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上海開講的啟示(二):抄襲與搶錢是電影衰竭的兩大陷阱

1

上一篇〈李安上海開講的啟示 : 美國電影為何是老大?〉講到大量美國資金湧入中國電影市場,造成市場朝明星化、泡沫化方向走去,李安針對這點特別說到:「我希望讓年輕人慢點成長、讓一切自然發生,千萬不要揠苗助長。」他更以自己、兒子李淳、以及台灣與香港的前車之鑑為例,鼓勵華人影人走出自己的路,不要什麼都抄美國。

Director Ang Lee speaks in a news conference in Taipei, May 9, 2013. Lee was invit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to make suggestions to a five-year investment plan to invigorate domestic documentary filmmaking productions. REUTERS/Yi-ting Chung (TAIWAN - Tags: ENTERTAINMENT)

上海電影節找來國際知名導演李安擔任論壇與談人,李安特別鼓勵華人影人走出自己的路。

電影人要慢點成長

回頭來說說我們華人電影從業人員們,在上海電影節舉辦的「票房即將超美國 成為『老大』還差幾件事」論壇上,李安以自己為例:「真正拍第一部商業長片時已經是 36 歲(註:當時拍的是中影資助的《推手》( 1990 年),中國有些報導誤植為《囍宴》)」,他很慶幸自己的「晚熟」,甚至戲稱自己幼稚時期較長。李安強調,「晚熟沒有什麼不好。」

李安說:「生長本身需要孕育的,年輕人應該准許自己被孕育,任何東西要感人、成立,本身有自然的力量。我鼓勵年輕人不要太急功近利,花花世界有很多誘惑,很多東西不是觸手可及的,電影世界是一樣的道理。現在醫學很發達,我們活那麼長,急什麼呢?

我爸爸 61 歲的時候,好像神一樣什麼都知道,現在想想是唬人的。時間是很長的,我也常常這樣跟我兒子(李淳)說,他想做演員,我跟他說先把中文說好點,日子很長,不要急。

好好把握黃金時代,年輕人不要浮躁,學好基本功,也不要看不起技術,技術為人服務。電影是一個整體、自然、健康、多樣性的發展。電影起伏能延續,不要一下子泡沫化。編劇、故事處理、表演,每一個細節都要浸淫在裡面⋯⋯」

中國人的故事就是我們的優勢

李安花了這麼多時間,要大家慢慢成長,就是希望電影人要有自己的觀點。非常會煮菜的李安,舉了個最好的例子,說明速成得來的東西,品質絕對不好:「現在有個『超英趕美』的目標在前面,沒有了上海菜的細火慢燉,就變成速食麵。往長遠想,中國文化比美國文化悠久很多,東方民族有自己的情懷和表達方式,但還沒有變成世界語言。不要用掠奪市場去思考,而是去想可以提供給世界什麼。你的優勢就是中國人的故事你沒聽過,有新鮮感,而且港台又都演過,有熟悉感。」

李安一直強調中國自己的文化,要利用這個優點,其實與之前提到,要探討美國流行文化為何有巨大影響力是相關的,光以票房來看:今年到現在為止,最賣座的美國片是《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使用題材是美國將近七十年前所創造的漫畫人物,但影片的收入卻有六成是海外票房,為什麼?因為這些故事雖然美國人熟悉,但是電影利用全新故事與各種技術包裝之後,讓熟悉這些題材的美國人喜歡,更讓不熟悉這些題材的外國人更感興趣。

螢幕快照-2016-04-27-上午11.24.44-702x336

今年目前最賣座的美國片是《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使用的題材是美國將近七十年前所創造的漫畫人物。

(延伸閱讀:〈院線影評/《美國隊長 3:英雄內戰》:邁向精彩又危險的未知〉)

反過來看,中國今年最賣座的片是周星馳的《美人魚》,去年則是《捉妖記》,這兩部片雖然在中國與東南亞大破各種票房紀錄,而且把很多美國片都比下去,但除了這些地區外,海外票房卻占不到 1%,而華語片到目前為止在非華語地區的票房紀錄保持者又是誰呢?抱歉,又是李安的《臥虎藏龍》,光北美就佔總收入六成;至於中國片,最高紀錄是張藝謀的《英雄》,這兩部都已經是十幾年前的老片了,而這兩部片也正好說明了李安說的話,我們自己熟悉的題材,在經過是當的包裝後,依然是會有國際市場的,端看電影人們怎麼操作,以及是否培養好基本功。

(延伸閱讀:〈線上影評/《美人魚》:悠遊在獨樹一格的美麗水域〉〈院線影評/《捉妖記》:東方夢工廠孵出的成熟商業鉅作〉)

故事是假象 自己沒那麼重要

但接下來李安教大家的,卻是更難的一個功課:要忘掉自己與故事,要以服務觀眾為宗旨,才能拍出觀眾想看的片子。

李安指出:「我覺得故事是假象,不管什麼樣的旅程,最後你的心怎麼帶給觀眾看,這個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故事好像工作,是一個技術。藝術藝術,畢竟還是術,人生找不到什麼答案,一定要講出所以然,在兩個小時要很精彩,需要一個故事,我個人把它當做工作來做。中國人常說道可道,非常道,你非要給觀眾講道理是不行的。心裡有什麼話,想怎麼表達,想怎麼觸摸觀眾,怎麼透過故事的假象,大家在一個黑屋子(影院)裡默默溝通,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最真誠可貴。」

