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框架限制,做出獨有口碑:5 名電影與電視劇通吃的節目統籌(Showrunner)

0

在傳統觀念裡,電影與電視有如異卵雙胞胎,屬於最親近又最遙遠的距離,正如艾米波勒在幾年前金球獎頒獎典禮開場時,幽默又略帶諷刺的名言:「就只有在金球獎現場,光鮮亮麗的電影人得與獐頭鼠目的電視人並肩而行。」但隨著電影預算節節飆升,題材日漸受限,不少電影人也開始往電視圈發展,或尋找更大的創作自由,或單純追求一個自己一直想說但無法在大銀幕說的故事。本文便特別選出 5 位在電影圈名聲顯赫,但近年轉戰電視表現同樣出色的節目統籌,以及他們比起大銀幕亦絲毫不遜色的作品。

強納森諾蘭( Jonathan Nolan )

大銀幕代表作:《黑暗騎士》/小螢幕代表作:《西方極樂園》

麗莎喬伊(左);克里斯多福諾蘭(右)共同創造《極樂世界》。

作為可能是當今世界上最被期待的導演的弟弟,肯定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不少觀眾可能看過克里斯多福諾蘭一鳴驚人的成名作《記憶拼圖》,但不見得每個人都知道該片乃是改編自諾蘭弟弟強納森諾蘭的原著小說,諾蘭弟自己也參與了該片的編劇工作。在《記憶拼圖》之後,從廣受好評的原創作品如《頂尖對決》(至今仍是筆者個人心中諾蘭最好的電影)及《星際效應》,乃至《黑暗騎士》系列把超級英雄帶進凡間的寫實風實驗,劇本都出自強納森諾蘭之手。蝙蝠俠三部曲從《開戰時刻》仍帶有明顯超級英雄 DNA,進到更像是犯罪史詩的《黑暗騎士》,編劇從類型老將大衛高爾換成強納森諾蘭,相信扮演了關鍵因素。

2011 年,諾蘭弟以《疑犯追蹤》正式進軍小螢幕,一開始雖有概念大過執行之嫌,隨著時間經過,影集漸入佳境,在熟悉的推理辦案劇框架上增添了複雜的角色,以及科技下的人性掙扎。2016 年與妻子麗莎喬伊共同創作的《西方極樂園》更是 HBO 年度重量級新作,把原始概念擴充為一個媲美場景的宏大謎團,知性與敘事帶來的刺激,比起畫面上的情慾暴力更勝一籌,儼然成為一個頻道劇情類的全部未來(套句《師父》的名言)。若以諾蘭弟擔任節目統籌的兩齣小螢幕作品看來,哥哥電影裡縝密的謎團設計、嚴謹的結構,以及高概念和執行的完美結合,肯定與他脫不了關係。可惜《西方極樂園》第 2 季要等到 2018 年才上映,否則同時在大小銀幕,體驗兄弟倆獨門的知性娛樂,現代觀眾還真是無比幸福。

戴蒙林道夫( Damon Lindelof )

大銀幕代表作:《末日 Z 戰》/小螢幕代表作:《末世餘生》

戴蒙林道夫(左)與《末世餘生》主角賈斯汀賽理斯(右)。

無論大小銀幕,戴蒙林道夫在多數影迷心中,都是個叫人又愛又恨的名字。他曾是影集《 LOST 檔案》共同創作者兼共同節目總監(另一位則是近年以《貝茲旅館》和《血族》聞名的卡爾頓庫斯)。該劇雖然收視率驚人,影集也有著引人入勝的核心謎團,但在收尾的階段評價兩極,許多影評認為林道夫故弄玄虛過了頭,毀了一代名劇的結局。在這之後,林道夫成功轉往大銀幕發展,先後擔任包含《星際爭霸戰:闇黑無界》《普羅米修斯》《末日 Z 戰》及《明日世界》等超級鉅片的編劇,儼然成為好萊塢最新的商業片寵兒。然而,不知是運氣不佳,亦或本身個性使然,不管今天林道夫扮演的角色是共同編劇(如《闇黑無界》),或單純負責救火(如開拍時劇本連個結局都沒有的《末日Z戰》…),其參與的製作總是有著概念出色但故事拙劣的問題,更加深了影迷對其「只會吹噓,不會解謎」的印象。

2014 年,林道夫構思並擔任節目統籌的《末世餘生》正式推出,描繪地球 2% 人口某天突然集體消失,留下的人們的生活。乍看之下,這又是另一齣概念先行的解謎劇,但這次林道夫呈現出創作的另一面:他不再以「發生什麼事」(謎底)為敘事核心,反倒去發掘角色在面對這樣龐大又無解的謎團背後,所流露的憤怒、悲痛、無力與罪惡感,裡頭赤裸且複雜的情緒讓人深深不可自拔。或許林道夫永遠無法抑制賣關子的衝動,但從《末世餘生》來看,有些時候,沒有答案的問題本身也有一種美。

史蒂芬柴里安( Steven Zallian )

