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籌資、開拍、製作直到宣傳推廣,「監製」與「製片」的工作內容時常令人感到模糊不清。監製葉如芬投身電影工作多年,她認為除了團隊間的合作,也必須從「獲利」角度分析電影投資價值,參加海外影展、爭取國際市場關注等等,都有助於提高臺灣影業的能量。
Browsing: 大佛普拉斯
對於看過前作《大佛普拉斯》和藍本《唬爛三小》 ( 後面個別簡稱《佛》、《唬》 ) 的筆者來說,感受到黃信堯導演(啊堯)在許多方面的進步,心中滿滿的感動,但也察覺不能避談的問題點,難免遺憾。
排出個人今年的十大電影。只是與往年不同,今年我不想把榜單侷限於院線,而是納入串流、DVD等平台一起討論。如果台灣片商如雨後春筍般湧入代理市場,則觀眾有權利看到比現在更好的電影,本片單中的部分作品便是相當好的證明。
如果說你必須找個甚麼闡述這一年,你會怎麼選擇。若要我說,這一年很「陰性」,指涉的是非線性、循環式的,不同於陽性的直線式書寫。今年是曲折的、迂迴的,少了一點大鳴大放。2017 年的電影讓我有這樣的感覺,這是很溫柔的一年,也是很殘忍的一年,那些美好的都令人惋惜,尤其在這歲末。總感覺今年電影少了些甚麼,少了那麼一些激動,多了那麼一分冷靜。以下就來談談我的年度十大。
當新一代創作者,開始剝除過去黨國體制對於語言、族群的僵化想像後,他們選擇以深厚的感情重新詮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鄉土」。如楊富閔的作品《花甲男孩》於 2017 年改編成《花甲男孩轉大人》時,掀起漣漪。
即將於 11 月 25 日舉行的第 54 屆金馬獎,在 10 月 1 日已公布本屆完整入圍名單,在今年更是創下金馬獎歷年報名總數 576 部的新高。一年一度的華語影壇盛事,在此次入圍中,這份名單又能彰顯出怎麼樣的影壇成績單?
自同名短片發展而來(只是加長加大加了個普拉斯),過去以紀錄片拍攝備受好評同時得獎無數的黃信堯終於推出了個人第一部劇情長片《大佛普拉斯》,將各種美學信手拈來合而為一,搭配紀錄片一貫的敏銳觀察與批判,兼具娛樂性和社會關懷,創造出今年最個人風格最鮮明的台灣電影。
《大佛普拉斯》的笑料並非來自導演刻意設計,而是觀察日常生活之後,忠實出來反映的內容:「像電影裡面兩個人看 A 書,討論原來內褲可以咬喔,這種話平常生活就會講,只是覺得有點好笑,就把它放進電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