李安拍的《少年 Pi 的奇幻旅程》,當初很多導演都不敢拍,因為被認為是個沒有故事的故事,卻也正好說明西方與東方文化的不同,李安能理解少年 Pi 的故事,多少與他來自東方的背景、接受東方思想與教育成長有關,充滿哲理與意象形容的文字,要怎麼轉換成影像與一個觀眾願意坐在黑黑的戲院裡看兩三個小時的故事,這是李安的「術」。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李安這麼高段的「術」,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兩次,但只要好好用心做好這「工作」,自然會得到觀眾的回應。

接下來李安就展現了他做為東方人與西方導演不同的思想與風格,他居然會告訴演員:「人家買票進來不是看你表演,是看自己腦子裡的世界。」李安說:「他(觀眾)只是藉你的臉想他要想的東西,不要把你想得那麼重要。你做你該做的反應,觀眾自己會想像。你越少,給觀眾想像空間越多⋯⋯有句話叫 Less is More,你是服務觀眾的。這個觀點撥開後,電影就有活路了。」

dd16-1

印度演員蘇瑞吉·沙瑪因演出《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的主角而受到矚目。

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看完《少年 Pi 的奇幻旅程》感受到的震撼,但可能沒人記得那個扮演 Pi 的年輕演員長什麼樣子,或是他有什麼台詞;之前宣傳《斷背山》時,李安很愛講一句話:「每個人都有個自己的斷背山。」相信他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因為,觀眾會自己想像,他不需要解釋太多。

搶錢、抄襲、搶明星 搞垮電影界的陷阱

對於現在這麼多熱錢進入中國市場,李安提醒大家注意兩件事:抄襲與搶錢。這是會讓電影市場衰竭的兩大陷阱,過去有太多這類的例子了,李安表示:「現在資本多的現像是好的,因為它是一個電影的生計,這是非常好的現象。我只是說很容易走到這個陷阱中去,變成一個疲乏狀態,變成不光觀眾不喜歡這個類型,他連看電影這回事都覺得不是很重要的時候,我們就會自食其果。」

「第二個,中國導演徐崢提到,大家搶明星,而不是在內容上面好好發揮。久而久之,市場已經病了。這也是另一個陷阱。資金都花在片酬上,沒有錢把片子製作好。一段時間台灣是這樣,後來台灣的片商到香港,香港演員抵制,還是被帶進去了。現在他們好像來這邊了。」(全場大笑)

李安雖是用半開玩笑的態度說這些話,但相信這是他的肺腑之言,因為他自己正是經歷過台灣新浪潮與香港商業電影興衰階段的電影人。李安拍出《推手》之際,正好是後台灣新浪潮時期,台灣市場已經因為政府大量開放外片拷貝進口,導致戲院數大減,台灣片商在靠炒短線賺快錢、剝削各種可能賺錢的題材與明星方式也行不通時,適逢香港商業電影興盛,政府放寬片商與中國(香港)片商合作拍片限制,而大量資金開始進入香港投資,卻也造成香港同類型影片不斷被剝削——特別是三級片——導致類型電影票房開始滑落。原本年產兩百部片以上的東方好萊塢,慢慢滑落到連一百部都不到,十幾二十年來最賣座影片都是港產片的紀錄就此中斷,被美國片取代,造成港台兩地電影市場的衰敗,直到近十年才又逐漸復甦。

20150709084559923

李安拍出《推手》時,正好是台灣電影走下坡之際。

至於搶明星風潮,李安說:「明星很吸引人,八卦大家愛看,這無可厚非,能把電影炒熱。但是作為電影人,自己心裡要有數,最後看的是他們打動人心的品質,思想也好,感情起伏也好。因為人不是看兩三分鐘的 MTV,而他在電影裡面看的是自己,所以要拍跟我們的情懷、思緒有關係的東西,科技什麼的都沒關係,只要講到人心坎裡都可以。這個大家都知道,還是看自己的克制能力。」

總之一句話:這是文化的事 給它一點時間

幾乎從頭到尾都在勸大家不要急,要有自己的想法與觀點,說自己心裡故事的李安,最後也做了個最好的結語:「現在國內是黃金時代的開始,走進一個良性循環,那樣大家都可以做得久一點。這是文化的事情,給它一點時間。做好了,自然就能走向世界。」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外號電影馬,自小與電影結緣後,人生就脫離不了影、視、音,做過所有相關周邊行業,字幕翻譯、寫大綱說明、劇本、影評、翻譯出版過電影書、做過電影場記,甚至還去MTV打工給人介紹電影,也曾跑線採訪明星導演當娛樂記者,做過不只一個電影主題的電視節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拍過導過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可說是最另類的電影界逃兵。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