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百花齊放,然後呢?另一個角度切入的 2017 電影年終榜

0

對我個人來說,2017 是個很奇特的觀影年。

接近年終之前和朋友聊起天,驚覺在 2017 年,一週最多有 15 部電影上院線;加上大小影展與特映,同一週竟有多達 50 部電影在電影院提供給觀眾作選擇(不含二輪)。以前人家聽到我在寫影評會開玩笑「那電影院的電影你應該都看過了吧?」在 2017 年,要有本事把院線電影看完,簡直是癡心妄想。

但於此同時,不知是個人心境改變了,還是大環境改變了,但總覺得院線上映數量增加,整體電影的品質卻更零散、口味更單調;中上水準的商業片為數不少,反而有新意或獨樹一格的小品有如海底撈針,寫影評十多年,我第一次覺得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串流平台的普及與各種線上收看的方式,造就了電影上映數量最多,整體的看片量卻是 10 年來最少的一年。

無論如何,以下還是排出個人今年的十大電影。只是與往年不同,今年我不想把榜單侷限於院線,而是納入串流、DVD等平台一起討論。如果台灣片商如雨後春筍般湧入代理市場,則觀眾有權利看到比現在更好的電影,本片單中的部分作品便是相當好的證明。

10.《報告老師,怪怪怪怪怪物》/《大佛普拉斯》

很高興在經過多年之後,台灣電影終於有了一絲明顯復甦的氣息,暑假的《報告老師,怪怪怪怪怪物》特別讓我驚豔:相當夠水準的製作、大膽的演出、氣氛強烈的動作橋段,以及骨子裡那(稍嫌幼稚)極端黑暗厭世的價值觀,成就了今年最獨樹一格的台灣商業電影。同樣地,《大佛普拉斯》也是一部極度難以被歸類、表面上有著明確作者印記,卻又遠比多數台灣作者論作品更犀利也更具娛樂性的佳作,為台灣影壇帶來了一陣久違的、讓人耳目一新的幽默感,真正是精彩的讓人想關心彼此的家人(?)。兩部電影都有著些許缺點,只是走到這裡,台灣電影終於又往對的方向,踏出了一大步。

9.《閨蜜假期》

大概從《伴娘我最大》的成功開始,每隔一兩個月,好萊塢就會試圖推出一部一群瞎妹聚在一起做瞎事的限制級喜劇。此類作品通常能靠著美國幾乎是多如繁星的一流喜劇演員撐場面,但不可否認笑點來來去去就那幾種,久了還是很難不讓人感覺疲乏。在此一前提下,《閨蜜假期》能夠殺出一條血路著實讓人又驚又喜,除了四位女主角皆交出超水準演出,蒂芬妮哈戴許的狂放和忠誠也是無人能出其左右,更重要的是本片夠好笑也夠有心,結尾半小時展現的友誼相當讓人催淚。一部電影可以有超低級梗如空中廁所或葡萄柚,也能有振奮人心的演說,正如XX不分藍綠,搞笑也是不分黑白的。

8.《白色女孩》(White Girl)

近期上映的《失速夜狂奔》讓許多台灣觀眾第一次見識到美國獨立製片另一種面貌,那比較髒、比較粗野、比較寫實而充滿生猛生命力的底層之光,先前便已透過赫蒙利柯尼納等人的作品綻放。而如果喜歡這種類型,伊莉莎白伍德的《白色女孩》比起《失速夜狂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濃得化不開的空洞感與不負責任的青春在汗水、唾液與一次又一次嗑藥後的高潮達到昇華,鏡頭直指當代空洞的內在。摩根塞勒的演出體現了年輕世代的虛無,一段橫跨舞池的狂歡可能是今年最具感官衝擊力的橋段。

7.《柏靈頓熊熊出任務》

無論國內國外,2017都不是什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好年,讓保羅金古典又不至於古板、溫暖而不失幽默的《柏靈頓熊熊出任務》更讓人感覺彌足珍貴。類似這種闔家觀賞的家庭冒險故事很容易淪為單調或甜膩,但《柏靈頓熊熊出任務》卻成功在童心與詼諧之間抓到良好平衡,將暖心一事發揮得淋漓盡致,光看片尾高潮各個角色使出渾身解數,便足以看出故事在規劃上的巧思。此外,一字排開星光熠熠的英倫演員陣容也讓這系列成為自《哈利波特》之後,最多英國演技派演員玩得最開心的地方,現在就只希望這系列和《哈利波特》一樣長銷了。

6.《派特森》

我個人從來都不是吉姆賈木許的粉絲,但這也讓其新片《派特森》格外讓人驚喜,將簡單的日常生活,幻化為無窮盡的靈感來源。電影雖然還是少不了引經據典或吊書袋的片刻,以簡馭繁、大巧不公的故事卻讓電影真正是無處不是詩意,無事不能入詩,簡單純粹而甜美。更別說亞當崔佛冷調直白又有種若有似無幽默感的表演,映照出生活中種種微不足道的喜怒哀樂,三言兩語便用最質樸的文字,闡述最深刻的幸福。片尾那似高潮又反高潮的處理,至今想起仍讓人嘴角不禁露出一抹微笑。

