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原來 1 家人》編劇:「荒謬的事情要用幽默去化解!」

2

採訪、撰文/畢畢;攝影/林東亮

不同於戲劇主流的浪漫愛情劇,情境喜劇《原來 1 家人》以惡搞方式博觀眾一笑。(圖片來源:原來 1 家人臉書專頁)

在台灣製作戲劇,常得面臨好劇本難尋的窘況,其中又以喜劇本最難找,也最難討好觀眾,尤其影視產業每況愈下,市場呈現一種幾乎只有偶像劇才有獲利機會的狀況下,台灣戲劇類型可說是越做、路越窄。

有鑑於此,友松製作公司成立編劇中心,兩年多來網羅過十多位專業編劇,但友松娛樂負責人薛聖棻一想到要做情境喜劇,仍是一個頭兩個大,只因為劇本實在難寫,於是新作《原來 1 家人》做了一個全新嘗試:找來三位電視零資歷的 80 後,挑大樑負責劇本,試圖跳脫傳統框架。

2013 年重組的搞笑團體「達康 .come 」,原名「黃金比例」,由康康、阿達兩人一高一矮的組合,漫才式說笑逗唱廣受歡迎,兩人是北藝大戲劇本科生,曾是魚蹦興業團員,兩人嚴肅看待搞笑這檔事的長才,被薛聖棻相中,成為情境電視喜劇《原來 1 家人》的「編劇導演」;他們找來長時間耕耘於劇場劇本的林孟寰(綽號大資,台大戲劇系碩士,12 歲出第一本書,是作家、詩人)一起合作,3 人拚了命抖包袱,逼得五、六年級生的製作高層只能放下老包袱,任他們為台灣的情境喜劇開創新的話術與辨識度。

_U6A2989

三位零電視資歷的 80 後,「達康 .come」的阿達和康康,以及劇作家大資,首挑大樑擔任情境喜劇《原來 1 家人》編劇。(攝影:林東亮)

至於編劇導演是個什麼樣的新頭銜?說穿了,就是劇本內容發想、補笑話。

而又為什麼要找來大資合作?講白了,就是要找一隻懂達康 .come 的好筆。

但回歸到劇本的內容上,說穿了、講白了,其實是場「受難記」!

Q. 首次獲邀參與電視劇本,劇場和電視兩者媒材不同,在創作上有何差異?

達康 .come(以下簡稱「達康」):因為每個人對「笑點」這件事感受不同,而笑點也跟創作者平常熟悉的作品風格有關,在判斷上容易出現很多分歧,還好《原來 1 家人》主要觀眾群設定為 18 至 40 歲,跟我們平常演出的觀眾設定相似,所以我們以平常判斷笑點的設定與思維出發,只不過要符合電視製作的規格比較難。漫才是兩人對口,很多笑點的丟、接也跟電視劇不同,電視劇有很多情境,劇情需要有鋪陳架構,所以找大資一起合作。

大資(以下簡稱「資」):寫作上不困難,思維上要延續 40 集則是很大工程,需要合理故事背景,合邏輯的組織架構。基本上,我們每天都在想下一集要寫什麼,很多時候想到一個很新的點,但實際放進劇本時又非常卡,這種時候還蠻多的。也常有三人意見不同,每次爭執不下,就由編劇助理出面調停。

Q. 漫才演出 vs. 電視螢幕演出,「搞笑」的呈現上,有何不同?

達康:很大的差異是,電視情境喜劇根植於某種寫實面與家庭生活,所以沒有辦法推到我們在劇場演出時的荒謬與奇怪,因此在編劇上斟酌很久,諸如角色多少、故事線條與笨蛋喜感方向上,都經過微調;尤其是主角台詞不能太脫離現實,所以我們將大量漫才喜感與破壞式對白放在配角上,因他們不影響主線進行。

資:就像周星馳喜劇有很多時候是非常瘋癲、非常狂,但一定會有個合理前題,我們也為《原來 1 家人》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是:與家人之間的感情。只要有一個合理前題,很多事情都可能發生;在編劇過程,每找到一個有趣的哏,都要回頭想想其合理性,才能過得去。

Q. 選角結果誰最讓你們驚訝?誰最有喜感?

達康:應該說 7 個主角都讓我們很驚艷吧,當初在 casting (選角)時,只看過他們試演的片段,實際投入演出後,大家越玩越開。當中劉子千算是給我們好幾個層次的驚喜,他真的是很刻苦地在背劇本,因為看不懂中文,也沒演過戲,對台灣生活理解相對少,讀劇本時還真的帶了一本完全是羅馬拼音的劇本,要邱澤、坤達不斷幫他提詞,當時我們心想:哇靠!這真的行嗎?

