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慕慈專欄/從金城武與金秀賢 看見台灣傳統媒體大樹將傾

2

Kim_Soo-hyun_2014_PaekSang_Arts_Awards06b

文/黎慕慈(資深媒體人,曾任港台《壹周刊》執行副總編輯、《壹電視》「壹級娛樂」總編輯兼製作人)

朋友到中國的新媒體工作,該公司成立一年,最初發行了一本汽車月刊,預計五期後收益打平,沒想到第一期就賺錢。一年後,該公司取得英國最權威的電視汽車節目《Top Gear》中國版權,一季十集,單是三位主持人的費用預算,超過一千萬人民幣,每集製作費上看百萬人民幣。電視節目上檔時,將同時推出《Top Gear》的書籍,書中照片由紐約名攝影師在錄影時全程跟拍。

聽在台灣打滾多年的媒體人耳裡,對這種跨媒界的砸錢製作豈止「流口水」,從羨慕、感慨、嘆息到不爽,五味雜陳。大陸充斥著new money,購買國外版權成功登陸的《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激發了更多媒體熊熊野心要在電視節目上跟韓國媲美(《Top Gear》有韓國版)。台灣呢?連old money都留不住,紙媒銷量跟廣告暴跌在苦撐,電視節目抱著浮木在掙扎,綜藝節目一集製作費新台幣20萬元左右,做了十年、收視已不是保證的《康熙來了》也不過50萬一集,捉襟見肘下,只能找三、四、五線退而求其次的通告藝人上節目,每位來賓一萬至兩萬,拼拼湊湊就是一集。水準江河日下自然,最危險的處境是,電視台直接購買大陸及韓國的節目播出,兩相比較之下,台灣電視節目跟台灣人的低薪一樣,回到十多年前的水平,而且,情況不會變好,只有更壞。

根據AC Neilson 2014年5月份調查報告,30-39歲廣告主打的客戶層,有七成用網路看新聞,每天看電視時間則平均減了5%。尤其是台灣在弱經濟狀況下,精品客戶早跟我說,台灣的營業額在亞洲區幾近吊車尾。廣告客戶在有限的預算內,平面廣告寧選手機網路棄紙媒,電視廣告則充斥低成本製作,大型廣告買少見少。海外市場也對台灣節目失去胃口,大陸現在連《康熙來了》都看不上眼,戲劇以外,台灣節目已經走不出去。

而媒體靠廣告維生,從廣告的選角、題材可窺視市場的大小。台灣最大咖的廣告主角是金城武,去年的長榮航空,今年的中華電信4G廣告,後者賣的是帥哥,前者賣的是人情味加台灣景點,都屬小範圍。但金城武最新廣告剛播出時,我人在香港,打開電視以及走在地鐵通道,一半的廣告卻是金秀賢,從電話、電視、精品到月餅都是他(8月還有巧克力),賣的是大範圍的科技、時尚與人氣。金城武今年40歲,金秀賢26歲,金城武近年的代表作,我想了五分鐘,才記得有部《武俠》(已經是2011年的作品);金秀賢的《來自星星的你》,連沒看過韓劇的國小生都知道(然後問我「金城武是誰?」)金城武的廣告,台灣以外沒人關注,金秀賢的廣告,全亞洲都在放送(台灣也有露出,只是播出頻率不到香港十分之一)。金城武象徵的是舊時代,金秀賢代表的是新世代。


(金城武出演的中華電信4G廣告,廣告本身毀譽參半,倒是金城武仍為焦點。)

台灣傳統媒體人看待新科技,大概就像上年紀戀舊的歐巴桑,念念不忘金城武的帥氣,對金秀賢的魅力多以「他哪有帥?」「我不喜歡黃毛小子」的心態視之。迷偶像可以講個人喜好,做媒體用這種心態就是視野狹隘。媒體人其實心知肚明,迷網時代來臨,數位廣告是未來,多媒體經營是必然,單純的紙媒經營跟傳統電視都是在等死狀態,但他們的認知也僅止於此。媒體大佬只會問:「要投資多少錢?」「什麼時候可以賺錢?」聽到前面問題的數字就搖頭,聽到後面問題沒有數字的答案就害怕,最後的選擇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死守現狀或只改良些許等奇蹟,又或是等別的媒體先倒下,然後竊竊心喜自己可以苟延殘喘。

但問題不只是媒體高層的財力與心態,還有媒體工作者的適應能力及本事。上面提到的《Top Gear》節目需要大量出外景的電視人才,朋友開出的條件是:一、懂電視製作;二、懂英文;三、懂汽車;四、懂中國地形。我一聽,搖搖頭,懂汽車懂英文的台灣紙媒記者有,但不懂做電視;懂電視製作的台灣媒體人很多,可是要懂英文又刪掉八成,再要懂汽車?絕無僅有。第四點中國地形根本已不在考慮之列。

以前的媒體工作者分工很清楚:報紙、週刊、月刊、電視,壁壘分明,報紙看不起週刊,週刊看不起月刊,紙媒記者罵電視抄襲,電視人笑紙媒懂個屁。可是,當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iPad像巨浪捲走紙媒及有線電視的市場下,影音取代影像,故步自封的媒體人才驚覺自己沒有「三兩三」,逼上梁山只落得一副尷尬模樣,獻醜藏不了拙。電視人則追求「一薪還有一薪低」的廉價勞工,完全忽略市場的淘汰賽已經悄然來臨。

這個現象,跟金城武樹倒下一樣,你怪颱風亂舞,實情是根基腐蝕。以為大樹不會倒,到頭來才發現不堪一擊。眷戀舊日神話的媒體高層該醒一醒,不是每棵樹都可以救活扶植,傳統媒體的喪鐘在敲了,再掩耳盜鈴,末日只會更快降臨。

刊頭圖片credit:stay in memory ,CC BY 2.0-kr


 隨時鎖定更多犀利有趣的觀點,歡迎加入娛樂重擊粉絲團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黎慕慈,資深媒體人,曾任台灣《壹周刊》執行副總編輯,台港媒體工作歷24年,範疇涉及報紙、週刊、月刊、電視及網路,亦三度參與包括香港《壹週刊》、台灣《壹週刊》、台灣《壹電視》的草創工作。2013年離開媒體。個人著作:《愛。來去。住台灣》(2014/8月出版)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