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相愛相親》導演張艾嘉:從愛的代價到愛的教育,終於找到了最想拍的題材

0

文/雀雀

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相愛相親》,可謂今年金馬獎入圍的最佳劇情片中最溫暖動人的一部。很多人把《相愛相親》比喻為久釀陳年版的《20 30 40》,囊括了更多世代差異的描述、對女性的心靈層面也觸碰更深。但張艾嘉其實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甚至覺得是兩回事:「《20 30 40》描述的是 3 個女人、3 種年紀的心境狀態,3 種代表。可是《相愛相親》並不是 3 種女人世代的代表,而是她們被穿插在一起,講一個家庭的故事,講家人之間的互動、互相影響的過程。

少女心與年紀無關

看著張艾嘉,你很難相信編導演集一身的她已經 60 好幾了,因為她的眼神中總是閃爍著精神,微笑中總還有融化人心的美麗。《相愛相親》講的是一家人的事,卻花了很多篇幅在處理劇中一家人各自看待家人與愛人之間的有所差別,3 個女人在拿捏愛情與親情的分寸裡,收放之間醞釀出了動人的氛圍。張艾嘉導演喜於在電影之中強調「女性應該不是為了感情而活,要為自己而活」——而一旦為自己而活以後,她們的感情價值反而會提升。尤其是拍完《相愛相親》以後,她更加體認到「愛」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我不只為一個人而活,我為自己而活,可是我愛一個人的那份愛是單純的,沒有什麼要求,無悔無怨,心甘情願的愛,那麼愛就不會那麼苦了。

一直以來都維持著高度女性自覺的張艾嘉,有感於當代社會,男女皆忙、壓力都大,尤其女人常常忙著忙著就忘記自己是一個女人。「我們努力工作後,可能會買漂亮的衣服或飾品,或弄頭髮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女人,可是那並不能證明一個女人。我覺得真正能證明的,還是心裡的一份溫柔,女人的那份溫柔。」《相愛相親》裡有 3 代女人,「3 個女人都是有少女心的。」她們都在某些時刻展現了溫柔少女心,顯示著一個女人是否擁有少女心是與年紀無正相關的,而張艾嘉認為這也是整部電影之所以能夠產生溫暖能量的關鍵之所在。

從愛的代價到愛的教育

《相愛相親》的英文片名叫做 Love Education,因為她覺得愛是需要學習的:「我很記得《海灘的一天》的一段對白:『我們從小到大,學到很多東西,卻從沒學過怎麼去維持婚姻,也不懂怎麼當父母。』」劇中的岳曾氏姥姥,她從丈夫還活著的時候就開始守寡,到最後一刻對愛有不同的體悟,放手了,很老了還是在學習如何去愛。從《愛的代價》(1992)到《愛的教育》(2017),25 年來張艾嘉對於愛的感觸慢慢有了一些改變:「越來越覺得,希望愛是可以更自在的、更自然的在發展。怎麼去表達愛、珍惜愛?這是需要教育的,需要自己去努力維持,學習相處的。」好好相處,才能相愛,這就是《相愛相親》的創作初衷。

劇中岳曾氏這位姥姥,從年輕時代丈夫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守寡,丈夫死了也繼續守,活寡死寡都守了,她得到了一塊貞節牌坊。那麼張艾嘉是如何看待貞節牌坊的?「姥姥這個角色非常簡單,當初嫁進來,就決定一輩子。當薇薇問慧英什麼是一輩子?慧英也答不出來。一輩子可能是我們打從出生活到現在的時間計算,也可能是一個諾言。姥姥堅守著當初嫁進來的諾言,她其實可以做其他打算,可是她沒有,她不要。那是她的選擇。貞節牌坊是別人給的。很多東西都是別人訴諸在我們身上的,是別人的說法。如果你的選擇是心甘情願的時候,或許貞節牌坊並不是那麼的重要!」從堅守,到放手,吳彥姝的姥姥角色相對於其他人,成長與變化反而是最大的,就像以前的人很嚴肅看待著貞節牌坊,但以後的孩子可能會爬著貞節牌坊玩遊戲,一如電影中的場景,在時間把名分雲淡風輕後,讓人看見愛的紋理。

