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樓下的房客》:還站不穩就想飛的尷尬

0

文/ DW

劇照8

《樓下的房客》以類型為整部電影取向,主打「鑿開人性的黑暗面」。

看完口碑場後,還特別回去 google :「樓下的房客 黑色幽默」,其官方臉書的介紹有提到黑色幽默,但預告片卻感覺不到黑色幽默的元素,只有以「挖掘人性黑暗面」為主題的懸疑驚悚。即使以看黑色幽默的心態去觀賞,但真正有笑果的不多,更嚴重的是,其黑暗驚悚的調性並沒有呈現好,只能靠獵奇的畫面充場面。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簡言之,最大的失誤在於編劇和導演對這個故事的 vision (預設)不夠明確,因此編導真正想說的故事,觀眾其實沒有感受到。九把刀在訪談中 提到改編的重點在於增加人性的溫度,以挖掘人物變態行徑的前因後果。所以我們可以預期觀眾會以同理心看待裡面的人物,也就是說,接受這些人物為什麼會這麼做,並和他們一同感受。

劇照7

在劇情的設計上,《樓下的房客》己為角色的行為,缺乏說服力。

然而主角這些行為的原因直到最後才突然丟出來,而且邏輯有很多漏洞。要讓觀眾感受到他的悲哀,就像跟別人說希特勒罄竹難書的暴行後,再簡述他悲慘的童年陰影一樣,難以讓人信服。配角就更不用說了,為了透過配角的衝突呈現人性的黑暗不是不行,但黑色幽默的笑點就是建立在他們荒唐的行徑上,要觀眾笑他們又要陪他們感傷,豈不是自我矛盾?

人性的溫度沒有呈現好,那其主打的人性黑暗呢?與其說是黑暗,改成「獵奇」會比較適合。兩者差別在於獵奇著重在視覺上的血腥殘忍,而黑暗則是以人類的心態為重。成功的黑暗情節來自挖掘出人們難以啟齒的非主流慾望,或是不政治正確但合理的思考邏輯,並且讓觀眾感受到人物的掙扎或認同其思維,如《火線追緝令》布萊德彼特不得不為之的絕境,或是《進擊的鼓手》 Fletcher 的教育方式。

2016050355352645

原本受人矚目,讓人好奇會怎麼處理的「亂倫」部分,似乎連蜻蜓點水都算不上。

回頭看此片主要的黑暗情節:偷窺性慾、爭風吃醋、亂倫,前兩者其實不至於驚世駭俗,而亂倫在本片的呈現連蜻蜓點水都算不上。更何況整片的笑點還是建立在這些人物的荒謬行徑上,(無論有意無意)讓觀眾以第三者的角度冷看這些人物,而不是站在人物的角度,隨著人物感受,怎麼能感受到人性的黑暗?另外預告片引人矚目的配樂,也造成反效果。用浩大煽情的交響樂襯托恐怖的情境本來就有一定難度,整片不斷轟炸,又想藉此帶出房東如指揮家般操控一切的狡詐,想在單一情境內塞入太多感受,反讓觀眾無所適從。

雖然簡介有提到黑色幽默,但就像預告一樣,整片的笑點中,真正成功做出黑色幽默的地方不多,主要集中在老張(莊凱勛)和宅男(侯彥西)身上,剩下可以做好的笑點卻被煽情的交響樂干擾,搞得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其他的笑點則是「可笑」,和黑色幽默的差別在於,後者是「意料之外,但情理之內」,但前者則是打破人物本身的內在邏輯,若前者要真正的成功,要嘛做成周星馳式的無厘頭,或者是《 The Room 》爛到經典的「非正規喜劇」,但顯然《樓下的房客》沒有朝這兩方向走,這樣可笑的笑點只會破壞觀眾和電影之間的連結。

劇照3

《樓下的房客》試圖做出台灣少見的黑色幽默,但在製造笑點的部分沒處理好。

高達 1.5 億的預算,加上吃力不討好的類型,之後可能會再次引起關於類型電影的爭論,甚至有人對類型感到反感,認為它框住對電影和人物的想像,電影應該只有好看或不好看的分別。但類型電影的成功不是因為「公式」,而是其「形式」能讓觀眾站在特定的角度去了解這個故事。

在台灣有傑出票房的《控制》,在類型的操作就是典範,以懸疑驚悚類型宣傳,但爆點出現後,順其自然地加入黑色幽默的笑點,除了好笑,更對主題有進一步令人心寒的詮釋。這一切都是因為編導很清楚觀眾在整部片的感受或觀感會怎麼變化(而不是常見的「讓觀眾自行解讀」),他所要做的就是確保觀眾能照他預設的形式(再次強調,不是公式)去走。台灣對於類型電影的排斥和認知,大多僅止於片面的三幕劇,如果不願意真正挖掘各種類型電影的手法,就急著趕鴨子上架,那再多的爭論也只是徒然。

延伸閱讀:

院線影評/《樓下的房客》:詭譎而對味的都市恐怖病

《樓下的房客》精算票房與製作崔震東與九把刀的拉鋸戰

九把刀《樓下的房客》唯一專訪:「改編就是要 PK 自己」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