5.《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間隔 10 個月以及一座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後,回憶起《月光下的藍色男孩》還是讓人胸口隱隱作痛,閉上眼依舊聽得見浪潮聲,看得見那深邃的藍,彷彿聞得到海水的鹹。導演兼編劇貝瑞傑金斯融合了(包含王家衛在內)各種美學與電影語言,以對角色和故事最真誠的愛與關懷,創造出一部至善至美的電影,既是成長故事,也是絕美愛情,裡頭對於角色近乎宗教的神祕氣息,讓人怎能不著迷。要具體形容其出色並非易事,但相隔如此之久感覺卻依舊鮮明如新,便是電影功力的最佳證明。

4.《追緝聶魯達》

一如前面《派特森》的吉姆賈木許,《追緝聶魯達》導演帕布羅拉瑞恩在過去始終給我「太聰明」之感,強調知性探索大過情感力量,讓電影有趣則矣,很難有著深刻共鳴。但不可否認,當聰明到接近《追緝聶魯達》的層次,觀眾也是別無選擇,只能擊掌叫好。本片看似與《第一夫人的秘密》屬於姊妹作,同樣在探討名望與神話的本質,但《追緝聶魯達》又比《第一夫人》走得更遠、更深、更讓人動容,詩意的筆觸搭配層層疊疊的敘事,為電影的辯證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柴火。

3.《海邊的曼徹斯特》

或許是出於電影需要誇飾與轉化的本質,但有些時候,真正貼近人心的行為,往往與電影裡的慣例背道而馳,編導天才肯尼斯洛勒根正是最能理解這件事情的人,長於在最容易忽略的細節裡,發掘出角色最真實的一面。前作《瑪格麗特》已經註定成為二十一世紀經典,《海邊的曼徹斯特》也不例外,藉由一樁家族意外,勾勒出一個飽受折磨的痛苦靈魂,洛勒根卻以無止盡的幽默感、寬容、理解與坦然,既讓故事更有人味,也讓底下的悲劇苦澀揮之不去,彷彿一部舉重若輕、讓人愛不釋手的長篇小說。

2.《人生哪有這麼幸運》/《二十世紀的她們》

有些時候,一部電影的好壞不難取得共識,但喜歡電影一部電影與否(多寡),主要取決於個別觀眾看這部電影的心境、狀態,以及人生階段。就這角度來說,鮮少有電影比《人生哪有這麼幸運》更能反映我自己今年的人生(再講就爆雷了)。簡單說起來,《人生哪有這麼幸運》就只是記錄一個即興喜劇團體的友誼與消解,但在這其中,麥克柏比葛利亞卻捕捉到某種更為稀有的、脆弱的、稍縱即逝的境界,那種渴望成功卻總是差了臨門一腳、永遠處於自我質疑與恐懼狀態下的心理狀態,透過即興與既有劇本間的完美平衡,以及一群才華洋溢的喜劇演員,精采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正如幾年前的《魔球》,有些時候,處理失敗遠比處理成功更珍貴,也更不容易。

同樣在處理某種人生狀態,今年則有兩部電影對青春成長的面貌,做出絕美而深刻的詮釋:一部是台灣得等到明年初才有緣看見的《淑女鳥》,一部則是在台灣僅以DVD型式發行、麥克米爾斯執導的《二十世紀的她們》。兩者雖然皆是纖細、優雅,酸中帶甜而觀察入微,但《二十世紀的她們》更試圖要捕捉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階段,在微小框架中找出宏大的人生定義,成就不亞於前作《新手人生》,也可能是繼《年少時代》之後,最能煲出人生況味的電影,

1.從缺/《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

就我個人看來,一個年度榜單的第一名,應該要是當年度最有力量、最震撼、最能夠改變人生的電影。就這個角度來說,今年有很多出色的作品,但純粹以電影的絕對成就來說,似乎還是稍微差了一點點,而回應本文一開始的個人想法,很遺憾在個人今年所看的大小電影中,透過非院線管道所看的電影,往往很遺憾地比院線更優秀,其中又以《鬼魅浮生》為代表。

《鬼魅浮生》的概念非常簡單:一個鬼魂為了難以實現的心願,在愛人離開後經歷時空,等待圓滿的那一天。在如此樸實無華的前提下,導演大衛羅利卻以最簡單又最樸實的手法,打破了電影裡頭的敘事規則,為時間這件事情作出全新定義。更重要的是,本片看似平凡無奇,卻越到最後越有力量,片中一段插曲的出現,是整年電影裡最催淚的時刻,而這樣大膽、複雜、創新而深刻的電影,台灣觀眾卻無法在電影院裡體驗,不禁讓人好奇,我們每週上映 15 部電影,到底都在上映什麼呢?

當然,有榜單就會有遺憾,以下便是個人心中本年度整體不俗,最後仍決定不要上榜的電影:《牠》、《極地追擊》、《愛情昏迷中》、《為妳唱的歌》、《Cars 3》、《肉獄》、《泥沼》、《人生剩利組》、《玉子》、《異星入境》。

年度最遺憾的錯過:《邁耶羅維茨的故事》、《不思議女人》(似乎只在院線上了一週,這究竟是何種邏輯我真的無法理解。)

個人已經看過,非常值得推薦,甚至有機會上榜——但要到2018年才能與一般觀眾見面的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意外》、《水底情深》、《當愛不見了》、《淑女鳥》。

延伸閱讀: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台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Share.

關於作者

生活環繞電影、影集、古典樂與吃喝存在的不務正業上班族。努力做一個假文青,但每每淪為不甚好笑的脫口秀藝人。經營有 P is for Picture 。

訂閱
最新訊息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