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俠小說到武俠電影,武俠此一類型在華語文化中的風光輝煌歷史無須贅言。香港電影更藉由武俠與武打成功行銷全世界,因此武俠成為華語影視最鮮明的印象,甚至成為華人導演「尋根」之作,從三位華語頂尖導演李安、侯孝賢、王家衛先後在繳出自己成績後挑戰武俠電影,武俠電影之於華語影視的獨步地位,更是可見一斑。
在武俠小說領域素有「金庸之後無武俠」之說,乃因武俠小說發展到成熟後,出現了金庸「一統天下」,他手下大名鼎鼎的少林武當和五絕,把整個武俠世界幾乎定義了完。就連金庸自己寫到後期的《笑傲江湖》都得另創五嶽劍派作為主角,取代少林武當峨嵋這些他自己過去定義的名門正派——因為那些故事都說完了。
武俠電影經歷數十年輝煌後,一方面各種花招已幾乎變到無戲可變,另方面其脫離現實脈絡的逃避色彩,也讓武俠電影與現代生活的觀眾愈來愈無共鳴。李安的《臥虎藏龍》被視為武俠片的復興,就在於它為武俠片注入新元素,把武俠背後的文化意涵辯證帶進了脈絡,使得《臥虎藏龍》表面雖有武俠片的架構,也探討了何為武、何為俠,核心卻是角色間的情感、成長與互動關係。它是一種把武俠類型融入現代電影概念的成功嘗試,此後曾引起一陣華語武俠復興風潮,卻反倒更證明《臥虎藏龍》是個特例,是難以複製的成功。最近網飛( Netflix )出資的《臥虎藏龍:青冥寶劍》則走回傳統武俠的老路,間接證明傳統武俠已真的完全沒有市場,不管在中國或全世界皆然。
(延伸閱讀:線上影評/ Netflix 亞洲第一部戲:《青㝠寳劍》擔不起《臥虎藏龍》之名)
現代武俠的嘗試:從「空中」回歸「實地」
在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面臨難以突破瓶頸的時候,兩岸各自有了張大春和徐浩峰,他們不約而同把目光移到清末民初、前現代與現代的交界,把武俠從過去那個天馬行空、脫離現實的高來高去,重新賦予其歷史與社會脈絡。而他們也不約而同為王家衛的《一代宗師》重構武俠起源的努力,貢獻了一己之力。
因此說徐浩峰的《師父》是繼《臥虎藏龍》另一武俠片力作,絲毫不為過。同時擔任導演、編劇、武術指導和剪接的徐浩峰,甚至可說是以一人之力試圖重新建立新的武俠傳統與想像,他關心歷史與武俠間的關係,也關心武文化實際經歷現代化洗禮時如何受到衝擊、如何衰微、其中曾有哪些努力。套句電影中的話,作為一個武俠迷,我幾乎也要認真嚴肅地拍著徐浩峰的肩膀,語重心長地告訴他:「你是一個門派的全部未來。」
在《師父》上映前,台北市的「文學閱」影展剛巧帶來了徐浩峰此前的兩部初試啼聲之作:《倭寇的蹤跡》和《箭士柳白猿》,再加上《師父》,明確看出徐浩峰的創作脈絡與核心,總是以「開創門派」「尋找自我定位」為主軸出發,而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帶出了江湖背後的各式角力與人情世故。在徐浩峰的劇本裡,逆反了武俠片「會打就能贏」的簡單定律,而是重新把武力作為一項武器放到真實的社會脈絡裡,它無疑是種驚人的能耐,但當武進入了江湖,勝負就遠不是武力高低就能決定的簡單事情。
於是徐浩峰以他的作品證明了想要「自創路數/門派」的不只是他電影裡的主角,他自己也正在拼了命地嘗試實現這個理想。
不動聲色的檯面上與檯面下 各自江湖
《師父》以民初天津武行的背景,濃縮出面臨現代衝擊時,武與武人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既是江湖,武力既重要卻又絕非一切,檯面上的驚世武功與檯面下的運籌帷幄,一路鬥到最後才見真章。層層密密的謊言與表象,竟讓不世出的高手或天才都深陷其中,迷失方向。事實上幾乎同樣的架構與企圖心,在他的處女作《倭寇的蹤跡》就已經可以看得出來。
