動環境,但與國外相比仍差得遠。
「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成本考量。你一個月拍完或一個半月拍完,就是多了半個月薪水。但我覺得說,除了老闆的想法要翻轉,另一部份可能也是結構上,整體經費還是很不足。」葉天倫分享,他自己是在前置準備上做到完善,等到一切都就定位才開拍,而這也是在能顧及工作人員合理的勞動條件下,做到最節省拍攝工作天數的做法。
最初聊到「改編過程」時,林佳慧曾提到,「老師(楊青矗)不只寫他們的痛苦之處,他也寫出他們的心願,這些女工他們心裡真的想走去的方向,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是什麼。像你乍看老師的文字好像都是不堪的人生。可是他們的心裡都是有希望的,也是對自己的未來有夢想。」也許不論是在現實社會或《外鄉女》裡,面對生活中的「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心願」支撐著自己,努力地為自己圓一個夢。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