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史柯西斯醞釀 28 年的信念之作:關於電影《沈默》的 4 件事

0

大師級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心心念念 28 年的信念之作《沈默》終於要上映了。除了 100% 在臺灣拍攝以外,你對這部電影的瞭解有多少?除了探討宗教與信仰之外,殉道與見證、死亡與生存、堅定與掙扎、人性的純潔與醜陋等等,都揭示在一幕幕淒美又沉重的畫面中。以下介紹《沈默》的拍攝緣起與內涵,或許在看完之後,更能體會史柯西斯的熱忱與信念。

瘦得皮包骨的亞當崔佛與安德魯加菲爾德。劇照提供:CATCHPLAY

在 17 世紀日本江戶幕府的禁教時代,2 位神父洛特里哥(安德魯加菲爾德 飾) 和卡爾倍(亞當崔佛 飾)偷渡到日本,為調查恩師費雷拉(連恩尼遜 飾)受迫害而棄教之謎。在他們私下潛入日本的過程中,目睹無數信徒為信仰而慘遭酷刑的凌遲,2 人開始懷疑自己一直堅持的初衷,更被迫面臨最艱難的抉擇…。

從拍攝的起源說起

《沈默》1980 年英文版,應該就是大導演當年拿到那本。

讀過天主教學校的史柯西斯,在 17 歲時閱讀卡山札基的歷史名著《基督的最後誘惑》時,認為這部作品應該拍成電影,就成為了他就讀電影系的契機。 1988 年,電影《基督的最後誘惑》問世後,有許多宗教團體與他接觸,當時一位主教送他遠藤周作的小說《沈默》,他並沒有立刻翻閱。

1989 年的夏末,史柯西斯為實現答應黑澤明的諾言,不顧《四海好傢伙》還沒完成,便告假 15 天前往日本拍攝《夢》。在從東京坐往京都的新幹線上,他打開了《沈默》,看完後認定可以拍成一部驚人的電影,就如同他當時閱讀《基督的最後誘惑》一樣—–但與年輕時不同的是,當時已在國際影壇奠定地位的史柯西斯,卻不知道要從何拍起,「當我在閱讀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從何理解起,也不知道怎麼搭設場景、拍成影像。因為我還不能理解這本書的核心。」

到了 1990 年,史柯西斯不願放棄,跟《沈默》共同編劇傑考克斯試著撰寫劇本,且希望能立即拍攝;1992 年,原作者遠藤周作也飛去紐約與史柯西斯碰面,敲定了將《沈默》搬上大銀幕的事宜。遺憾的是,直到 1996 年,遠藤周作過世時,劇本都還沒完成,這對史柯西斯而言無疑是一大打擊:「中途我曾經放棄,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我真的不知道。」

臺灣原始的自然美景,的確為電影加分不少。照片提供:CATCHPLAY

為了轉移注意力,史柯西斯接連拍了《純真年代》、《賭城風雲》、《達賴的一生》等,同時繼續閱讀《沈默》,也持續構思著如何實現拍攝此片。然而,面臨種種法律與籌資的問題,這個拍攝計畫持續延宕,直到 2013 年底才正式拍板定案。結果在 2014 年真正開拍時,從前置作業到拍攝、後製,又花了史柯西斯將近 3 年的時間,直到 2017 年終於上映。

辯證宗教與信仰的本質

儘管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史柯西斯拍攝宗教電影並不是為了傳福音,從《基督的最後誘惑》便可窺知。他不只要討論宗教與信仰,更重要的是在信仰背後的信念。先前史柯西斯在臺灣接受訪問時,曾言:「我拍的電影都跟追尋靈性與精神探索有關,探討原罪與救贖的概念」—–而這個概念,在與他相處 28 年《沈默》中,發揮至極限。

從「面對人性的苦難,神為什麼總是沉默」的大哉問開始,再從中探討與辯論:人信仰的是宗教的真理還是教義?宗教之於人,究竟是生命的想像還是實踐?這對史柯西斯來說,無疑是理解基督宗教的空前挑戰,也是他一直以來不斷思考的課題。

