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專欄/為何Adele一出片,就如神明遶境?

0

所有實體唱片不賣的理由放在艾黛兒(Adele)身上就不成立了,一周全美狂賣三百萬張,打敗了如少女宗教教祖的泰勒絲,在台灣也熱銷,到底是為什麼?而且她起先也只唱了一首〈Hello〉,許多人都忙著接電話,大家多希望大哭一場,艾黛兒就有多賣,等了三年,你看那淚水換成市值是多少?

◎ 她一出片,大破實體唱片的慘況

老實說,買專輯對許多消費者而言,早就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又不是像參加演唱會,可以成為臉書上的誇耀性行為,一種生活品味與精彩度的表徵,這年頭,大家都怕自己的生活在臉書上顯得很無聊,因為這樣的社交軟體發達,徹底影響了社會的消費行為,人們將自己臉書當作耶誕樹,上面放什麼鬼東西,拉麵、女友、貓、球鞋、好風景等,至於一張唱片⋯⋯嗯,等等喔。

11233789_10153530778789279_4624176082285837934_o

Adele推出新專輯《25》,全美上市首周就大賣三百萬張

畢竟,現在買張專輯超過看一部電影的價錢,若拿出大潤發的比價精神,專輯放在哪裡論斤寸兩,都不是衝動型消費的選擇,2015 年,全球唱片實體銷售的成績,都急速下滑,只有像泰勒絲這樣一言一行都已經是意見領袖的人,才能催信徒買單。「買十首,其中八首不好聽。」是常聽到的理由,或是聽串流就好,買實體,家裡又放不下,這些理由放在艾黛兒(Adele)身上就不成立了,一周全美狂賣三百萬張,打敗了如少女宗教教祖的泰勒絲,在台灣也熱銷,到底是為什麼?而且她起先也只唱了一首〈Hello〉。

◎ Hello大紅,是因為大家很想哭吧?

妙的是,這張熱賣前,也還沒什麼樂評一致好評的八股保證,當然,樂評也沒有像以前那麼有影響力了,人們會看食記選餐廳、看兩性專欄評量自己成敗得失,但樂評在產業主體都不保的情況下,只能各憑良心、日頭西山下、隨人顧性命。

然而,無庸置疑的,Adele 就算隔了很久才出片,而且經過上一張的好評與驚人銷售,連她本人都懷疑過還要不要再出,竟然憑一首催情的〈Hello〉,就賣得風起雲湧、脫口秀頻做文章,網友連萊諾瑞奇的〈Hello〉也搬出來,從八零年代還魂回巢與其對唱,艾黛兒這首主打其實就是一首到底要不要打電話,好緊張糾結啊,是否還能找回以前的感覺之類的「人在自家沙發客廳劇」,竟也找到了所謂當今天才導演札維耶多藍來拍 MV,如同悲傷版的《陰屍路》,魂歸故里來找舊愛,所有的「群策群力」(包括消費者如神明要遶境的積極購買欲),這可能不是一通電話可以解決的事,是大家很想哭吧?藉由艾黛兒的歌聲,一起來驚天地、泣鬼神般的哭倒長城,換成市值多驚人。

◎ 悲傷可以唱,但寂寞已演不出來

無可否認,Adele 唱功還是很強,但她的《25》的確不是當年對愛盡賠殺出、求個自毀的心境,當年 19 歲的她如橫空出世,除了天生好歌喉外,那沒盤纏仍上賭桌的愛情豪客,像跟這世界賭上自己的一無所有,那骨子裡的寂寞,隨著她以前的〈Set Fire To The Rain〉〈Don’t You Remember〉傾巢而出,《19》到《21》代表著世界上各個不受重視的靈魂做一次絕地大反撲。

她曾說她的歌是來自於她有個「Heartbroken Soul」,表面上是情歌,但早年的她唱的是不愛自己,對世界投的不信任票,當時誰想得到宅女的自體攻擊竟如斯迷人,在她之前,幾乎都是多數決認為的美女在唱情歌,她於內於外都做了一次訕笑的革命,輕快的、激越的、格格不入地驕傲,記錄了她的青春日記,瀕臨瘋狂的詩篇、感性到無以復加的阿宅魂,徹徹底底地代言了眾「宅人」的心聲。

adele-hello-video-xavier-dolan-tristan-wilds-large

Adele的歌來自於她有個「Heartbroken Soul」

◎ 有如奈良美智筆下的皺眉女孩消失在畫中

dd373a2429158af2716e3c0270989cd0

奈良美智筆下的皺眉女孩

而回到她已成長的《25》的話題上,其實這張專輯推出時,很多舊歌迷與樂評(包括我),對於她那回歸人生平穩面的詮釋是有些不習慣的,是的,她終究過了天候不穩青春期,不再以開自殺飛機的方式在唱其實是一再與自己分手的情歌,但對於很多還沒真正脫離後青春期的我跟某些樂迷是有些失落的,當然她可以像席琳.狄翁那樣大器恢弘、也可以像瑪麗亞.凱莉那樣有點姿態的憂傷,就是不會像之前雨中困獸那樣撕咬自己傷口了。

但無論如何,市場都需要一個鐵肺歌后,轟出大票人的鬱悶與不爽,艾黛兒新專輯的另一首〈When We Are Young〉,以教堂合聲唱著豁然,也的確揮別了不喜歡自己的青春期,多好,她快樂了,也成全了市場所需要不偏不倚的「悲傷」。

當然,專輯循序漸進的走到了《25》,她也變了,不盡然是我們熟悉的那個侷促在一角,企圖反攻的怒女孩,宅魂走了,她的心智年齡不用像比莉哈樂黛那樣承擔情感與生命的耗損,儘管那是她曾有的驚世特色。悲傷歌手幸福了,也能大賣,皆大歡喜,只是「客串」悲傷的情歌,在歷史上不會有特色,但有數據,要不要買單?那就是消費者的事了,她這張將與樂評無關,也與孤獨告別了,就像奈良美智筆下的皺眉女孩消失在畫中,《21》成為絕響。

延伸閱讀:

看熱鬧也要看門道,你知道泰勒絲的MV為什麼好看嗎?

小樹專欄/我們有過流行音樂大霹靂,然後呢?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多年寫樂評也寫電影,曾當過金曲、金音獎評審,但嗜好是用專欄文偷渡點觀察,有個部落格【我的Live House】,文章看似是憤青寫的(我也不知道,是人家跟我說的),但自認是個內心溫暖的少女前輩(咦?),著有《反派的力量:影史經典反派人物,有你避不開的自己》。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