大銀幕代表作:《辛德勒的名單》/小螢幕代表作:《罪夜之奔》


有些時候在好萊塢,一個好的編劇不一定有著一系列出色的佳作,更像是一部廣受好評的經典,加上穩定產出的中上作品。史蒂芬柴里安便是個好例子。1994 年,柴里安以《辛德勒的名單》拿下奧斯卡最佳劇本,片中對猶太人處境的細膩描繪、有血有肉的角色,以及大時代與小人物的平衡,至今仍讓人深深動容。在這前後,柴里安不乏奧斯卡提名作品如《睡人》和《魔球》(本片劇本在他與艾倫索金之間來回無數次,最後乾脆兩個人共同掛編劇),但至今也是產出了不少不過不失(如《美國黑幫》),平庸(如《雙面翻譯》),乃至拙劣(自編自導的《國王人馬》)的作品,每一兩年便有編劇作品產出。牌子絕對是夠老,至於信用夠不夠好,可能要看擲骰子擲到哪面而定。

小螢幕則是截然不同的一番風景。2016 年,柴里安第一次挑戰小螢幕,與 HBO 合作將英國影集《司法正義》( Criminal Justice )改編成有限影集《罪夜之奔》,柴里安除了劇本外也擔任節目統籌一職。不知是有另一名編劇理查普萊斯在一旁協助,同樣拿過奧斯卡最佳劇本的保羅哈吉斯擔任首集導演(?),亦或單純小螢幕提供的創作自由較為廣闊,《罪夜之奔》絕對是柴里安近年最出色的創作,除了延續《司法正義》對司法體系的控訴和剖析,更在裡頭納入美國近年沸沸揚揚的種族議題與反恐焦慮,加上兩名主角出色的演出,成果與去年同樣聲勢驚人的《美國犯罪故事》幾乎可說是不分軒輊。可惜現階段柴里安似乎沒有新的小螢幕作品打算,否則艾美獎典禮行列瞬間又多了一名常客。

彼得摩根( Peter Morgan )

大銀幕代表作:《黛妃與女王》/小螢幕代表作:《王冠》


每個編劇都有自己擅長的類型與題材,就彼得摩根來說,這個類型毫無疑問便是傳記電影。21 世紀以來,包含《最後的蘇格蘭王》《請問總統先生》《魔鬼聯隊》《決戰終點線》,乃至包含《黛妃與女王》在內的「東尼布萊爾三部曲」(另外兩部分別是刻畫其崛起的《 The Deal 》,以及環繞英美關係的《特殊關係》),摩根總能在電影裡用最深入淺出的方法,讓觀眾清晰看見角色最鮮明深刻的一面,以各種情境下人物做出的選擇,定義他們的獨特樣貌。若對比其在傳記類型之外的,嗯,不如預期(如那「精美」的《生死接觸》…),更突顯出摩根對於傳記類型的深厚功力。也因為這樣,看到李安新片《顫慄馬尼拉》( Thrilla in Manila )編劇掛的是摩根名字,可能比什麼 3D 技術或拳擊題材更讓人期待。

同樣美學也延伸到摩根擔任節目統籌、講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至今英國皇室的長篇影集《王冠》上。在這之前,摩根不是沒有過電視劇或電視電影的經驗(前面提到的《 The Deal 》便是電視電影),但《王冠》無論野心格局或長度皆是全新高度,把摩根對英國政治的觀察,以及對特定角色的刻畫功力合而為一,加上不惜重本的製作預算,不負眾望地為摩根拿下金球獎最佳劇情類影集。《王冠》已確定獲得 Netflix 續約,摩根也明確表示自己的企圖是把超過半世紀的故事分季逐步說完,對喜歡「以人為本」的故事觀眾來說,肯定是一大福音。

杜普拉斯兄弟( Duplass Brothers )

大銀幕代表作:《重量級拖油瓶》/小螢幕代表作:《當我們困在一起》

兄:傑杜普拉斯(左);弟:馬克杜普拉斯(右)。

杜普拉斯兄弟或許不是什麼家喻戶曉的電影人,但只要近年有在關注美國獨立製片的動向,這個組合絕對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兩兄弟雖是呢喃核(Mumblecore)運動最早的成員之一,但關注的議題從不只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式無病呻吟,而是在粗糙廉價的製作品質底下,以風趣精巧的劇本克服環境侷限,展現絕佳創意與想像力(對早期作品或呢喃核運動有興趣的觀眾,不妨看看兩人第一次合導的後設「類」恐怖片《紙袋頭驚魂記》)。杜普拉斯兄弟也是最早把類似美學帶進商業環境的先行者,從《重量級拖油瓶》開始把(半)明星陣容用在日常困境裡頭,製作水準遠比過去精良許多,但仍維持觀眾能有所共鳴的題材和手法為拍攝準則,與琳恩薛爾頓(《大愛晚成》)、喬斯萬伯格(《酒友行不行》)等導演一同呈現出美國獨立電影另一個蓬勃發展的面向。

在美國影壇逐漸兩極化的情況下,類似杜普拉斯兄弟這樣的導演往電視圈發展似乎也屬必然。值得慶幸的是,從杜普拉斯兄弟第一齣 HBO 影集作品《當我們困在一起》來看,兩人的美學換了媒介也絲毫不受影響,同樣在一對夫妻與他們親戚好友再平凡也不過的日常生活裡,發掘出種種笑鬧、窘迫、無奈與喜悅,不刻意渲染便能讓觀眾深深感動。《當我們困在一起》雖然兩季便宣告結束,兩人的小螢幕之路可沒有就此打住,先後與 HBO 和 Netflix 分別簽下合約,繼續創作影集與電影作品。今年兩人有新影集《Room 107》問世,加上擔任製作的動畫影集《動物故事》即將回歸,後勢相當可期。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