小松菜奈(左)也有參與一角。照片提供:CATCHPLAY

在故事中,日本信徒的宗教自由被剝奪,偷偷摸摸地過著沒有神父可以告解、沒有辦法讀經的生活;然而他們的信仰非常純真與堅定,不顧受迫害的風險,即使受到酷刑,也願意以神之名殉道。遠藤周作將背景設定在日本禁教時期,以殘酷的環境凸顯信仰的力量,並試圖帶讀者思考:在極其痛苦且絕望的環境下,神卻始終保持沈默,那麼只剩下信念能支撐自己的信仰。

史柯西斯在電影則再度強化這一點,甚至加上了悖論般的神學思考。在宗教迫害的環境下,當殉道者成為掌權者逼迫神父棄教的工具,洛特里哥該繼續告訴他們殉道能夠通往天國,以堅持保住自己的神職?還是願意棄守自己的信仰,捨身解救這些無辜的信徒,讓他們的生命不被暴政終結?

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傷疤

日本文化如同沼澤,讓基督信仰的根腐化,變質。

「井上大人」(右),是令人牙癢癢的官吏。

1971 年,日本導演篠田正浩已拍過一次《沈默》,當時也入選坎城影展。時隔 46 年,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再度翻拍,以教徒及外國人的雙重身份,希望重新審視原作所闡述的宗教與信仰,也重新詮釋東西方的文化衝擊,如何影響 17 世紀的日本幕府時代。

這段歷史,要說回 16 世紀中葉,耶穌會神父方濟各沙勿略,與西班牙的 2 位神父進入日本平戶,以長崎為據點傳教。當時傳教活動十分順利,日本天主教徒達到 40 萬人。不過之後,歐陸開始新舊教之爭,伴隨著各國商業貿易的糾紛蔓延至日本,加上佛教徒與天主教徒的衝突也不斷升高,統治者豐臣秀吉即於 1587 年頒令天主教禁令,開始逼迫信徒棄教和驅逐神父。

連恩尼遜的戲分雖少,卻是全片的關鍵。照片提供:CATCHPLAY

電影中不帶感情的一幕幕酷刑,不只是呈現信徒願意為宗教承受苦難,而是要讓神職人員見識到:他們口中的真理與聖典,來到日本只是一連串的禍害。卡爾倍與洛特里哥尋找的恩師費雷拉,正是最懂這一切的人,從他身上經歷的一切及說出的告白,便是對此歷史的終極回應。

融入西部片與戰爭片的元素

馬丁史柯西斯執導過各式各樣類型的電影,包括最著名的黑幫或犯罪電影,也嘗試過驚悚、運動、宗教等題材,甚至也有歌舞片—–但從來沒有導過西部片。有趣的是,以日本歷史為背景、探討宗教與信念的《沈默》,竟讓人聯想到經典西部片《搜索者》的劇情:同樣為主角深入異地,為了尋回至親及尋找真相。只不過《沈默》中的兩名神父,並不像《搜索者》的男主角一般老成,年輕又不諳世事的他們一心追求神職人員的使命,而捲入這場迫害風暴。

片中有不少慘不忍睹的酷刑。照片提供:CATCHPLAY

西部片在哲學及政治領域中出類拔萃,因為其尚未官僚體制化的社會型態,能夠透過角色間的互動反映出社會機能。在《沈默》中,史柯西斯借鏡西部片的框架再加以精簡,沒有鉅細彌遺地敘述日本社會的面貌,卻詳細描述日本天主教信徒的慘狀,以呈現出人為了信仰能承受的極限,也是宗教信仰在原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沈默》除了結構類似西部片,也有戰爭電影的敘事手法:重複提到「長崎」與「井上大人」為天主教的迫害來源,直現酷刑的場面也讓人想到戰爭片的屠殺情節。在井上的兇殘統治下,史柯西斯將痛苦的強度層層堆疊,藉由角色中生理及心理上的苦難,以帶出電影的欲探討的內涵,使《沈默》成了幾乎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錯綜複雜的一部。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