最擅長的和最想拍的:《相愛相親》

《相愛相親》是張艾嘉回歸到她最擅長拍攝的題材——人際之間彼此情感的互相牽動,其角色個性與作為等刻畫、其走心的力道已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張艾嘉說她一直想拍的,其實是夢境片段組合而成的電影,或純意識性的電影:「我在想像,一個人在死之前能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在《相愛相親》的片頭,張艾嘉所飾演的慧英在母親臨死之前,彷彿看見了媽媽嚥下最後一口氣時的心境狀態:那是父親跑來接母親的畫面。後來慧英的先生和女兒都在猜,究竟是怎樣超自然的心靈的互動,才讓慧英拼死也要堅持讓父母親的骨灰能夠重逢合葬?導演坦言自己非常喜歡意念式的東西,那些讓人不清楚究竟是幻想還是真實的那份感受,不是那麼好去解釋的情境,特別能讓張艾嘉著迷。

所以她很喜歡《念念》這樣的題材,以後有機會的話還想要繼續去經營:「我很喜歡一些無法解釋的東西,這是讓我滿好奇的… 欸!我這就要問到了,那架飛機找到了嗎?!… 很玄,這世界一直在變,我覺得人其實在某些地方還是非常的侷限,非常渺小,就是我們老以為我們什麼都懂,其實我們並不是真的什麼都懂。譬如說我答一些答案,我也不覺得自己可以答出最好的答案,好多東西我都覺得我還在學習、還在好奇當中,什麼才是最標準的答案?不一定是有的。」一邊突然插播關心起新聞時事裡那一架消失的飛機、一邊繼續感性告白著自己內心裡誠實的聲音,這樣一刻與張艾嘉像朋友一樣在談心的魔幻時分中,真的會讓人感覺到自己與張艾嘉的心,很靠近很靠近,就像在看張艾嘉的電影。

聽著聽著,也看著《相愛相親》的海報,筆者想起了阿比查邦。聽到阿比查邦,導演講起勁了:「對啊!阿比查邦也是一個非常夢幻的人。我跟你講,為什麼阿比查邦一直住在清邁的鄉下?你只有擁有一顆最單純的心,你才能把你的心跟更多你想不到的情感去做關聯、去做結合。我們住在城市裡是不太可能的。」

「不可控制」是電影的迷人之所在

飾演姥姥的吳彥姝,從去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到今年的《相愛相親》,連兩年都以深情奶奶角色入圍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回想在拍《相愛相親》的時候,張艾嘉整部戲一直不讓吳彥姝哭,後來在一場下雨看照片的戲裡,原本希望姥姥在不小心抹掉照片的時刻能夠釋懷地微笑,但吳彥姝一上戲就忍不住哭了。原本是演員的不可控制,張艾嘉卻覺得不是壞事。一來是因為知道吳彥姝已經完全進入角色,二來認為這樣的角色在那個關頭上做情緒的宣洩也沒有不對:「在那一霎那,我滿尊重她的。她是壓抑了這麼久了,讓它釋放出來或許是好的。我就隨著她走… 很多東西是你在拍電影的時候,沒有辦法去想像、到了實在的時候會變成什麼樣子?那個東西是電影最迷人的地方,是不經意的出現的。

拍電影常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存在,善變的天氣或者陌生的劇組,都是令創作者擔驚受怕的未知數。然而談起人生中第一次在大陸拍戲的經驗,張艾嘉經歷了意想不到的順利過程,一反預設中會遇到諸多困難,她很開心且舒服地度過了整個拍片工作期間:「最大的驚訝之處是以前聽到了太多的傳聞,說在大陸會遇到各種困難,這讓我抱著恐懼懷疑的態度。在台灣拍戲我太熟悉了,所以在台灣我沒有抱懷疑態度,很正常。可是我到那邊去,出現這樣的狀況的時候,我是驚訝的,是感動的。每個人對我的付出都是真心的,對戲的維護與尊重等情感,都是令我覺得『哇!大陸也有這樣的劇組在的。』所以,不需要去聽別人怎麼講。」筆者聽聞張姐如是說時不免思忖,或許是張艾嘉太有領袖魅力、太讓人喜歡她了,或許這是大師在大陸拍戲才會受到的待遇吧。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