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影評/《推倒白宮的男人》:樣板政治驚悚類型的「水門案」

0

文/橘貓

連恩尼遜主演的政治驚悚電影《推倒白宮的男人》以「水門案」為背景,描述時任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副局長的馬克費爾特,化名「深喉嚨」,左手操控聯邦調查局實權,與尼克森政府周旋;右手與媒體暗中聯繫,從內部揭發美國憲政史上最大醜聞。

影史中已有談論「水門案」的精彩作品:1976 年由達斯汀霍夫曼與勞勃瑞福主演的《驚天大陰謀》,以揭案的兩位記者伯恩斯坦與伍德沃德為主角。這次《推倒白宮的男人》再拍「水門案」,刻意以聯邦調查局內部的視角去看整起事件——做為「水門案」的關鍵線人,「深喉嚨」的真實身分一直被嚴格保護,直到 2005 年由馬克費爾特本人坦承其身分。同時是FBI傳奇人物,又是扳倒尼克森政府的秘密線人,人物複雜度可見一斑。

在討論複雜的故事背景、或是連恩尼遜的巨星風采之前,導演彼得蘭德斯曼的創作痕跡或許更值得關注。在讓威爾史密斯問鼎金球獎影帝的《震盪效應》中,描述腦神經學醫師班奈特揭發美式足球這個運動會慢性傷害運動員,以致他們的腦部在晚年常發生病變,這項研究被國家美式橄欖球聯盟抵制,使得他必須黯然退守工作崗位。

在 2014 年的編劇作品《告密者》,則讓觀眾看到傑瑞米雷納飾演的揭密記者面臨社會壓力,與良知互相衡平。他的電影不僅長期環繞在政治黑幕左右,更偏好關注「揭密」這個主題——進行揭密的告密者,如何對抗組織內外的壓力,他們為何決定肩負壓力對抗弊病,事件又會以怎麼樣的形式收場。在蘭德斯曼的電影裡,行「正義」之名的角色必蒙其難,揭密永須付出對應代價,因此,英雄總是傷痕累累。

這種「受難英雄」的形象,為他的電影帶來更多衝突感,儘管「揭發弊案」聽來是正能量、主旋律的電影題材,蘭德斯曼卻喜歡讓觀眾看到更多角色的徬徨,甚至是脆弱,這與他翻拍真實事件、取材人物傳記的立場相近——現實世界裡,沒有人能夠不付出代價就成為英雄,在並非黑白分明的情境裡,你對自己的良心負責,代價是被世人唾棄。

於是,回到《推倒白宮的男人》,電影的戲劇衝突清晰可見:馬克費爾特深信聯邦調查局的獨立精神,當他面對一手遮天的尼克森政府,試圖在胡佛死後派下魁儡局長接管調查局,費爾特能夠保護自己心中價值的唯一方式,就是親手摧毀國家的威信。史上最大的「秘密」擁有者要揭開最醜陋的一個事實,這個衝突確保了電影的可看性。同樣的,連恩尼遜的演出精彩,在由對話推進的故事中掌握張力,他曾經在《即刻救援》威震來路不明的人口販子,自然也可以在這部政治驚悚劇中震懾美國聯邦調查局長。

然而,反過來看,《推倒白宮的男人》對這個「史上最大揭密者」的考驗,卻似乎沒有想像中來得深刻。按照歷史事件照本宣科的拍攝,讓這個故事除了帶領觀眾從另外一個較罕見的角度回顧「水門案」之外,並未擁有太創新的樂趣。在電影的美學與娛樂性上,《推倒白宮的男人》就是保持一部政治驚悚劇的標準配備,攝影、配樂,或敘事方式,都不過不失,也未能提供太多新鮮感。

如果蘭德斯曼繼續在他的創作歷程上有所突破,這部電影或許會成為未來我們回顧這位導演作品時的其中一站。但在那之前,《推倒白宮的男人》能做到的就僅是為政治驚悚劇提供某些類型化的娛樂效果,並讓觀眾再次感受連恩尼遜的巨星魅力。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娛樂重擊希望能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為台灣影視音產業找到突破點,恢復相關議題該有的注目程度。本帳號將會代表娛樂重擊編輯部,以及發表各方投稿,針對影視音產業提出心得與建議,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