結果第一集初剪出來,我們笑得快死掉,劉子千真的很有天生的喜劇感,不是說他了解劇本多少,而是他先天會去設計自己的角色,直覺到非常厲害;因為喜劇有個犯規的地方在於,太有表演經驗的人有可能太匠氣,但劉子千是一演就出來,完全沒有猶豫,反而很有效果,是原汁的驚喜。

資:劇本前後修了 3 個版本,也因演員或多或少地出線,而有些適當微調,但我們盡量不因演員而修改劇本,大致上仍維持原創的角色精神。

Q. 哪位演員在理解劇本的過程,最超乎想像?

達康:剛開始跟邱澤溝通劇本時,他有點無法消化,因為台詞多、戲份又重,與他以往的高富帥演出大相逕庭,但他是非常認真的人,花了非常多力氣去理解、消化角色。我們放了很多漫才元素在這部戲裡,而他的角色其實是最大的「吐槽」,是最大的受害者,很多事情都反映在他身上,他最倒楣。後來,邱澤不但消化這個角色,還加了很多個性上的特質,他的用功,轉化成很不一樣的演出。

Q. 80 後的漫才幽默,要如何讓首次當製作人同時又兼任演員的藍心湄理解?

達康:我覺得她還蠻懂的,她說不定是整個劇組中最理解的人。

跟在她旁邊演戲,我覺得很渾然天成,不過她抱怨我們台詞太多——因為喜劇本是連內心戲都在講話——她對戲時一直整我們、很敢玩,導演不喊卡,她就劈哩啪啦演一大堆不是劇本的東西,或是開一些很黃的玩笑,讓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接。

資:她的角色本身很荒謬,一開始我們很難拿捏 16 歲的人從未來回到現在該怎麼寫,加上又是心湄姊演,結果是她很有活力,自己設計了很多表情,超越我們的想像。

藍心湄(左)不惜扮醜,逆齡演出年輕演員郭書瑤(右)之女。(圖片來源:原來 1 家人臉書專頁)

Q. 會不會擔心觀眾看不懂 80 後的喜感,就轉台了?

達康:我們也在思考,所謂 80 後、90 後,都是為 70、50、60 年代這些人所定義的。什麼是 80 後?我們不一定比你們看得清楚,因為我們就生長其中,只能說我們選擇的題材與笑料方式屬於這個階段。唉,其實我們也是緊張不已,很擔心收視率,首播後可能買船票,從恆春逃到柬埔寨,搭舢舨船⋯⋯

(訪問後當晚,《原來 1 家人》開播,中視首播收視 0.66,最高點落在藍心湄逆齡變成邱澤與郭書瑤女兒,飆到 0.97 )

資:有些非常特定族群的笑點,我們會把它當成是彩蛋,會希望沒有 catch (理解)到的人也不會覺得少了什麼,笑點不一點每個人都接受,但是家庭情境上會有辛酸、感人的。我們會把這塊補足,希望打動更多人,笑中帶淚看。

Q. 劇本最想傳達什麼精神?

達康:一開始定調就是家庭。什麼叫做家庭?什麼叫做家人?以未來的女兒強制進入成為家人一起生活的過程表現,家人是一條我們沒有放掉的線,朋友之間也像家人。希望在這麼多離奇的劇情中,反而可以看到大家身邊最靠近的事情,最貼近生活的事情。

資:這齣戲簡直是個受難記!劇內角色在生活中不斷遭遇失敗,很多笑點都是在他們的失敗過程中,我們取笑他們,然後他們在下一集又能量飽滿的出現,這是一種態度,還蠻激勵人心的。劇中角色就跟我們大家一樣,遇到各種挫折、失敗和挑戰,但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要不斷地去面對、解決,即使是荒謬的事情,都要用幽默的態度去化解,這是這齣戲希望帶出來的精神。

Q. 怎麼看《原來 1 家人》在台灣影視產業發展中的定位?

達康:比較麻煩的是,台灣人不太看自己本土的作品,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想試試看,想試試以我們的能力,能在電視圈做到什麼程度。

我們最想保有的是原創性,喜劇的原創性。喜劇最好看的時候,就是它第一次原生出來,去演繹原生創作一定最有活力,希望有更多人能堅持原創性,去做搞笑的、好笑的,不斷地燃燒自己去做,也希望電視台對原創性作品能有更多耐心,因為長時間下來,製作速食化會是一種傷害,就算步調慢不下來,還是希望有多一點耐心。

資:喜劇式娛樂產品其實有一個很大的文化功能。現在看中國劇、韓劇都很方便,可是我們自己的喜劇呢?我們希望《原來 1 家人》能帶進我們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識別度,在其他國家被看見時,也能看見台灣文化,這種潛移默化的意識力量其實是很大的,這也是我們一點小小的期待。

_U6A3013

儘管《原來 1 家人》劇情荒謬又惡搞,但三人一致認為劇集想傳遞的核心是:「遇到挫折也不灰心的『態度』。」(攝影:林東亮)

大資回憶,當初製作方第一次看到《原來 1 家人》劇本時,薛聖棻先批評劇本簡直亂寫、亂搞,接著卻說,如果繼續用五、六年級生的觀點作戲,等於與市場上的其它作品無異,「於是薛哥花了很多力氣否定自己來成全我們的劇本,也交代製作人不要伸手進去改變年輕人的創作,剪接時也不能隨意抽掉任何一個笑點段子,」這種力挺態度,讓大資內心相當澎湃。

《原來 1 家人》幕後工作人員幾乎清一色都是 80 後,此外與《一把青》後製特效合作,聘請《痞子英雄》美術指導,就連情境喜劇最慣常的笑聲,都堅持不用罐頭笑聲,而是請成音組重新錄製。好笑影片在網路上已不勝枚舉,單靠喜感就能餵飽觀眾難如登天,如何在電視劇集的模式下,重點情境喜劇的火力?編劇們認為,唯有回頭定義好的故事劇本,讓演員在劇本上有好的發揮,如此 45 分鐘的鋪陳,才會架構出更脫俗的作品。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