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台灣小生荒,早在中國大陸挖角前就已自廢武功

1

 

Screen Shot 2016-07-13 at 19.21.46台灣藝人的養成與港日韓不同,其中能夠脫穎而出的明星,又能夠有多少個?左起:吳慷仁、藍正龍、邱澤、炎亞綸、謝佳見。(圖片取自吳慷仁臉書、藍正龍臉書、邱澤臉書、炎亞綸臉書、謝佳見臉書

台灣電視與電影小生的演法與風格涇渭分明,兩邊活水不流動,固然是因電視台短視近利的演員時間壓縮,也有著導演界長久的文青迷思,然而要拍商業片,就必須要有大明星,尤其是必須要多位小生,而台灣真能扛起票房的小生,又在哪裡?

要當天王,苦是不能迴避的

Screen Shot 2016-07-13 at 19.45.29港星郭富城的演藝生涯寬廣,無論是歌唱或戲劇演出,皆不斷嘗試創新,造就了他的天王封號。

很久以前,訪問郭富城,當時港星熱剛過去,台灣一堆新演員人氣崛起,我問他擔心「天王熱」退燒嗎?他回了一句像在提醒自己,也像在宣誓的話:「真正的天王是不會過去的。」

的確,之後幾年你就看到他演唱會大玩 360 度旋轉的舞台創造歷史,也看到他選擇角色的多元,不論人們是否認同或喜歡他,他不會讓人忘了他。

關於一個演員的生存意志,在早年辛苦搏出頭的演員身上多少可以看到,鮮少有「因為我是演員」,就減少做周邊宣傳,或少參與其他自認為與演戲無關的磨練,如當年梁朝偉從主持兒童節目出身、周星馳以臨時演員起家。這令人想起日本又吉植樹的暢銷書《火花》寫的成名路,吃苦當吃補,而不是當下為了那角色苦,而是對日常的苦從不迴避。

日韓的綜藝與舞台劇,造就小生的強韌度

相較於香港,以及日本許多演員從舞台劇磨練實力,二宮和也當初受到蜷川幸雄的磨練、大野智不只演舞台劇,他也不排斥各方面的經驗增長,包括他自己藝術作品的展出,而大陸演員胡歌也是從舞台劇重新再起。

同時演員也從綜藝節目不惜將自己丑角化,來讓自己演出放得開(如嵐跟 SMAP),韓國演員也以綜藝節目來丟棄偶像包袱。然而台灣這邊的綜藝、戲劇、電影、舞台劇的壁壘卻分明,長久下來,難以生產出來能放能收的演員,生命歷練的不夠,充分展現在台灣中與新生代演員身上。

這不只是發生在戲劇演員身上,歌手自從王菲當時不願上綜藝做宣傳後,也開始輪番建立不上綜藝節目宣傳打歌的風氣,這導致台灣綜藝節目充滿談話性藝人的開始,也讓歌手象牙塔化的情況益發劇烈。不知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王菲是個歌唱天才才能如此,但不代表這是通例,其他藝人的人生閱歷在過度保護之下,相對平凡窄小化,這多少是為什麼,台灣唱作藝人在三張專輯後往往出現疲態,其生活過法或許刺激,但太單一了。

戲劇與電影兩派愈走愈遠

《火花》固然在講相聲演員,但同時也在提點生命厚度造就藝人的基本功,你要跟不認識你的台下觀眾一再短兵相接,嚐過擁擠在綜藝節目後台的尷尬,因為無論是歌手還是演員,自信舞台風格固然要累積,但能把歌或戲詮釋好,通常是能完美詮釋自身的軟弱與脆弱面,那經驗值不夠,很快就只能紅三、五年。

寒戰2-1920x1080《寒戰 2》從開拍之初就受到各方關注,挾著香港三大影帝郭富城、梁家輝及周潤發當號召,台灣新生代演員楊祐寧及彭于晏(左一)(左二)亦演出其中,跨足台灣以外的電影市場發光發熱。

而台灣小生荒的問題,在於上游經營觀點就出問題,早在中國大陸大舉挖角前,台灣電視戲劇小生就很少能接到電影作品,台灣電影導演也通常用自己培養的,或認為其有電影純淨質地的演員,問題固然在於兩者導戲與演技方法全然不同,台灣戲劇被教導的是相對誇張的演法,與台灣電影崇尚的自然演技不同,然而可惜的是,兩方活水不流動,我們難以造就像《寒戰 2》這樣整齊的老中青演員群。

以女星來說,林依晨、程予希是少數能跨足到電影圈的,但小生,除了宥勝成功演出《菜鳥》外,其他如賀軍翔則是轉戰大銀幕受挫,小螢幕的演員往往必須頻密接戲,且角色類型重複,使得他們折舊率高,如今台灣電視戲劇圈還能保持一定接戲量與知名度的,就是吳慷仁、藍正龍、邱澤、炎亞綸、謝佳見等,名單人數少到可憐,有些人必須像等待果陀一般等待好劇本,有的則必須在高富帥等重複劇型中打轉,不然就是新演員必須忍痛吞下《狼王子》這樣的劇本,頗受電影導演青睞的黃河,也曾嘗試台灣連續劇,但格格不入的感覺,很明顯呈現在螢幕上。


三立偶像劇《狼王子》自上檔後因採用「狗」作為劇中的「狼」,且篇章與情緒完全不連貫,引起網友諸多討論與撻伐。

過度文青化的影壇真能創造多樣式的明星?

兩邊的活水無法流動,如能轉戰大銀幕者,就像插翅飛了一樣,不願再回台灣戲劇圈,不能像韓國演員回歸戲劇,照樣兩邊吃得開。其實台灣戲劇已經病得太深,目前當務之急是向大陸微電影、微戲劇建立電影與戲劇都可通用的演員,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涇渭分明。電影導演迷信且執著於自己培養的新演員,不少有著岩井俊二與是枝裕和的路線執迷,從青年看法國新浪潮高達等片長大,這樣的系統,產出的藝人容易流於同一種風格,演員是執行導演的意志,而非他個人的特色,於是台灣演員從金城武,到近年來彭于晏,都需要各國導演的訓練才能開花。

電視導演墨守成規、電影導演多數容易流於自己的文青公式,活在永遠的青春期,連商業校園片男主角的選擇,也往往是投射自己少年時代,恐怖、驚悚中的男主角也是一貫儒生系列,難以狠下心推向人心極致,以至於商業片總差臨門一腳。如此兩派,很難培養出多樣性的演員,遂變成電視、電影各自閉門造車,或許還要等到網路頻道的自製劇,來衝破彼此的南柯一夢。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