如果說所有新儒家及中國思想家,都是在試圖回答為什麼中國文化明明有那麼多千年來被尊敬的點,卻又導致近代面臨外來文化衝擊時顯得一敗塗地,那徐浩峰就是不動聲色在檯上檯下兩個江湖的交錯間,重新回答了兩個問題:一、武人及武文化令人不得不生出尊敬之心的地方在哪裡;二、為什麼如此有價值的武文化,卻會在悄然間慢慢衰微,最後成為歷史陳頁。
徐浩峰除了是武俠類型的開創者,無疑也是個文化觀察者,所以他的武俠片非但不脫離現實,甚至是以武俠為脈絡重新解碼了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
作為編導,徐浩峰最令人尊敬的不只是劇情內涵試圖回答的宏大命題,更是他舉重若輕的本事,他極其擅長透過簡單的角色與主線故事,以小窺大地反映出大歷史的方向。兼修東西方電影語言,又兼具古典與現代的敘事韻味,在徐浩峰的武俠片中,既有現代電影美學與敘事,又有旁徵博引的動作場面與剪接節奏,從胡金銓來的韻味與剪接,從犯罪電影來的鏡位運用,從武士片來的對峙切換⋯⋯他融鑄所有可能的養分,自然地運用在電影中,讓電影兼具影像與劇開展上的精彩刺激,還不時帶有獨特的幽默感。
從《一代宗師》到《師父》 明顯看出徐浩峰成長軌跡
如果說《倭寇的蹤跡》早已證明徐浩峰極擅長從歷史的隙縫中找到武俠與以小窺大的切入點;《箭士柳白猿》則以胡金銓式的禪意辯證人心慾望的執著與無常,到了與王家衛合作《一代宗師》過後的徐浩峰,更因為吸收了更駁雜的歷史面向、浸潤了名導的神采,《師父》已經完美融合了他自己所想討論的所有面向,包括歷史,包括武俠,包括人心,包括如何「開宗立派」。
王家衛拍《一代宗師》不但是他首次挑戰武俠類型,更有呈現中國當代史中,「武」如何到香港開枝散葉、又有更多門派在歷史中逍逝的企圖心,為此他可說做足了功課,同時找來當世唯二既有武俠又有民初歷史學養的徐浩峰與張大春作為編劇與顧問。徐浩峰既是武俠小說家,本身亦是習武之人,更重要的是他與外祖父、一代形意拳大師李仲軒一同完成了武俠口述歷史大作《逝去的武林》,形意拳大師李仲軒遵守誓言一生未收徒弟,徐浩峰幾乎可說是最後一個近身見證「消逝武林」之人,李仲軒似乎也成為了《一代宗師》中宮二小姐的原型。
同時具有武俠愛好者、武人、小說家、編劇的多重身分,對徐浩峰而言武俠不只是種情懷,而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或許正因此他的武俠詮釋能夠開展出不同於他人的草根性與生命力。事實上徐浩峰在受訪時亦坦承,《師父》的靈感故事就是來自採訪整理葉問初到香港的一段史料,也是為什麼《師父》中的陳師父以詠春拳立派為名來到天津。但就像陳師父來到天津後用的是詠春少為人知的八斬刀而非詠春拳,徐浩峰的《師父》可不是再把《一代宗師》演一次,而是重新開展了一個全新的故事架構,同樣去觀看歷史中武俠的起落。
《師父》除了在劇情、拍攝、剪接、演員演出都繳出極精彩的成績單,最明顯受到王家衛影響的,無疑是他在《師父》中舖陳陳師父與師娘的感情戲,比起前面兩作明顯有飛躍的進步。在過去兩部作品中徐浩峰寫起感情戲,總是簡單而直覺,幾乎帶點命定的唐突趣味。但在《師父》裡,他竟直學到王家衛的精髓,在簡單節制的三言兩語與互動細節中,傳達出令人低迴不已的情深意重。甚至女主角宋佳從氣質、旗袍扮相到外冷內熱、極有自我主張的角色設定,都宛如張曼玉、章子怡的接班人,她與廖凡內斂又充滿情緒張力的演出,讓整個故事更加血肉分明。
《師父》大膽地踩進清末民初這段稀泥歷史,竟能以主線輕巧帶出歷史多面性,舉重若輕地全身而退,甚至完成《一代宗師》未竟之志——透過俐落的主線師徒,既勾勒出實際的武俠意境,又道盡歷史轉變中武行為何而活、為何而逝,有多少英雄豪傑折在歷史的洶湧波濤裡,著實令人敬佩。《師父》可以只看表面的劇情線,既帶觀眾經歷精彩曲折的劇情,看見一場場精彩的近身搏鬥,體會生死一線間的張力。劇情內裡又藏著關於歷史、社會、人心的一場場看不見卻更加兵不血刃的戰鬥,在重重謊言間被掩蓋的真實動機與幽微心境,更加令人走出戲院後仍為其久久不能自已。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